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特論 第二十七 觀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法華特論

  達庵居士 馮寶瑛著

  

  第二十七 觀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妙音與觀音同體異用。約一切種智,藉言音以表任何種子活動之狀態,是名妙音。約妙觀察智,從聲音以辨任何衆生心念之情況,是名觀音。觀音詳雲觀世音,在娑婆普門濟度衆生;此爲大衆共見共聞之事;然其源流多未明了。無盡意菩薩于審知妙音圓具叁十二應之後,特連及觀音問題,請佛詳答焉。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合掌白佛: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得名?佛言:世間苦惱衆生,持是菩薩名號;菩薩觀其音聲,悉予救度,故名觀世音。

  具妙音叁十二應之德,回入娑婆普度衆生;觀察塵世言音之條理,而應以相當救濟;是爲觀音特性。法華會上,四衆八部不了此義;無量意念所結集,成一種法性:感動一位無盡意菩薩從座而起,代請釋尊解說。妙音菩薩之顯叁十二應,乃隨類示現本尊之形,以說法華;但期導入一乘,不在對治衆生苦惱。觀音菩薩妙用,則以拯救衆生苦惱爲主;衆生當苦惱時,形諸音聲,愁慘情況即隨聲浪俱現;菩薩觀其中情況,即應以相當*輪;衆生得其法流;運入心中,苦惱遂被沖散;此即觀音菩薩應世因緣。必令持觀音名號者,專其皈向故。

  善男子,凡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火不能燒;水不能漂;羅刹不能惱害;盜賊不能劫掠;刀杖不能殘殺;械鎖不能檢系;是菩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其有衆生淫、怒、癡熾盛者,常能虔念此菩薩名號,叁毒皆可消除。

  一心虔念觀音菩薩,則觀音法流通過期間,隱相加持;煩惱諸相伏匿不現;以故身心諸患皆能解免。火不能燒乃至械鎖不能檢系,免身患也。淫、怒、癡叁毒皆可消除,免心患也。此等功效,因果等書每多記載,並非奇特。但散心泛念,則觀音法流過而不留;雖勝于無念,收效殊少。

  無盡意,是菩薩威神,複多所饒益;凡恭敬禮拜誠懇供養而受持名號者,福不唐捐。婦人欲求男者,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欲求女者,便生容儀端正之女。

  上文虔念觀音,已有免患之效;若更加以恭敬禮拜誠懇供養,並能得福。因菩提門之觀音,先已經曆發心修行二門;故能隨緣吸收衆生,流露福德,以應所需。然必誠敬禮拜供養乃起感應;否則法流不相接焉。唐捐者,虛棄之義:福不唐捐,謂必獲其福也。所求之福,本包括富貴妻子等一切悅意之事;今唯舉婦人求子爲例耳。

  複次,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無量無邊福德之利。雖一時禮拜供養,與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且畢生四事供養者,功德相等;曆百千萬億劫,其福無盡。

  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即對治六十二見,及所屬無數煩惱之一一修持者。供養此等菩薩,即欲盡得其中所有功德。然必須盡形壽以四事供養;所謂飲食、衣服、臥具、藥物,恒供其所需,勿令缺乏;此爲叁乘教之漸法,必經曆無量劫然後圓成。觀音菩薩固盡攝其所有,對于至心禮拜供養稱其名號者,報以全部法流;即與供六十二億恒河沙分位菩薩無異;故曰功德相等。雖只一時禮拜供養,已能頓植此等功德于心,如金剛屑永不消滅;故曰曆百千萬億劫其福無盡。

  無盡意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方便現身說法度生?佛言:是菩薩以施無畏心遊于娑婆,拯救衆生;于怖畏急難之中,隨衆生機宜,示現種種身,爲說適宜之法;或現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阿羅漢身,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毗沙門天身,或現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身,或現比丘尼身,或現優婆塞身,或現優婆夷身,或現婦女身,或現童男身,或現童女身,或現諸天身,或現龍身,或現夜叉身,或現乾闼婆身,或現阿修羅身,或現迦樓羅身,或現緊那羅身,或現摩睺羅伽身,或現人身,或現非人身,或現執金剛神身;于娑婆如是;于其余國土亦複如是;功德巍巍,汝等應當一心供養之。

  上文只談持念觀音名號之利益;但觀音以何種心印遊此娑婆世界,及現何種身相說何種教法,釋尊皆未明言;故無盡意複舉以爲問。“施無畏”印,爲如來身密之一,觀音四十臂中具此一手;作此密印,能令怖畏急難之衆生得蒙解救也。方便現身,略說叁十二應;廣說形相無數;所說度生之法,恒與身相相當。此中所謂叁十二應,與《楞嚴經》開合稍異;皆取大概而言。開首叁身,約叁乘之極果;以佛身弘菩薩乘,以辟支佛身弘緣覺乘,以阿羅漢身弘聲聞乘。有求脫離欲界者,現梵王身爲說清淨法。有求上生忉利者,現帝釋身爲說十善法。有求極端快樂者,現自在天身爲說化樂享受法。有求四禅究竟者,現大自在天身爲說舍樂清淨法。有求擁護衆生者,現天大將軍身爲說控製鬼神法。有求造福世間者,現毗沙門天身爲說利濟群衆法。有求保守國家者,現小王身爲說治世安民法。有求見重鄉黨者,現長者身爲說仗義疏財法。有求通達義理者,現居士身爲說力學致思法。有求裨益治下者,現宰官身爲說興利除弊法。有求立異鳴高者,現婆羅門身爲說調攝身心法。有求解脫煩惱者,現比丘或比丘尼身爲說叁乘權教法。有求隨喜解脫者,現優婆塞身或優婆夷身爲說近侍僧衆法。有求隆盛家庭者,現婦女身爲說賢妻良母法。有求獨身自潔者,現童男身或童女身爲說天真淨樂法。其它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各有一節之長者,則分別示現同類之身,鼓勵其應行之善。乃若執金剛神,屬密宗外金剛部護法大衆;有欲修其法者,則示作其神身以攝之。娑婆衆生所見種種引入正道之師,或觀音菩薩直接化身;或其它菩薩同類應現。地前諸師,亦有模仿其一德而行之;然未能自在也。他方國土所見略同。觀音具此施無畏手,允宜一心供養。

  無盡意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上衆寶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作是言:唯願仁者受此法施應得之寶。觀世音固辭。無盡意複以爲請。佛告觀世音言:當納無盡意及四衆八部人非人等之誠,受是璎珞。觀世音菩薩爲令生福慧故,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奉釋迦如來;一奉多寶如來。

  無盡意聞應供養之說,即脫璎珞奉獻觀音,以表誠敬。觀音以當時未嘗說法,不應無故受供;遂不肯受。然無盡意乃代表四衆八部及人非人等之總意念,而問觀音本迹;既聞佛說,即獲得施無畏種性;應以供養物培植之;觀音若不接受,則失培植之道;故複以爲請。佛即順此理,勸觀音接納。觀音受而分奉二佛;更使大衆多結二重勝緣也。

  爾時持地菩薩起座白佛言:世尊,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持地菩薩爲胎曼地藏院中之一尊;地藏所含功德,全與一切種智相應;仗觀音力,隨緣開發;此位菩薩深悉其事,故贊歎之。

  佛說是普門品時,會中八萬四千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會得普門示現之旨,即與“正遍知”相應;雖僅一念淨信,即是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八萬四千煩惱門均可入道,故曰會中八萬四千衆生。

  論曰:一乘大教,慈心內發,悲心外施;但使佛性密運不息,無論現何身相,當體即是法身佛。所化之機,就其一節之善,隱以神力加持之,令與如來法流相通;受者初雖不覺,積之也厚,能破無明,則心光顯焉;斯入等流法身之門矣。所謂立地成佛者指此。叁乘之徒,以爲得觐如來叁十二相之應身,方稱見佛,固屬凡情;或以爲非出家必不能成佛,其惑尤甚。《大般若經》雲:“一切世出世法皆所當學,助成一切種智故;然二乘獨不可學,失卻慈悲心無以發起一乘佛性耳”。出家不知菩提心爲何事,只以僧尼身分自驕,正如來之所呵。觀音叁十二應,仍說聲聞緣覺之法,其意何居?姑就根性之所近,教令先除垢穢;卻以一乘法流密運其間;俟穢緣成熟,再引入一乘雲爾。其余在家衆生,所謂一善之長,初非與慈悲心相副者,皆不妨藉此類手眼作引入方便也。“能化”之人,不能運用法流,勉學隨機說法;所說縱符正理,不脫權教範圍。達摩來弘一乘禅,六祖遙得其髓;于觀音叁十二應本旨,庶幾融化。寶志對梁武帝雲:達摩是觀音化身。非無故也。但達摩諸祖雖隨緣示比丘身,殊不說比丘法,而徑提倡見性之道。蓋借比丘相引誘叁乘人之來皈而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