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特論 第八 大通如來品---化城喻品(上)

  法華特論

  達庵居士 馮寶瑛著

  第八 大通如來品---化城喻品(上)

  前舉諸喻,普通根機皆可領會其旨矣。較鈍者仍有疑惑,複須充量曉谕之;繼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說釋尊及諸弟子學佛因緣之古史;而推源于大通智勝如來。經文共作一品,今開兩品論之。本品專談大通史迹也。

  佛告諸比丘: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祗劫,有佛出世,名大通智勝如來,十號具足。國名好城。劫名大相。彼佛滅度,距今極遠。譬如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地質,有人磨以爲墨;向東方行;每逾一千國土乃灑墨一點,細如微塵;如是灑盡其墨,被點之國已多至算數不能及;所逾國土,不論有點無點,盡碎爲塵;一塵代表一劫;彼佛滅度以來,複過此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祗劫;我以如來智慧,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所告諸比丘,以仍懷疑惑者爲主。大通智勝者,一切智智圓滿具足之謂。此佛當大相劫時代,示迹成道。從劫名國名觀之,依報偉大美好可知。磨墨碎塵等喻,只是形容極端久遠而已。如許久遠之事,觀之猶在目前,佛智不落時間故。

  複次,諸比丘,大通如來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未成佛前,坐于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惟曆十小劫趺坐不動,佛果猶未現前;時諸梵天雨衆天華,覆地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已,大通如來乃證佛果。

  大相劫中,時間空間莫不偉大;一切事大都經曆長時;故佛壽長至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已破魔軍,即十地已滿;十地以前,微細之惑仍足引起魔障也。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在金剛心中行矣。由金剛初心至金剛後心,內證境界逐位開顯;所成功德無量無邊。自梵天觀之,只見其肉身趺坐不動,凡曆十小劫之久;天華供養,新陳代謝,不知經過若幹次也。十小劫後,內證圓滿;機緣成熟,形諸外迹;大衆始見其證果焉。

  大通如來未出家時,有十六子,智積居首;聞父成佛,皆舍珍寶,往詣佛所;諸母涕泣以從。其祖轉輪聖王,率大臣人民,隨至道場供養贊歎。爾時十六子以偈贊已,勸請如來廣轉*輪。

  一佛證果,內部所有心數,皆成大菩薩;形諸外迹,則有與心數相應之同類菩薩,每就衆生之機緣,示作佛之世間眷屬;如智積等十六子即其例也。名曰智積,顯因地積集佛智,將來得與大通智勝相等也。此十六菩薩,內心早與如來相通;其舍珍寶往詣佛所,必到此時節,衆生方合感見耳。諸母涕泣以從,示凡情之大都也。聖王雖知隨喜贊歎而供養之,但勸請廣轉*輪者,則屬十六菩薩。

  大通如來示迹證果時,十方各五百萬億佛土六種震動;諸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忽皆大明;其中衆生各得相見;鹹作是言:此間雲何忽有他衆生?爾時諸佛土所有天宮,普皆震動;大光遍照,,梵天宮殿尤爲輝耀。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以何因緣現此瑞相?遂各以衣裓盛諸天華,推動宮殿,追尋光源;見大通如來坐于道場菩提樹下師子座上;天龍八部恭敬圍繞;十六子請轉*輪;梵王皆遂頭面禮佛,繞百千匝;隨以天華散于佛上。並以宮殿奉獻,請轉*輪。

  佛示應化身,威力所及,世間諸佛土與有聯系者,恒互起感應;形成六種震動。威光之行,向未蒙日月所照之處,亦忽洞明;幽冥衆生乍見他身,自然驚訝。十方各五百萬億佛土所屬天宮皆震動者,六種震動所攝也。梵天光明本來優勝;今得佛光作增上緣,宜其輝耀異常矣。諸梵王知瑞相所從起之處,必有聖人應世;故亟備天華而追尋之。色界宮殿本懸虛空之中,隨時可以推動;爲尋光源,即各禦宮殿飛行;終發見大通如來示身于好城菩提樹下師子座上;圍繞四周之天龍八部,則固經過十小劫護持供養之輩也。諸梵王各自頂禮,繞佛散花已,即以行宮供佛;且繼十六子以轉*輪爲請。佛受其供,所有五千萬億佛土(十方共數)諸梵宮,自然融合爲一,不待言矣。

  大通如來受諸梵王及十六子之請,即時叁轉*輪;廣說四谛十二因緣;是爲初次說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即盡諸漏;皆得深妙禅定,叁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叁第四次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衆生得果亦複如是。從是以後,諸聲聞衆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十六子請轉者,一乘*輪。諸梵王請轉者,二乘*輪。然梵王之數甚衆;預會根機亦多;適宜聲聞緣覺之道。大通如來自然先演權乘,廣說四谛十二因緣。初次說法,得證極果者多至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不受一切法者,情識盡斷,無所取也。超越世間禅定之上,故曰深妙。叁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境通,漏盡通也。八解脫,名目見第二品。二次至四次說法得果者尤多。叁次人數合計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衆生。以後輾轉傳授,聲聞衆遂無量無邊。

  爾時十六子皆以童身出家而爲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不樂權教,志求佛乘;于是共白佛言:是諸無量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今當爲我等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俾慰大願。如來受請,爲說大乘;然過二萬劫已,乃于四衆之中說是《妙法蓮華經》,以暢本懷;經八千劫而後說畢。十六菩薩沙彌,皆能如法受持;聲聞衆中亦有信解者;其余千萬億種衆生皆生疑惑。

  沙彌,新譯室末那伊洛迦,義爲息惡行慈;爲男子出家受十戒者之通稱;即未受比丘大戒之人也。大通如來初轉*輪,十六子隨緣加入出家之列。諸根通利智慧明了者,對于所知障已有相當破除者也。以屬上根利智,雖出家受十戒,卻不願作比丘以修權教;所志乃在唯一佛乘。既見如來廣度無數聲聞,乃複請轉一乘*輪,爲說無上正等正覺之道。然如來于未說一乘之先,且說大乘通義以植其基;亦俯就其余四衆而然。二萬劫後,基本已立;乃于四衆中開演妙法蓮華一乘大教。須八千劫而後畢者,欲一切種智如量開顯,不能不分門詳說耳。十六子雖只受十戒,所行純是菩薩行;故稱菩薩沙彌。如法受持者,依一乘真實方法而行持;實即叁密加持之無上秘法也。聲聞中亦有信解者,未必皆能實行。至疑惑之輩,不知幾千萬億種;信且不能,更談不到行持矣。

  大通如來說中《妙法蓮華經》已,即入靜室,寂然禅定。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定中默運神力,各升法座爲四衆廣說是經;曆八萬四千劫,各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示教利喜,令各發一乘道心。

  外迹宣說己竟,複斂歸內心而受用之;雖寂然禅定,運化未嘗或息。十六子密接法流,轉爲四衆廣說;即將《法華》宗旨反複演講,令疑惑之輩漸能信解也。四衆即攝比丘,比丘尼在內。十六子以沙彌身而爲說法,是知一乘法師只重真實功行,不受叁乘規矩拘束也。八萬四千劫宣說,非爲一輩聽衆而然;其中容有許多新陳代謝者。十六子座下各有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各經示教利喜;皆發一乘道心。未發心者,其數尚不知幾何?亦許各種一遠因耳。示教利喜,約常義,如智度論(卷五十四)等所說,約特義,則示者,示以法華真旨也;教者,教以一乘正道也;利者,利以頓修秘法也;喜者,喜以所感瑞相也。

  爾時大通如來從叁昧起,往詣法座,普告大衆言: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爲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諸佛;于諸佛前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衆生;汝等皆當數數親近供養。若諸聲聞緣覺菩薩,能信是十六大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皆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通如來以法身加持十六菩薩代說《法華經》,曆八萬四千劫後,利益甚溥;乃從定起,複由應化身贊歎之;俾大衆各以歡喜心如說受持,不複再起疑謗;名曰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隱寓授記矣。此十六菩薩能與如來心數相應,非尋常上根可比;必曾于無量千萬億佛所積集功德,乃能具如是佛智,轉爲衆生宣說一乘大經也。大通如來四次廣轉*輪,唯度聲聞緣覺;後應十六子之請,說大乘經;曆二萬劫,所度菩薩亦當不少。而于繼說《法華》之後,複勖令大衆聽信十六子之教者,以若輩前此雖親聞佛說《法華》,尚在疑惑之數耳。

  釋尊告諸比丘言:是十六菩薩常樂此《妙法蓮華經》,各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是諸衆生世世皆從本師菩薩聞法,悉能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佛;于今不盡。

  上文乃釋尊追述大通如來故事。追述已竟,釋尊複有所表示;即此段及末段略文也。此十六大菩薩各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皆發無上道心;複生生世世皆追隨本師菩薩聞法,信解漸深;迄今已各值四萬億佛親近供養矣。

  複次,諸比丘,彼十六菩薩沙彌早己成佛;分布八方國土。東方二佛:一名阿閦,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事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旃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二佛:一名壞一切世間怖畏,二即我釋迦牟尼。阿閦佛國土名歡喜世界;乃至我國土名娑婆世界。

  釋尊至此乃述己之來曆;即當時十六菩薩沙彌之一也。久遠已來,經驗具足;十六人早已成佛,現在分居八方;四正四隅各二佛。東方以普賢叁昧爲主。入此叁昧,堅如金剛。阿閦者,不動之義;一切魔類不能搖動也。須彌頂者,喻金剛身之尊勝也。南方以虛空藏叁昧爲主,入此叁昧,色即是空。虛空住者,雖現莊嚴相,實住于虛空也。常滅者,雖虛有其相,實即不生也。西方以觀自在叁昧爲主,入此叁昧,以真常馭無常。阿彌陀(無量壽義)者,約顯露真常言之也。度一切世間苦惱者,約控製無常言之也。北方以虛空庫叁昧爲主。入此叁昧,能變化無障礙。雲自在者,如雲之變化無礙也。雲自在王者,極變化之能事也。東南方和合普賢、虛空藏二德爲主。以金剛身而流現名相,其威猛之象,形諸言音,則曰師子音;形諸色相,則曰師子相。西南方和合虛空藏、觀自在二德爲主。以福德身而流現尊形。其嚴淨之象,欲界所見,則喻帝相(帝釋偉相);色界所見,則喻梵相(梵王偉相)。西北方和合觀自在、虛空庫二德爲主。以智慧身而運用自如。其應現之事,神通方面,則如多摩羅跋旃檀香(無垢性香);莊嚴方面,則如須彌相。東北方和合虛空庫、普賢二德爲主。以變化身而度脫衆生。其利益之事,約破障,則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約行慈,則名釋迦牟尼。十六佛各有國名;今惟說歡喜、娑婆二名,舉首尾以概其余也。

  論曰:如來一切智智具含無邊差別智,而以五大智爲綱。所謂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是也。後四智分依普賢、虛空藏、觀自在、虛空庫四種叁昧而生。前一智則四智、四叁昧之總體。其余差別智,皆由此五智輾轉演出;爲自受用身之內眷屬。而流現他受用身,即以諸智分攝相當根機。地上諸菩薩,皆適合感應而來生其國者也。大通如來未證金剛後心以前,其差別智力,巳足攝受十六菩薩爲世間眷屬;及其證果,則十六菩薩皆其等流法身, 恒常代說《法華》妙旨矣。釋尊之在因地, 實籍此爲轉一乘*輪之練習; 曆久遠經驗, 終與余十五菩薩各成佛道。未成道前,亦漸以差別智攝受當機。今日法華會上,諸聽衆固多劫追隨不舍之弟子。鈍根聞此,當被極大鼓舞,無所用其疑惑。此本品之所由立也。惟此中義理妙趣無邊;學者勿徒以事迹觀之可也。

  

  

《法華特論 第八 大通如來品---化城喻品(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