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阇黎 著
第一章 教源
諸佛皆有應機大教,緣具則興;緣盡則滅;非長存于世者。現世所傳佛教,乃釋迦牟尼佛之遺法,經二千余年法流未竭;吾人得遇其道而研究之,不可謂無緣。然一部《大藏》,矛盾之語甚多。學者欲知所適從,自應窮其源委;此本章之所由立也。分五節論之:
第一節 佛身
釋迦牟尼佛之事迹,曆史家例有考證:其初乃印度迦毗羅術國淨飯王之太子,原名悉達,生于西曆紀元前五百余年;弱冠後鑒于人生憂患之多,思求解脫之方,遂出家學道,卒證佛果;從此大轉*輪,普度衆生;世稱釋迦牟尼如來(簡稱釋迦如來),亦稱釋迦牟尼世尊(簡稱釋尊);七十九歲時入滅于拘屍那國娑羅雙樹間。
證佛果時即得一切智智;同時必具足叁身。原有肉身曰應身(亦名化身);而由一切智智集起無量功德,以建立赅攝十方世界之淨土者,則曰報身(亦名受用身);于有相報應二身中,兼顯無相法性與之相函,則曰法身(亦名自性身)。
此就初證佛果時言之也。肉身到世緣終盡之時即入滅;法報二身則永遠常住。于此常住之中,衆生向與結緣深厚者,每隨機感能力,得見應身。一人得見,大都倏起倏滅,以維持之力有限也。若多人共見,則交互維持,曆時較久,可與人同壽;或複過之。此等應身,謂之古佛垂迹;或曰示迹。
佛之說法,叁身恒有連帶關系。法身性也。性相互融,一動即叁動。法身說法,無相可見;張爲報身,乃有所分辨;幻爲應身,得詳加認識;微著雖殊,法源之活用則一。當機各就接受能力而異其教主焉。
應身說法,聽者可以第六識會之。報身說法,則須以第八識會之。法身說法,更須以真智會之。凡夫只能運用六識,故化度此類根機,適用應身。若爲大菩薩說法,則適用報身或法身。
據妙法蓮華等經所說:釋尊久已成佛,法報二身皆稱毗盧遮那如來,常住不滅;因與此土衆生有緣,屢垂化迹,前後不下八千次;此次出現于印度,則又二千余年前印度多數衆生公共感見也。世人不明示迹之道,以爲悉達太子新成佛果雲。特名釋迦如來,循俗姓也。
佛之垂迹,非同凡夫全神入胎。從法身觀之,乃法性隨緣起用,法流達于當機之地而特濃;當地衆生緣熟者,隱受法流之波動,取以爲境,而以六根接之,居然感覺有人出生,展轉變化,見其成佛,乃至說法度生;此只當機自識表現,佛惟寂處法身道場,密加運用而已。從報身觀之,則于無數淨光中以一道光明遍入當機身中。俾各起識而感見相當事迹。
以上法理,本甚深奧,非詳見佛教真面目者不能洞明。然不先提此義,則下節所談,根據未備耳。學者雖未達其旨,亦可預知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