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廣義 結經

  心經廣義

  達庵居士馮寶瑛演講

  結經

  一經終結之文,謂之結經,古作流通分,蓋法流傳播之義也。本譯並略此分,不可不參觀他譯以窺全豹;仍錄護譯如左:

  經之正宗分已畢,恒以聽衆歡喜奉持作結;名曰結經。以此法有奉持,即是傳播于世;故古作流通分。本譯但翻正宗分爲持誦之文,開結皆略;什譯亦然。唐德宗嘗以首從未備爲惜。但余譯未曾阙如,皆可作參觀之資。今釋開經,既補錄護譯;結經未便岐異,故仍以護譯終焉。

  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從叁摩地安詳而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最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佛說此經已,觀自在菩薩摩诃薩,並諸苾刍,乃至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闼婆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流通分每從“佛說是經已”起,此則加舍利子乃至一切如來亦皆隨喜等語于其上;蓋本正宗分之尾聲。本譯惟取簡要,不入持誦之內。今釋權取方便,附錄于結經之前。

  觀自在菩薩說真言已;複呼舍利弗告以決擇之道也。明句,即上章揭谛真言五句。修般若行之菩薩,一味持誦此真言,能致叁密相應;則不須向顯教途徑修學,便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本經若至揭谛真言便止,學者或不明持誦要點所在;故須補足此段尾聲,乃暢觀自在菩薩本懷;所謂畫龍點睛是也。是經原以舍利弗爲當機,故點睛亦重呼其名而告之。明、即真言之異名,既見章首。揭谛真言,即般若真言之專名;今雲般若波羅蜜多明句,則般若真言之具稱也。修般若行之菩薩,依空宗法門,重在遮情;先遣六識以破見惑;次遣七識以破思惑;終遣八識以破塵沙惑。依相宗法門,重在诠有;先究六識以破分別二執;次究七識以破俱生我執;終究八識以破俱生法執。此二法門,各循序漸進,歸于的的見性。然必須叁大阿僧祇劫而後有成,是爲漸教通例。其有直向明心見性用功者,途徑固能舍漸而頓。但根機高下不一,故開悟深淺有異。此禅宗所以有一二叁等之別也。然堪稱頓機者,不外兩種:(一)從花臺出現未久,識執殊薄者;(二)由立場本來優越(初現身即屬人天),纏縛尚輕者。前者多屬大機,後者散入諸機。不論何機,欲其即生與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克證二空真如,顯出妙觀察智之大用者,唯有真言宗法門乃有此特效耳。此種法門,若得顯教表面輔翼,開悟固速。其但從內心用功,般若法性大開展時,雖未預習顯教;亦能自得無師智;出言無不妙符正理也。

  宣說已竟,世尊乃安詳出定而印可之。重言善哉,贊歎之至也。“善男子”,通例爲佛酬當機之語。“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者,極贊觀自在菩薩所說真言,及其決擇要語也。

  宣說已竟者,觀自在菩薩既示點睛之語,全經要旨遂竟也。全經名句,實蒙世尊定中加持得來。要旨已完,世尊應出定矣。安者、恬靜也;詳者、吉祥也(詳與祥通);亦和善也。此形容出定時之威儀也。本經非世尊金口親宣,而以加持力令觀自在菩薩代說;應理與否,大衆或有異詞(或疑真言未必有此大效);故特以贊歎之言印可之,俾大衆無所懷疑也。疊言善哉,既極其印可;又曰如汝所說,又曰如是如是,又曰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重重贊許,無非欲大衆充量歡喜信受耳。細究四番贊語,初叁皆攝菩薩全部說詞;後一則楷定決擇之旨,要學者依真言實習也。

  此經既由世尊加持而流現,何不金口親宣;必藉觀自在菩薩發言,無乃近于委曲?此不知法界緣起之要道也。如來藏無所不具,隨緣流現相當法性。所顯之身,應現菩薩相者,則菩薩焉。菩薩之中,應現觀自在者,則觀自在焉。任運自然不由造作。然現觀自在身,單從內心開顯者,只屬自受用身。展爲色身,一面受十方佛菩薩加持;一面對十方諸衆生弘化;猶屬他受用。其對局部之機,須以粗身攝受者,佛每令緣熟之菩薩(或果地應化,或因地行者)依加持之據點而現身焉。本經之觀自在菩薩,許與當時印度道場諸聽衆有特殊因緣;故于世尊入此等叁摩地之際,而現身其間,爲舍利弗等說此揭谛真言。

  依此行持,效驗不虛;是謂真實。

  依此行持者,如理虔誦揭谛真言也。此真言原屬法界緣起,從世尊觀自在叁摩地流出;雖借菩薩身而宣傳,言言卻皆具足真實法性。以之摧伏一切違意之事,恒有相當效驗。持其他顯義諸經,未必克稱真實者,以屬無明緣起,每仗意識理會;雖與正義相符,究是法塵邊事。縱能反塵歸根,要難超出賴耶邊際;非與真實法界相應。亦有功效可言,卻非一一不虛也。

  一切顯教法門所不能及,是謂最上。

  顯教者,淺顯之教法也;與深密之教法相對。識所緣相屬淺顯;智所證性屬深密。洞達二空真如以前,終滯淺顯;開敷諸佛境界以後,方符深密。淺顯教法,不論空門有門中道門,皆依識而起之假相也。深密教法,不論蓮花部金剛部佛部,皆依智而現之實相也。長期研究假相,無非爲入實相之基;其道纡遠。揭谛真言,能直入實相堂奧,不假方便;故非一切顯教法門所能及。所謂最上者,與顯教對比之言也。

  能依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謂究竟。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義詳前章;必證一切智智乃克當之。而一切智智之因行,以般若波羅蜜多爲本;事事加以經驗,一一舍相會性。缺一經驗,行固不圓;非與般若波羅蜜多相融,德尤不立。持揭谛真言堪稱究竟之道者,依此能得無上正遍知也。

  一切如來亦皆隨喜者,以此真言教法爲十方如來共同護念耳。效驗所以神速,正系于此。

  一佛應化,不論傳播何種法性,十方如來必以同等法流參加其間;表面爲隨喜,裏面即加持;所謂共同護念也。真言教法,龍爲十方如來真實護念;其力之強,自足轉移一切。效驗所以神速者,此也。

  此經本觀自在菩薩說;今曰佛說此經已,約印可之詞言之。然以應化身證明等流身所說,謂全經爲佛說,亦無不可。

  爾時世尊從叁摩地安詳而起以下,至一切如來亦皆隨喜,爲印可之詞;此乃釋尊親說者。雖寥寥數語。而證明點睛之要,使大衆共知最上持誦之法而信受之;利益無量無邊,無異親說全經也。然觀自在乃世尊等流法身之一;菩薩所言,由佛加持而來,實即代佛宣說;故“佛說此經已”亦可作爲佛說全經已竟也。

  天人阿修羅者,叁善趣衆生也。乾闼婆者,樂神之名;天龍八部之一也。

  天趣,叁界皆有之;常預法會者,則六欲天及梵天也。人趣,四洲皆有之;今預法會者,則惟閻浮提人也。阿修羅本分散諸趣:“(一)天(二)人(叁)鬼(四)畜”常作護法者,以天鬼兩種爲多(鬼屬阿修羅因護法力能乘通入空,實居大海邊)。乾闼婆奉侍帝釋,司奏伎樂;即俗樂,故稱樂神。處地上十寶山中;天欲作樂,乃應召上天。此神不啖酒肉,惟嗅香資身;故又名香神。天龍八部,即八類護法衆生;而以天龍居首二部也。余六部,即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

  夜叉、惡鬼也。有叁種。(一)地居(攝羅刹),(二)空居,(叁)天居(屬毗沙門天)。迦樓羅新譯誐噜拏,即金翅鳥;居四洲大樹,取龍而食。緊那羅似人非人,名爲歌神;能奏法樂。摩睺羅迦新譯摩護啰誐,人形蛇首,龍類攝;亦樂神(舊名蟒神)。

  此會當機聞是真言法門,能迅獲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之效。苟非二障過厚者,自然皆大歡喜,且信受奉行矣。

  當機統攝會上一切菩薩苾刍,乃至世間天人等等。向惟熏習叁乘教義者,忽聞真言法門能速與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自當皆大歡喜;不惟信受,且即奉行矣。然亦有例外者,則必二障過厚之輩。如法華會上五千增上慢人,尚不願聞殊勝大教;何況奉行!此輩或煩惱障過厚,心太紛擾,不能趣向清淨大路;是全被叁毒等所驅使也。或所知障過厚,心殊昏昧,不能參究法界真理;是全被庸師等所蒙蔽也。

  信受奉行者,信此真言教法而受持之也。觀自在菩薩爲說經之主,聞佛印可,固大歡喜;此譯仍攝入信受奉行之內,則文相偶未善巧也。罽本雲:“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弗大喜充遍;觀自在菩薩摩诃薩亦大歡喜。時彼衆會天人阿修羅乾闼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斯較允當也。

  罽本即罽賓國般若叁藏等所譯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詳釋題中。具壽,謂具足兩種壽命;即肉身壽命與法身壽命也,余文自明。

✿ 继续阅读 ▪ 法華特論 自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