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說什麼 第十一品 無爲福勝分

  第十一品 無爲福勝分

  ---金剛經說什麼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不可數的福

  今天金剛經說到第十一品了,是無爲福勝分。這個題目,雖然都是後世加的,但是重點都標出來了。

  無爲福屬于清福之類,無爲福勝就是說清淨的福氣高過世間一切功名富貴的福氣。勝就是超過,超越的意思。

  上一品講到大身的問題,就是指一切衆生的生命,肉身後面,那個形而上的那個根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現在就轉到福氣的問題!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個不生不死的大身,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氣啊!這個福氣是無爲之福,這一品就是討論這個問題。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恒河是印度一個主要的大河,就像中國的黃河一樣。現在佛提出來一個問題,恒河裏頭沙子有多少?數也數不清,多到沒有辦法計算,這是第一句的一個觀念。

  第二個觀念,“如是沙等恒河”,還有很多條恒河,像恒河沙那麼多條的河,這是第二個觀念。“于意雲何”,你的意思看看,“是諸恒河沙”,是所有這麼多條恒河裏頭的沙子,“甯爲多不”?是不是很多?“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就說了,世尊,佛啊!這當然很多很多啦!

  佛又說:“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這個世界裏,我們這個宇宙裏,在印度是看到一條恒河!在中國還有一條黃河呢!在歐洲或其他各地,都有一條極大的河,很多像這樣的大河,還多得很。

  這裏我們看到兩個觀念,第一個就是佛說的叁千大千世界,佛的世界宇宙觀,每一個宇宙裏河流多少?佛經上常說,我沒有辦法告訴你,因爲你們的知識不夠,無法了解。過去我們聽了好像說空話,現在因爲科學的證明,就曉得他所說是老實話。

  其次第二點,他就告訴須菩提,像恒河一樣的河流都多得數不清了,何況每一條河流的沙子呢?更數不清了。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

  講到這裏,他又叫一聲須菩提,我老實告訴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這幾句話連起來是一個問題,我現在要老實告訴你,假定現在所有世界上不管男的女的,用人世間最貴重的七寶,“滿爾所”,裝滿了你所住的這個像恒河沙數多的叁千大千世界,都拿來布施給人家,救濟世界上所有的衆生,你想這個大好人,得福多不多?他所得的善報多不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這當然太大了,這個人做了這樣的善事,這福報太大了。

  受持四句偈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這就很嚴重了,他說假使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善人,對于金剛經的內容完全了解了;乃至“受持”,這兩個字特別注意啊!意思是接受了,並且照著經典上去修持。

  進一步說,對于金剛經的道理義理了解了,功夫證到了,有所領受;道理上領受沒有用,是真的懂了佛法,身心有感受,有轉變了,這個才叫受。光是受還不算數,要永恒保持那個狀況,那個境界,所以叫做受持。

  受持二字不要隨便把它看過去了,有人天天一卷金剛經,也叫受持,那是普通的,因爲念完金剛經,你就不管了。

  如果懂了經的扼要,等于吃飯吃菜一樣,最精華的營養已經吸收到了,用不著管那些渣子。金剛經中也講過,佛所說的法,像過河的船一樣,你已經過了河,這個船就不要了;你金剛經不念都沒有關系,就是要你真懂得,那才叫受持。

  假使有這樣一個人,不要說受持全部的金剛經,只要中間的四句偈,能夠真正領悟了,有所領受,而保持境界,然後再來教導別人,爲他人解說,這個人的福報,比用全宇宙財寶布施的福報還要大。

  這個很嚴重啊!這樣說來,那講金剛經的人,福報就大的不得了啦,大得沒有辦法裝了,連宇宙都裝不下了吧!這個福報是無爲之福,清淨的福,可不是世間的鴻福。

  關于這個四句偈等,前面已經提過,是千古以來研究金剛經經常問的!因爲金剛經四句偈不止一個,經裏頭好的句子,都是四句連起來的,沒有說究竟是那個四句偈,這是一個大問題。

  我們可以告訴年輕人作參考,我的話不一定對,你們諸位用自己的般若去參究。佛說過的,他說的話不算數,他的話就是醫生開的藥方,治你的病,你的病治好以後,如果你還捏著這個藥方不放,那你就變瘋子了,這是金剛經裏他自己講的。

  禅宗各宗各派,經常提到一句話,要“離四句,絕百非”,這樣才能夠研究佛法。離開了四句,絕掉了百非,一切都不對,都要把它放掉。

  離四句絕百非,也就是一切的否定。那四句也在金剛經上,也不在金剛經上,就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這四句。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相對的,正,反,不正不反,即正即反。

  所以說,離四句絕百非,才是真正受持了金剛經的要義,四句偈的道理,就是這個要義。

  這一品是說明無爲福的重要,也就是說學佛修道的結果,是求無爲之果,中文翻譯叫無爲,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無爲的意思。無爲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從這一點說起來,大家在那裏打坐做功夫可不是無爲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爲!在那裏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時候偶然來一點清淨,把清淨抓得比七寶還要牢,深怕清淨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兩個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輕的時候就過來問,你丟了什麼東西?他說沒有丟什麼呀!我說那你爲什麼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東西掉了一樣。

  可見多數人都在有爲之中,達不到無爲;真達到了無爲,那就是成道的境界。

  資糧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爲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所以學佛只有兩種要事,一個是智慧資糧,一個是福德資糧。譬如我們現在研究金剛經,以及所有的佛經,都是找智慧,就是儲備智慧的資糧。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資糧,智慧不夠不能成道,雖有智慧,福報不夠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圓滿的,假使圓滿他就早死掉了,因爲佛稱的娑婆世界,是一個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點缺陷才好。曾國藩到晚年,也很了解這個道理,他自己的書房叫做求缺齋,一切太滿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點缺陷。

  因此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有福報的人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沒有福報。書讀得好的,多半是福報差一點;命運好一點的人,多半在知識上少一點,有了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麼都歸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

  可是成佛求的不是這個福報,而是無爲之福,無爲之福是很難的。

  現在看爲頌無爲福勝的偈子:

  第十一品偈頌

  萬斛珠量鬥富豪江山無主月輪高

  娑婆淚海叁千界爭入空王眼睫毛

  這是我給這一品的結論,這個偈子的意思就是說,古代有錢的人用鬥量珠鬥那些豪富。譬如魏晉時候,一個有名的大富豪叫石崇,家裏財産不曉得有多少,金剛鑽,珍珠都是用鬥來量。有錢人家都愛跟別人比鬥自己的財産,就是:

  “萬斛珠量鬥富豪”。在普通人眼裏,這個人福氣大,有那麼多財産;不過,有人比他還厲害,就是皇帝。如果皇帝發了脾氣的話,一概沒收,他也就沒有了,所以皇帝的福報比他還要大。

  “江山無主月輪高”,但是我們看看曆史,大福報的皇帝們,現在都過去了,也沒有了。這個江山世界,誰能夠做得了主啊!一代一代,一個一個都換過去了。但是幾千年前那個月亮,今天出來,明天還是出來,漢朝出來,唐朝還是出來,它管你世界上的人鬧些什麼!以帝王之富貴,也不過是一場春夢。

  “娑婆淚海叁千界”,可是這個世界上的衆生,對于富貴的福報,看得很重,由生追求到死,到死還不肯放手。所以,常啼菩薩永遠在哭,悲痛這個衆生的愚癡,愚蠢。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淚海啊!個個都是可憐人。

  “爭入空王眼睫毛”,空王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的人稱空王。成了空王的人,眼睛這麼一眨,看一下,一切皆空;一萬年的曆史也是彈指過去了,這一切的富貴像灰塵一樣的過去了。但是,要想證到這個道果,就要超越人世間的福德,要有真正大福報的人,才能了解金剛經的經義,有智慧成就的人,才能成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這一品裏所講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福德,是智慧的福德,大智慧就是大福德,這個智慧的福德不是錢可以買的。

  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也最不值錢,最值錢的東西沒有價錢,智慧是絕對無價;但是智慧也一毛錢都不值,這就是佛常說的衆生顛倒。爭入空王眼睫毛,大家爭先恐後的想成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