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特勝▪P2

  ..續本文上一頁去看《達摩禅經》。這是吩咐你們注意,要自己用功去體會,不是講空洞的理論,千萬不要妄語騙人,騙人要下地獄的,那是千生萬劫地獄果報啊!

  然後“知息遍身”,你到知息長短以後,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你們修持到達這個定境的時候,鼻子的呼吸已經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沒有作用,這時才曉得全身每個細胞、每個地方都在呼吸,氣都充滿,氣脈都通了。到這個時候,還沒有“除諸身行”。

  甚至像丁師和丙師,他們兩位前天的報告,就曉得內部五髒六腑,也在呼吸,那個白骨放光,每塊白骨都在呼吸。所謂呼吸是生滅法,有來有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自然在動。

  知息遍身,氣充滿遍身了,乃至曉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並不是是發脹,也不是說,像有些練武功、氣功的那樣發胖。想要發胖的話,那你還不如到街上的腳踏車店,拿個充氣筒套在這裏,嘩啦嗒幾下,馬上發脹,發胖了!

  到了知息遍身,這個時候已經不談什麼數息、隨息了。也不要數,也不要隨,隨時息跟念兩個配合爲一的,隨時知性清楚的,這樣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麼法門,不到這個禅定,不要談修行了。

  再進一步是什麼?(答:除諸身行)“除諸身行”,這個時候身上行陰作用不動,充滿了,身體跟虛空等于合一,這個身體內外是通的。比如你們練少林武功,童子功,到這時候,兩個睾丸縮上去,自然的縮到肚子裏。這個時候縮也好,不縮也好,談都不要談。

  第六是“受喜”,到這個時候,心裏感覺,非常的高興,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騙人的,是真的。第七“受樂”,全身喜樂,喜樂是禅定境界,所以初禅叫“心一境性,離生喜樂”。慢慢有一點跟現實脫離關系,人世間一切的事,不會煩惱到你,可以入世不煩惱。不過,爲什麼不翻成“喜受、樂受”,而翻成受喜、受樂呢? “受喜、受樂”是自己發動了,到達這個境界,就接受了。

  第八“受諸心行”,剛剛說了“除諸身行”,沒有身體的行陰感受了,這裏又“受諸心行”,那不是矛盾嗎?不矛盾的,這是進一步了。受諸心行,這個肉體的心,看到外形還是父母所生的肉體,實際上,身體內部整個四大氣質變化,已經不是普通肉體了,這個身上行陰的感受,也統統不同了。這時生活習慣達到了“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財色名食睡五蓋,都會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沒有關系,有水喝就可以了。“受諸心行”,在這裏頭,差不多可以證入初禅到二禅去。

  然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解脫但還沒有證果哦!還沒有征得初果、二果羅漢境界哦。那個要配合教理,就要參考《俱舍論》,“貪瞋癡慢”的習氣改變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會明白。如果到這一步,習氣動都沒有動,還是同以前一樣,那就不是修行。

  一直到這裏,還是屬于色法上的工夫,在地水火風的色陰,和受陰境界裏頭作工夫。可是你要注意一點,在這個用功過程,今天晚上我們講得很順利,聽起來很容易,事實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參考《楞嚴經》的五陰解脫。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這個時候忽然有神通了,什麼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別本事了;實際上你已在五陰魔境界了,這一點要特別注意。比如昨天李居士告訴我,有個出家人有很多神通,我說又是落在想陰境界裏了,叫她答覆他。

  修行特別注意,在這個五陰境界,歸納起來有五十種陰魔,受陰有受陰的境界,有時候會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還以爲是發了神通。所以千萬不要作聖解,修行第一要注意,時時把握《金剛經》上幾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神通又怎麼樣?一概不理。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沒有神通!容易得很啊。等于我告訴出家同學們,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沒有衆生度啊!千萬記住。

  所以到心作解脫以後,轉了,後面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陰和行陰解脫了,心意識解脫了,然後就“觀無常”,你工夫能做到就了不起了。是不是無常啊?你不修行,不作工夫,工夫就垮掉了;所以說諸行無常嘛!

  “觀出散”,這個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觀出散的話,修到某個階段,你走的時候,不要說預知時至,甚至打個坐寫個偈子,說聲再見,自己就化成光沒有了。

  這個以後,“觀離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證得小乘的“有余依涅槃”,證得“滅盡定”,還不是證得“無余依涅槃”。所謂滅盡定是滅什麼呢?思想、知覺、感覺,統統空完了,這叫滅盡定。“想受皆滅”,有意的把它關閉起來,這個時候生死可以請假。“啊呀,這個世界不好玩,我准備過個一千年以後再來,入定去吧!”這是可以做到的。

  你看譯《達摩禅經》的佛陀跋陀羅禅師,他位徒弟,就是廬山慧遠法師的弟弟——慧持法師,曾跟他修禅定,最後他到峨眉山去朝山,山上下來,到了樂山嘉定休息一下,在一個樹洞裏,一坐坐了七百年。到了宋朝,樹倒了被大家請出來,問他是誰,他說是廬山慧遠法師的弟弟,哎!那是晉朝人,我們現在是宋朝,已經過了七百年。他就可以這樣,一定定了七百年,他就是修安般法門的。這是曆史上有名的故事,後來宋徽宗給他做了叁首詩,前一陣我經常跟他們講,很好啊!很有意思的。

  一:

  七百年前老古錐定中消息許誰知

  爭如只履西歸去生死徒勞木作皮

  二:

  藏山于澤亦藏身天下無藏道可親

  寄語莊周休疑議樹中不是負趨人

  叁:

  有情身不是無情彼此人人定裏身

  舍得菩提本無樹不須辛苦問盧能

  所以,這樣叫做修定真得了定境,但他那個不是滅盡定,不知他當時在樹裏頭,究竟入的什麼定?到哪一步境界?真值得研究。修行是真做工夫,依身心來用功。像禅宗這種口頭禅,“什麼是佛?幹屎橛。”這與身心修證,統統不相幹。

  十六特勝,最後就是“觀棄舍”,連有余依涅槃都不進入。所以《楞伽經》諸大菩薩贊佛,“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佛不入涅槃,也沒有涅槃可入,自性現在就在涅槃中。這是大乘另外境界了。

  換句話說,“觀棄舍”修到這一步,由小乘轉到大乘,真正是大菩薩的境界了。

  ——摘錄于南懷瑾老師講述《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十六特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