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阇黎 著
第五節 密乘發展期
大乘實教原分顯密兩部。顯部由文殊師利菩薩住持(即般若藏),稱爲顯乘,或顯教,義理較淺顯故。密部由金剛手菩薩住持(即陀羅尼藏),稱爲密乘,或密教;義理甚深密故。文殊化迹既詳上節。金剛手原系法身菩薩,不受時間拘限;對于學人修密教將入上品悉地(成就之義)者,乃現身其前而爲說法,佛滅後約七百年,始由龍猛見諸南天(即南天竺)鐵塔中;密乘從此昭著于世。
龍猛即龍樹。密乘全出新譯,故用此名,龍猛以前,習叁乘者亦有雜用密咒;然只作顯教之補助法,非純粹密乘;純粹密乘由鐵塔始現故。龍猛得入鐵塔,以持毗盧遮那如來真言爲因。此真言傳自何人不得而詳;以師資秘密傳承,非外人所能知也。入塔觐見諸佛菩薩後,即蒙金剛手菩薩授與傳法灌頂,紹密宗“阿闍黎”(導師之義)之位;並付兩部大法;即《金剛頂經》及《大日經》也。
密乘最高法理,以《金剛頂》經表示金剛心境界,由初心至後心,經曆十六菩薩位,而五智圓成。清淨法身開發盡致;自受用身莊嚴具足;他受用身及應化等流諸身則隨機顯現,是謂究竟成佛之果相,顯乘極談,或以爲如來果德不可說;或以爲佛與佛方能究竟;《金剛頂經》乃究竟說之,此密乘之超絕處也。
五智即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衆生心中原具有之,但渾略不著,恒爲識掩。識漸薄則智漸厚,薄至全無,則五智齊彰;爾時不妨借識爲用。然須至金剛後心乃能究竟。金剛心者,見性之極,不複被惑,堅強如金剛也。
《大日經》原名《大毗盧遮那(遍照之義)成佛神變加持經》。衆生本來皆具覺性;惟渾略不著,恒被識掩,故不能開發無量法性功德,毗盧遮那佛即圓滿此種功德之法身如來;能以神力加持衆生,各從其機之所近,憑叁密方法開顯一門或普門之法性也。上焉者,感見如來他受用身,中焉者,感見諸大菩薩身;下焉者,感見外金剛部諸天身。
真如總體名一法界;本覺總性恒與相函;具攝無量無邊法性;絕對無質,互不相礙;亦無處所可得。本覺一味圓照其間,無所分別,原無朕兆可尋。行者入觀,心中若有圓明之相者,則淨識所標之幻迹;非本覺惺寂妙致。依此圓相分位觀之:據點無窮無盡;各能自成中心;各攝一切法性;複以其無窮無盡據點彼此交互貫攝;行者之心乃依其中據點之一隨緣出興者。能作此觀,亦不離識。泯識融于本覺,是名佛心;迷識淪于不覺是名衆生心”(此段妙理須定中細察乃能相應)。
《金剛頂經》及《大日經》教法皆無量無邊,對任何法性應各有相當修習故。而南天鐵塔所傳,俱以十萬偈爲限;稱此土機宜故。依《金剛頂經》而修者曰金剛頂宗,亦曰最上瑜伽宗。依《大日經》而修者曰大日宗。亦曰瑜伽宗。兩宗所以有別者,果位因位方法不同也。
金剛頂宗行者以能入薩睡叁昧爲正機;得如來叁密加持,充其量爲果地即身成佛;五智圓滿故。大日宗行者以能入般若叁昧爲正機;得如來叁密加持,充其量爲因地即身成佛;鏡成二智未圓故。通稱即身成佛者,簡括之詞也。
真正密乘行者,以菩提心爲體,叁密爲用;觀行成就,則妙相自然流露,即身成佛矣。菩提心者,本覺正性顯現,心中惺惺寂寂,于體相用妙理無不洞達,絕不住著者也。叁密者:
(一)身密,以手印提起相當法性也;
(二)口密,以真言滋潤相當*輪也;
(叁)意密,以觀想開發相當緣境也。
以叁密爲符號,引起如來之加持,則菩提心中自覺法流日盛,其濃厚之度,能消除衆生染心,法身昭著,是爲因位成佛。若更能開顯諸佛真心,叁身具足;是爲果位成佛。
菩提心之開顯,至少以般若波羅蜜多爲基。只與生空真如相應者(既破俱我生執),此心猶常昏昧;能與法空真如相應者(既破俱生法執),此心乃克明淨。于此明淨菩提心中,以叁密發展諸佛功德,收效乃大。未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甚至分別二執未破者,則叁密不能頓呈殊勝妙用;須以大精進心行之(或參考顯教戒定慧叁學)。
密乘行者分四級:未破粗執者(分別二執),只依信心而行,是爲下級修法(或名作密);未破細執者(俱生我執),只依理解而行,是爲中級修法(或名修密),未破極細執者(俱生法執),依般若性而行,是爲上級修法(或名瑜伽密),既破極細執者(俱生二執俱空),能依薩睡性而行,是爲最上級修法(或名最上瑜伽密)。
會得一乘妙旨者,不論身處何境,無非佛性流行之處。于了了常知之中,受用自在;此屬顯教之能事。若就佛性流行之際,加以叁密方法,則莊嚴勝境漸次開顯;此乃密乘之妙用。既不須揀擇處境,則對任何職業之人無不可施以密法。學者苟能如法行持,未有不成功者。
印度當時外道甚多,所奉之神種種色色。密乘爲兼攝此類根機,亦可方便接引,授以相類之叁密,使勤而行之,隨其破執程度能致相當成就。近代考據家以爲密宗乃由婆羅門教遞嬗而來;不知只屬大權方便中之一法耳。豈足以概密乘全部耶?
密乘最重灌頂;諸佛法流依此灌入行者身心也。諸佛法流交加衆生身心未嘗或斷;但爲識執所蔽,昏然不覺,日與衆生氣流相隨逐,前六識被其牽纏,所感無非衆生境界。今欲行者把握法流;不受氣流壓抑;則須以法加強之。法流本極微細;頂門之路無氣流相阻,灌入最爲適宜;此灌頂之本旨也。執行灌頂職務者名阿奢黎。所灌之法流,視行者機緣,取所供“曼荼羅”中之一尊而施之。
曼荼羅者,輪壇之義也;具足一切法性。以一性爲主余性爲輔,組織圓滿無所欠缺,名曰輪壇。壇中諸性同現受用身,或作佛形;或作菩薩形;或作諸天形。金剛頂宗所供者爲金剛界曼荼羅;大日宗所供者爲胎藏界曼荼羅;皆以毗盧遮那爲中尊,而境界有異;一屬自受用,一屬他受用也。其余諸佛菩薩諸天等,亦可各取爲中尊,而組織各別;總與圓滿無缺之旨不相違。
就儀式言之,灌頂大別二類:
(1)心想灌頂 阿奢黎入本尊(與行者機緣相應之尊)叁摩地(定中妙境),觀本尊法流普遍十方,求灌頂者皆被籠罩。即觀此法流入行者之頂,而遍輸于其身心,行者能定中接受,感應最大。此種作法,全仗心想爲之,故名;亦曰秘密灌頂。
(2)事相灌頂 行者未能定中密受灌頂,阿奢黎須建立具支壇場,資其觀感。具支者,具備種種事相支分也。如以圖像表示輪壇諸尊;以瓶水表示諸佛法流;以及其他種種莊嚴事相皆是。行者對于事相觀感所得,能增強法流之力,獲得灌頂實效;故有事相灌頂之名;亦曰具支灌頂。
就實用言之,灌頂又分叁類:
(1)結緣灌頂 學人未能發菩提心;不克受叁昧耶戒;雖參加灌頂;只與本尊結一勝緣。仗此淨因,將來對于密乘或有較大之傾向。其能獨持本尊真言不懈者,亦許得顯淺之效驗。
(2)學法灌頂 學人發菩提心,受叁昧耶戒,而灌頂者,不論破執程度如何,但肯依法專心行持,總稱學法灌頂;亦名受明灌頂。其灌而不持,且亦未嘗開悟;雖號稱發心受戒,究與結緣相類。
(3)傳法灌頂 真正密乘行者既入最上瑜伽宗,確與金剛心相應者,則有轉*輪能力,應受傳法灌頂,紹阿奢黎位,利益衆生。然尚須具備多種道德乃稱厥職;詳如《大日》、《蘇悉地》二經。
顯教由應化法身隨緣施設;密教由受用法身恒常宣演;然實彼此互相推動;缺一不可。蓋無受用身之住持,莫從應化;無應化身之流現,難顯受用。毗盧遮那之說《大日經》,蓋當釋迦成道之初;因化身出興之牽動,而襯起他受用身恒常說法之妙相也。毗盧遮那之說《金剛頂經》,蓋當釋迦涅磐之後:因化身入滅之牽動,而襯起自受用身恒常享樂之妙相也。
密教由毗盧遮那如來直接宣演,故以如來爲初祖。金剛手爲首座當機,直承兩部大經而紹阿黎位,故稱第二祖。龍猛菩薩爲釋迦入滅後最先傳承阿奢黎職務者,故稱第叁祖。繼此法統,則龍智菩薩也。
龍智阿奢黎之住世,爲印度純粹密乘初興之時,數百年間傳承斯門之尊者究有幾人?事屬秘密,難以詳考。惟佛滅後一千一百年,印度有清辨菩薩傳習金剛陀羅尼成就,得留壽于“阿素洛”宮以待彌勒佛下生(見西域記),此乃最有典據之事實。
《大唐西域求法僧傳》雲:持明咒藏梵本有十萬頌;唐譯可成叁百卷;現今求覓,多失少全。佛涅磐後惟龍樹菩薩特精此道。龍樹弟子號曰難陀,傳授其法;持咒十二年,瑞應疊著;乃將所學之咒攝爲一萬二千頌;釋理精微;陳那論師大爲佩服。此于龍智之外別樹一幟者也。道琳法師嘗學其法,惜未能歸唐宣傳。所謂十萬頌究屬何部真言?于金剛頂大日兩宗同異奚若?不得而知。
一門之尊只代表局部法性,未及全部也。雖以毗盧遮那如來爲本尊,亦一門攝。其未與二空真如相應者,縱見遮那尊相,不過應化身境界。若能開顯全部法性,乃稱普門之尊。修之者,又須真破叁重妄執,方見遮那受用身。倘欲自成受用身,則須先證金剛心。得此根機,方合授與傳法灌頂。龍智留壽七百余歲以俟其人,卒有金剛智叁藏繼承法統,爲第五祖。
唐貞觀時,玄奘叁藏,嘗遇龍智阿奢黎于印度,年將七百;貌若叁十;以傳承密乘相勸。奘以非素願,只受中觀法門。又將百年,有善無畏、金剛智兩叁藏出,先後得傳大法爲阿奢黎。然無畏未嘗多傳,法統早絕。故金剛智獨稱五祖。不空叁藏承之,則稱六祖;後更學于龍智以廣其道,然不與五祖同輩也。
玄奘叁藏之遊學印度,蓋當七世紀之初,正值戒日王禦世;顯教隆盛之極,亦日中將昃之時。戒日王已逝,國勢大變,外道囂張。曆數十年瞿波羅王崛起,具大勢力;雖能維持佛教,而不克遏止外道之發達。再傳至達磨波羅王,以顯教偏重理解,實效微小;乃專尚密乘;建超岩寺,延請密宗大德住持之;時當八九世紀之間也。
當時密宗大德相繼主持超岩寺者,爲師子賢大師,及其弟子智足也。師子賢以空宗學者入密,初本寂護弟子。後叁百年,有阿提沙住持此寺,亦以空宗入密者(寂護阿提沙乃先後入西藏樹立佛教之人故西藏佛教以空宗爲基礎也)。
密乘盛行于印度叁百余年,行者有無修習兩部普門大法之人,尚待考據。然爲應付當時外道宗尚故,自然以專修外金剛部一門之尊爲多。十二世紀末葉,回教徒蹂躏印度,佛教絕迹本土;密乘大師紛紛逃避西藏焉。
西藏廣傳印度晚期密教,擅長一門之尊者當然不少其人。而于兩部大法最高學理,尚未聞有相當研究(參觀《西藏佛學原論》)。
《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五節 密乘發展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