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密經典

  唐密經典

  

   印度佛教曆史,凡一千八百年,大約可分爲叁個六百年。前六百年爲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即小乘佛教。中六百年爲大乘佛教,主要是龍樹——提婆的中觀學系與無著——世親的瑜伽學系。後六百年爲密乘佛教,又分早、中、晚叁期。早期密教爲雜密,有中印度阿地瞿多與南印度菩提留支兩系。中晚期密教爲純密。中期密教有善無畏、金剛智、不空開元叁大士之印密,一行、惠果之唐密,日本空海之東密、最澄之臺密。晚期密教爲蓮華生大士直傳西藏之藏密。現在學密者,不是日本的東、臺密,便是中國之藏密。

   密乘一品一論,系指密教兩部根本經論:一品是《大日經住心品》;一論是《金剛頂宗發菩提心論》。東密兩部大法,胎藏界依的根本經典是《大日經》,金剛界依的根本經典是《金剛頂經》。而此一品一論,乃闡明兩部根本大經教理的泉源,是密藏教相之精要,兩部大法之肝心。

   《大日經》中“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的“叁句義”是全部《大日經》的綱領,而首句“菩提心爲因”正是《住心品》一品的宗要。但“雲何菩提心”、“何以發菩提心”

  則《金剛頂宗發菩提心論》詳說菩提心之行相:“一者行願,二者勝義,叁者叁摩地”,指明“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叁摩地法,于諸教中,阙而不書”。顯教諸宗,莫不談“無住”,莫不談“唯心”,但皆非密乘真言不共之談。真言之住心者,無住而住,有方有所,不生之心,如月如花,乃大日如來內證秘密之境界,果分之莊嚴也。蓋入真言門“阿字本不生”的因、根、究竟,就是叁句義;叁句的修行,就是發菩提心——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的心字,乃以菩提即心,就是行願、勝義、叁摩地的阿字本不生。可見一品一論,互爲表裏,相成體系,誠真言事修之基本,密乘教相之寶鑰也。

   凡金剛乘行人,欲啓正信而端行本,欲得正安心,修好脈氣明點,即身成就悉地者,當從此一品一論入門,方不致誤入歧途。學東密者因當奉持,修藏密者尤應尊重。東密是藏密的基礎,藏密是東密的升華。東密如塔基,藏密如塔尖,根底不固,高尖焉附

  頂極不峻,基轫何用

  同一教海,九乘圓融,既不能以基尖強分全體大用之優劣,亦不能以圓具而混淆下學上達之次第也。故無論學東密學藏密者,此一品一論,均爲入門必讀之寶典也。

   因是將二學園掌法金剛上師顧淨緣大阿闍黎一九叁○年在上海瑜伽學會爲畏因同學會親寫親講,曾刊于《威音》月刊的《大日經住心品講》及《金剛頂宗發菩提心論講略》彙輯爲此《密乘一品一論講略》一書,亦名《密教的住心與發心》,以爲入密者供一指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