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人的本分:達摩四觀▪P2

  ..續本文上一頁:“我欠這世上的債還沒了,我是來還債的。”一般人能這麼想到、做到嗎——難!

  二、什麼是“隨緣行”呢?

  有好的衣服就穿好的,沒有就穿差一點的,甚至一無所有,從垃圾堆裏撿來縫縫補補,也可以穿,一切隨緣。寒山又問拾得,:“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拾得答:“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有人罵我,我說:“好!好!我該罵”,有人打我,我就躺下來給你打,免得被你打,還花了那麼大的力氣,你也少煩惱,這多好,這又多難做到,此即隨緣行。

  昨天有個出家人問我:“有人邀我到法國閉關好不好?”我說:“真修行汙泥中也可以閉關,我前幾年不就在鬧市中閉了叁年關?!”當時我也曾到處找地方,後來有個桃園的同學,要把竹林老家都送給我,我到了那裏,自覺好笑,就回來街上閉關,自己嘲笑自己:“昏了頭!哪裏不是道場,提婆達多不也是以地獄爲道場嗎?!”

  叁、什麼是“無所求行”?

  你們在此修行做什麼?想成佛是不是?自性本空,一切都還是還債,前生欠的宿債,所有恩怨、感情都是還債,這個因果錯綜複雜,不過也有蛛絲馬迹可尋。欠多了來生做人父親,白手成家,辛辛苦苦經營賺了些錢,等兒女長大,自己就翹辮子了。你們的父母哪個不欠你們的,十月懷胎,辛勤養育,你卻頭發一剃,自己去修行,這些債主都來還你的債,如果不好好修行,你又還他們什麼呢?一無報養,來生的債就欠大了,甚至也有來生變頭母豬,生一大堆小豬去還債的啊!

  所以,真大徹大悟者,佛也不成,凡夫也不做,大家想象得到嗎?有人問我:“幾時出家?”我說:“我從未入過家。”什麼叫家?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兩個鋪蓋湊在一起,這叫做結婚成家,然後幾年下來生了一堆所謂的“孝子賢孫”長大了各奔東西。修行要清醒啊!什麼叫家?——沒有家!所以不用出世,也不用入世。

  真修行人,一切布施,無所求,不想收回,不成佛亦不做凡夫,就是禅宗所標榜的“無心道人”。所謂:“無佛處莫留戀”——空也不住,“有佛處急走過”——有也不守。要如此反省念頭,一落二邊就錯了。

  像你們有時做勞務,搬椅子或掃地、擦窗戶什麼的,看看別人好好地在打坐,便想偷懶,別的同學那麼舒服,我又何必這樣的苦幹呢?這就是“抱”怨行,不是“報”怨行,是有所求行,也沒做到隨緣行。大家檢點平常對念頭有如此反省嗎?有此念頭要忏悔、要舍念。哪一位祖師解釋忏悔解得最好?

  “稱法行”需靠智慧

  圓澄師:六祖惠能大師說:“忏者,忏其前衍。悔者,悔其後過。”

  師示:對了!就是不二過,不再犯。

  接下來談談第四點,什麼是“稱法行”?

  起心動念,講話、態度、行爲等等,沒有不合佛法的。待人應恭敬、謙虛、慈祥,處處如此而行。但是沒有慈祥,不一定不稱法,怒目金剛也有深妙的道理在。

  因此,如何夠得上稱法行?如何才不犯大乘戒?就要靠智慧抉擇應用了,不是光打坐、叁際托空就可以成佛,見個空性有什麼用?自性本空,如果八十八結使的業力轉不過來,那是永遠成不了佛的。

  修行人一颦一笑都要適當,不該笑時你笑,不該皺眉頭時你皺眉頭,都錯。起心動念都要注意,比如宗誠師氣往上升,有沒有觀察何種原因引起?是人事因素?亦或欲念牽動所致?這種時時檢驗自己的做法,也是一種稱法行。有些人自以爲心如止水,如果忽然驟起波濤,誰也都莫可奈何!別以爲心如止水就到了,所謂:“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止水不動會發臭的。有人在山頂上住洞閉關,一下山來,受到凡塵外境的誘惑,那在山頂上一味清靜一下就垮了,這些都是修行人的苦境。

  理學家的操守

  如果自己的情緒穩定不了,想向人訴苦、向人哭泣,發泄自己心頭的苦悶,這都不是修行人,應念念觀察,這才叫做“守戒”。你們可參考《宋元學案》,那些理學家在行爲上是律宗的精神,一言一行不敢苟且,他們講究“懲忿窒欲”,有煩惱脾氣就是“忿”,于此《百法明門論》中有載,大家必須仔細研究。因此,七八十年前的讀書人,還有記“功過格”的做法,做錯就畫黑點,每天檢查自己的過錯,有欲望馬上止住,如此必能征服自己,頂天立地。所以當理學家有人發現有些佛家的人修養不如他時,就起輕蔑之心了。當然他們的見地不高,但行爲律儀卻很有可取之處。

  如來大定與辦事定

  所以,菩薩行是一颦一笑都要清清楚楚,念念舍,提得起放得下,若能“懲忿窒欲”慣了,一上座用不著求定即在定中,此乃自性大定,盤不盤腿都無所謂,即是“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此即如來大定,知道嗎?用心求定,是小乘法。所以今天從智法師說:“以前我不敢入世,現在我了解,那麼忙、那麼煩,但是從中體會到真修行、真定力。”以前他只想住茅蓬,自從他來了,爲了他才促成設立“大乘學舍”與“十方叢林”的因緣,一個人修行要學辦事領衆,千萬別小看了“辦事定”的重要啊!你們聽了這麼多也應該知道叁際托空,說說看!

  圓澄師:念念空,舍念。

  師示:要不要認得念?

  (衆答:要!)

  師示:要認得它的法相,曉得這念是嗔、是貪、是惱、是蓋覆、是谄曲、是嫉妒、是好勝、是埋怨,都要清楚,都要托空,隨起、隨掃、隨舍、隨空。

  覆蓋的心理最要不得

  師示:什麼是覆蓋?

  修定師:文過飾非。

  師示:自己做錯了,還拿許多理由來辯論、掩飾,這就是覆蓋。自己犯錯不爲人知,但此心自知。不過,知了又會對自己起覆蓋的作用,因爲自衛的心理習慣,不欲人知,剛開始還覺得臉紅,心也羞慚,但第二念一起,便覺得自己沒有錯,再加第叁念,就反覺得是別人對不起我了,錯的是他,不是我,這就是覆蓋自己、安慰自己,自欺欺人。人們都會有這種毛病,這就是修行最大的障礙,一輩子標榜學佛修道,結果搞了半天,到頭來錯用心,不敢面對集貪、嗔、癡于一身赤裸裸的自己,白白浪費時間而已。

  大修行者的貪嗔癡

  所以研究《百法明門論》,真透徹了,可成爲有大成就的心理的病理學家。但“唯識”學中的百法還是歸納性的,現代性的心理學是演繹的,所以又發展爲行爲科學等等許多名稱。如依“百法明門”的歸納,那麼任何一種心理,大多都是貪嗔癡慢中。你們說大修行人、大祖師們,有沒有貪嗔癡?密教修行者有稱爲佛慢的,所謂我要成佛,以及“天上人間,唯我獨尊。”即是佛慢。“撥開慧劍,斬斷情絲。”這是佛嗔,變個好聽的名稱叫勇猛精進就,不過要提得起,放得下。“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要度盡一切衆生,這就是佛癡。大願力者雖轉了凡夫的癡心,但虛空不可盡故,我願故亦無窮,因此名之爲菩薩乘的一闡提衆生,永遠不肯成佛,永遠是利他的菩薩。這些等等,大家都要參清楚,才夠得上學顯、學密、參禅。你連自心中的秘密都打不開,還學什麼密宗?學密法就想得加庇,這是貪心,功利主義。有人說:“我念了好幾月的准提咒,結果還感冒不好”,這算是修行人?大家應把叁際托空搞清楚啊!叁際托空是什麼行?

  布施、忍辱、六度在其中

  從智法師:稱法行。

  師示:哪一法呢?

  從智法師:布施。

  師示:它是內布施,把心中肮髒的心思統統拿掉,所以《金剛經》一開始就告訴你布施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被歌利王割截身體,血肉一塊一滴被割掉,但他卻一點都沒怨恨心,也沒忍辱心,那才是真忍辱。你愛割就割,痛是我的事,一部《金剛經》就是講布施、忍辱而到達圓滿成就,並非講禅定與精進,對不對?

  大慧師:都在其中。

  師示:對,都在其中。六度就在一度上,六度互攝,能念念布施,即達叁承托空,懂嗎?

  (節自《十方》雜志第四卷二期《達摩四行觀與叁際托空》)

  

  

《修行人的本分:達摩四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參禅切忌從他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