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特論
達庵居士 馮寶瑛著
第二十四 陀羅尼品---同
秦譯此品,在普門品後;隋對勘梵本,糾正之;不空觀智軌,次第相同。蓋因前品激勵受持,藥王菩薩遂挺身而出,願支持之;勇施等相繼附和;各說陀羅尼以資擁護焉。秦隋二譯咒音,只得概略;應以智軌爲宗。
爾時藥王菩薩起座白佛言:世尊,受持是法華經者,讀誦通利,書寫流傳,得福幾何?佛言:受持此經乃至一偈,如能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較諸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佛,功德尤多。
法華經非徒講解便得!必須真實受持。受持之人,心契其理,口誦其文,純熟無礙,是謂通利。古無印刷術,故流傳惟事書寫。是人與法華相應;故得福之大,自然超勝徒事供養諸佛者。所供養佛,數以八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計者,舉八方不同特性之佛,一一供養無量數,藉事行熏習一切種智,俾漸次發展其局部功德也。然受持法華,能令全部種智一時頓發,故功德尤勝。
藥王菩薩重白佛言:我今當以陀羅尼守護說經者;即說真言曰:
安祢滿祢(一)麼甯(二)麼麼甯(叁)唧帝左哩帝(四)舍迷(五)舍弭跢尾(六)扇帝(七)穆訖帝穆訖多迷(八)娑迷(九)阿尾灑迷(十)娑麼娑迷(十一)惹曳(十二)乞灑曳(十叁)惡乞灑曳(十四)惡乞史抳(十五)扇帝(十六)扇帝舍迷(十七)馱啰抳(十八)阿盧迦婆細缽羅底也吠乞灑抳(十九)呬噜(二十)阿便怛啰甯尾瑟置(二一)阿典多跛哩舜帝(二二)塢俱黎(二叁)穆俱黎(二四)阿啰妳(二五)跛啰妳(二六)輸迦乞史(二七)阿娑麼娑麼(二八)沒馱尾盧枳帝(二九)達磨跛哩乞史帝(叁十)僧伽涅具灑抳(叁一)婆夜婆野尾戍陀甯(叁二)滿怛隸滿怛啰乞灑夜帝(叁叁)噜帝噜多矯舍隸(叁四)惡乞灑曳(叁五)惡乞灑野嚩曩跢野(叁六)嚩路阿麼你也曩跢野(叁七)娑縛诃(叁八)
陀羅尼義爲總持,在口密即真言;此方稱之爲咒;蓋藉言音表示法性如何轉動也。此本內證境界。以意識解之,每落法塵;故咒語恒不譯義。然全不解釋,學者每墜五裏霧中;諸咒功用,不知分辨;惟至效驗顯著時,始有所安慰;終亦歸諸不可思議而已。必須明真言用意所在,得力乃大;以有意密相輔也。上列真言,內含叁十八句;可分叁大段釋之。首十八句,顯妙體;次十句,顯妙相;末十句,顯妙用;密義如左;
安祢滿祢,密指“微細之意”。麼甯,麼麼甯,密指“念而無念”。唧帝左哩帝,密指“如如淨行”。舍迷,舍弭跢尾,密指“寂然澹修”。扇帝,穆訖帝穆訖多迷,密指“默息解脫”。娑迷阿尾灑迷,密指“平等無邪”。娑麼娑迷,惹曳,密指“平等智慧”。乞灑曳,惡乞灑曳,惡乞史抳,密指“盡而無盡”。扇帝,扇帝舍迷,密指“總歸默寂”。馱啰抳,即“陀羅尼”別譯。 阿盧迦婆細缽羅底也吠乞灑抳,密指“巍巍明淨光相現前”。呬噜,阿便怛啰甯尾瑟置,密指“依內而來”。阿典多跛哩舜帝,密指“究竟清淨”。塢俱黎,穆俱黎,密指“無有坑坎”。阿啰妳,跛啰妳,密指“亦無煩惱”。輸迦乞史,密指“其目清淨”。阿娑麼娑麼,密指“無等等境”。
沒馱尾盧枳帝,達磨跛哩乞史帝,密指“觀佛及法”。僧伽涅具灑抳,密指“大衆妙音”。婆夜婆野尾戍陀甯,密指“光極清淨”。滿怛隸滿怛啰乞灑夜帝,密指“盡真言相”。噜帝噜多矯舍隸,惡乞灑曳,密指“隨其音響宣無盡意”。惡乞灑野嚩曩跢野,密指“字相無盡”。嚩路阿麼你也曩跢野,密指“字相無礙”。娑縛诃,密指“得圓成就”。
世尊,是陀羅尼爲六十二億恒河沙諸佛所共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即是侵毀諸佛。釋尊贊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饒益衆生甚大。。
六十二見及其分位,各有恒河沙億;諸見斷盡,能顯出六十二億恒河沙佛與之相應。若集中行者之身,能發起一切種智。而集中時,表以淨妙言音,則成上文咒語。有反對此法師之持誦者,即埋沒諸佛之智慧;故藥王對世尊雲雲。藥王爲加強法師之心力,辄持此咒以護念之;不惟法師得其法益,而法師以一切種智之法流轉利衆生,影響尤大;故釋尊複如是說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說陀羅尼,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能令夜叉、羅刹、富單那、吉蔗、鸠槃荼,及一切餓鬼,欲伺其短者,皆不得便;即說真言曰:
入嚩隸(一)摩诃入嚩隸(二)屋計穆計(叁)阿妳阿拏嚩底(四) 知曳 知夜嚩底(五)壹置甯(六)尾置甯(七)唧置甯 置甯(八)怛咤嚩底(九)娑嚩诃(十)
以勇猛精進之力爲行者作無上法施,能令行者發起雄猛無畏精神,向前邁進;一切鬼神不能爲礙;是爲勇施菩薩之特性。夜叉,義爲捷疾;羅刹,義爲暴惡;皆惡鬼總名;喜人者。富單那,正譯布怛那,身形臭穢;爲餓鬼中福之最勝者。吉蔗,或譯吉遮,起屍鬼也;義爲所作。鸠槃荼,即甕形鬼,亦名冬瓜鬼,能噉人精氣;正譯弓槃荼。。
真言十句,密指“光明以次豐盛,由微而著;得其堅固,安住之極;堅行中恒自如如;得圓成就”。行者因指見月,與精進力相應,心中自覺妙境現前。
世尊,是陀羅尼,恒河沙諸佛所說;亦皆隨喜受持者。若有侵毀此法師,則與侵毀諸佛無異。
諸佛皆具雄猛法性,故勇施真言,實與諸佛相應;亦即諸佛所共宣說。能受持此真言,必蒙諸佛隨喜。是故侵毀受持之法師,等同謗佛。
護世毗沙門天王亦白佛言:世尊,我爲愍念衆生擁護此法師故,亦說陀羅尼;即說真言曰:
阿梨(一)捺梨(二)弩捺梨(叁)阿曩妳(四)曩賦矩曩膩(五)娑嚩诃(六)
毗沙門,義爲多聞,四王天中主北方者;職任對人世除患增福。以恒護如來道場而聞法,故名多聞天。在金剛法界言之,此天乃“萬德莊嚴”法性之外迹;即依成所作智示現毗沙門身,助成人天福德者也。受持法華之法師,允宜特別擁護,轉利其它衆生得福;故曰“愍念衆生。”此天陀羅尼,乃准羯磨妙用而構成真言;爲諸佛所共證者。
真言六句,密指“萬象繁興,卻無煩擾;無量諸作,皆圓成就”。行者能與之相應,世間福德可以開顯無礙。
世尊,我以陀羅尼擁護法師及諸持經者,百由旬內,令無衰患。
無福曰衰;有擾曰患。真言寓有密義;持誦之者自得擁護之力,而起除擾獲福之利。此天王更現色身爲作護法,能令行者所住,百由旬內,身心安樂也。
會中持國天王率領千萬億那由他乾闼婆等,前詣佛所,合掌白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擁護持經法師;即說真言曰:
阿誐抿誐抿矯哩(一)彥陀哩(二)贊拏哩(叁)麼镫倪(四)蔔羯斯(五)僧榘黎物噜沙哩(六)娑縛诃(七)
持國天王乃四王天中主東方者;職任護持人世國土;對修行人則負責保護道場。乾闼婆,或譯犍達縛,義爲香神,善彈琴;隸屬持國天作護法。在金剛界言之,此天乃“大威德生”法性之外迹;仗“佛慈護印”,令道場如金剛城,不被諸魔擾動者也。其陀羅尼亦與諸佛相應者。
真言七句,密指“率領種種尋香,暴惡,屠種,無數大衆,恐怖諸魔;肅清伽藍;得圓成就”。行者須心契其意乃得。
世尊,是陀羅尼,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法師者,即是侵毀諸佛。
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及等覺,妙覺,共四十二位。約一乘教,位位互相融攝;各有其特性;皆可爲曼荼羅中尊;其眷屬各以億計。對于“佛慈護印”在所必具,故曰是陀羅尼乃四十二億諸佛所說。持經法師能持之,即與諸佛相應;毀之者無異毀佛也。
爾時有十羅刹女:一名藍婆;二名毗藍婆;叁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發;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璎珞;九名臯谛;十名奪一切衆生精氣。各率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擁護持經法師,除其衰患;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即說真言曰:
壹底銘壹底銘壹底銘壹底銘壹底銘(一) 銘 銘 銘 銘 銘(二)噜系噜系噜系噜系噜系(叁)薩跢系薩跢系薩跢系薩跢系薩跢系(四)娑嚩诃
羅刹女粗迹,以色身縛人之精神,吮人之血肉。若約法身所含特性,原是男女關系中之一種理趣。衆生爲情執所迷,流于淫欲,自賊其身;遂感羅刹爲害耳。本經所舉十羅刹女,乃佛菩薩“定門”化現;爲法界最上妙理所寓;非顯教之所詳。今先將十女略義列下:
(1)藍婆 義爲結縛,能系縛衆生而殺害之;乃有形之鬼,以色相迷人者。若入佛,則轉爲縛煩惱賊。
(2)毗藍婆 義爲極結縛,實即無形結縛;乃無相鬼暗中陷人,或于夢中見之。若入佛,則遠離微細煩惱賊。
(3)曲齒 上下齒牙曲,積垢甚多;此況采補之流。若入佛,則積法財轉施于人。
(4)華齒 齒牙鮮明,足以動人;每以利口誘惑衆生。若入佛,則玲牙利齒而說法。
(5)黑齒 是可怖相;乃羅刹之王,統馭所屬行事。若入佛,則潛默運化。
(6)多發 或譯被發,亦可怖相;申其發以縛衆生也。若入佛,則表普攝衆生。
(7)無厭足 能害衆生百無厭足;即恒常纏縛不厭也。若入佛,則成遊戲而無著。
(8)持璎珞 能發衆生種種妄念也;如以種種裝飾誘惑之具,擾動衆生之類。若入佛,則開敷一切法性。
(9)臯谛 義爲無定所;行蹤飄忽,來往不知何所也。若入佛,則如如而來,如如而去。
(10)奪一切衆生精氣 能取衆生精神氣質,爲一切羅刹女之本性;此女集其大成,即羅刹中主。若入佛,則總聚一切功德。
據《法華秘密叁摩耶經》:前五女乃化身境界,以黑齒爲釋迦如來影現;余四則上行等四菩薩示迹。後五女乃報身境界,以奪一切衆生精氣爲多寶如來變相;余四則普賢等四菩薩妙行。
真言五句,密指“于我無我,無染而來,如然而來,圓滿成就”。蓋呼其眷屬共來擁護法師之標語也。
世尊,我等亦當親身擁護持經法師,令得安穩,離諸衰患,消衆毒藥。佛告諸羅刹女言: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盛供經卷者!
在迷之羅刹女,只知纏縛對方衆生之精神;從而吮收其血肉,以資潤己身。衆生當被纏縛,未獲互攝之益;惟蒙被殺之害。初心行者,稍一不慎,難以安穩。今有發大心之女,現身擁護,善爲維持;不但密得其益,且更遠離諸害;真修一乘者,庶無女色魔障;佛故重言善哉以贊之。只持法華經名之人,佛性尚非顯著:一乘不禁入俗,色障或所不免,善女加以擁護,令不著迷,其福已不可量;若對具持盛供之人,得力尤大,其福自然更勝。
說此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忍。
本品五陀羅尼,藥王爲主,余四爲輔。但由藥王加持,已許得無生忍;輔以四種助力,尤完善耳。由六識會入者以萬數;由八識會入者以千數;故曰六萬八千人。
論曰:圓頓一乘,探本于一切種智。此智猶如藥王,無病不治;非若叁乘教,只等一類小效之藥也。擔負弘揚責任者,名藥王菩薩;比丘尼授記品中已昌言之。今爲行者實際修習,不可不施以叁密之法。身密固重師承,口密不妨播諸文字;逐句參究,意密寓乎其中。真言初段,明一切種智之體也。默寂中諸法平等,種性互融;隨其淨念,起相當用。真言中段,明一切種智之相也。心性中開發光明,流現淨境;萬象交徹,不加分別。真言後段,明一切種智之用也。佛法中分位大衆,各呈活動;隨其音響,宣無盡意。然一切種智之行,氣象大雄無畏;非加以勇猛精進,難期圓成;此勇施菩薩所以繼藥王而起也。肉身凡夫徑修佛乘,最忌衰患來臨。多聞天增其福澤,俾免財匮之憂;持國天護其道場,庶無魔擾之苦;二天之發心,誠不可少。至于佛性要旨,慧定等持;不得缺一。慧而無定,莊嚴不彰;定而無慧,活用不作。內觀自心惺寂,裏面原有交融之樂;不待形諸色相。凡夫畸形發展,兩性失其平衡;遂有男女之分。男偏慧門;女偏定門。昧于普賢理趣,塵迹所習,流爲淫欲。外則戕賊肉身壽命;內則割截法身慧命;輾轉墮叁惡道。約男衆言之,害二命者,豈惟鬼道羅刹女爲虐;實則對一切女身不能舍相會性,禍與羅刹等。行者修習一乘,定中許有境界出現。心清淨者,法流來潤,佛菩薩瑞相見焉。一涉塵垢,佛菩薩頓變羅刹。如能悔悟,迷惑頓除;羅刹複變佛菩薩。《秘密叁摩耶經》謂十羅刹乃二佛八菩薩之幻化;即根據此理而來。執迷不悟,永墮惡道;化女漸轉真羅刹。故賴以啓悟者,貪戀未甚,尚堪接受化女加持力耳。明此,乃可與談最上法門。
《法華特論 第二十四 陀羅尼品---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