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叁關與密宗叁妄▪P4

  ..續本文上一頁八識中雖生境界相,而未起分別,而末那識,心起妄念而生分別,實則分別乃分別自心,所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可見末那則以第八識相分爲見分,而第六意識,即以相續識,對外隨事攀緣,分別六塵,計我,我所,種種妄執,轉計轉深,見愛煩惱,不斷增長,苦境日深。而前五識原來無執,卻受五俱意識所操縱,因此即受六塵所縛,墮于六道之中,不得自由了。

  上述一切之所緣起,馮達庵大法師特入叁摩地觀察,結果知是“末那”(譯曰意)留滯于清淨法體,經五步作用,遂由本覺心,開出虛妄世界。末那五步作用簡介如下:

  第一步成無明業相

  阿賴耶乃衆生心之所寓,內與清淨本體相應;外與六塵境界相熏,惟感一道淨性流行,不致緣起世界假相,惟“末那”識停滯其間,幻成妄念,掩蔽清淨本體,遂呈無明業相。

  第二步成能見相

  無明業相,即衆生心動機所在,依之活動,發爲氣分,則爲色法質素,原屬根性,皆不可識,“末那”複執持其間,便幻成能見相,能見之者,帶迷“覺性”轉而爲細識也。

  第叁步成境界相

  衆生根性,以同類氣分互相融合,則锺成衆力共舉之客體境界,勢力濃厚,有性無相,本亦無迹。以“末那”從中提挈,乃幻成境界相,而爲五塵所依,然未落五塵粗迹。

  第四步成智相

  境界相祇攝渾略質素,欲觀其祥。須由“末那”逐步采取局部材料加以“識量”展開觀察,渾略質素遂得借空間形式顯示排比有序之色相,以屬現略,假名智相,意識從而出現矣。

  第五步現相續相

  采取材料過多,非一見所能頓了。而仗“末那”之不斷注審,而輪流認識,無量智相遂得借時間形式魚貫出現,是名相續相,意識由此攀緣不斷。永無了期。

  有情經以上五步作用,意識又結合前五識,世界假象遂告成立。觀《起信論》所言,“叁細六粗”的開展以及“末那五步作用”由法身演成人身由法界演成世界,其中有叁個關鍵, 一是意識的分別攀緣與流注,二是末那的五步執持作用,叁是阿賴耶識,出現無始無明,有自他能所之異,這就破壞了法界一相,破壞了如來平等法身。

  這叁個關鍵,被稱爲叁妄執《大日經》稱彼爲“粗執,細執,極細執”。《住心品》雲:“越世間叁妄執,出世間心生。”《大疏》叁雲:“最初解了唯蘊無我時即名出世間心生。”所以《住心品》十住心中除前叁個住心(異生羝羊心儒童持齋心嬰童無畏心)外,其他七個住心,都是出世間心生。《大疏》二,又雲:“若以淨菩提心爲出世間心,即是超越叁劫瑜祇行”,如  此不同的說法不少,乍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所以要弄清楚:

  唐密宗是怎樣超越世間叁妄執?又超越各個妄執時,可能發生怎麼樣的道果?

  《大日經·住心品》有曰:“謂如是解:

  (一)唯蘊無我(第四住心)是淹留在六根與外境,十八界的關系中修行。(小乘)拔除業力引生的煩惱根株,(二乘)脫離無明種子所生的十二因緣連自己是什麼宗也不加留意,如是湛寂爲外道所不能知。若于蘊處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能執所執皆離,證寂然界,是名出世間心。唯蘊無我心行者,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網,是超越一劫瑜祇行。”屬破粗執。這和禅門“知有”破初關等級相同,不過敘述不同,禅門“即心即佛”是從菩提方面去說,這裏是從涅槃方面去說,因爲小乘二乘的聲聞緣覺,皆以灰心滅智以趣其無余涅槃。而禅門則在使菩提日日長。當代唐密,根據胎藏曼荼羅釋迦院,與禅宗同樣采取表德法門,不遵正法。而以強大菩提心力,直破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破除意識障礙而達此境。

  (二)經雲:“大乘行者,發無緣乘心(不以他緣而心遍一切處)觀察阿賴耶和五蘊,知自性如幻,法無我性,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以心前後際不可得故。如是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瑜祇行”。如此法無我性,覺自心本不生。即是破除俱生我執,破細執可入生空真如,住出世間心,禅宗名爲翻身,破重關得般若波羅密,唐密認爲這是初得無生忍。

  (叁)經雲:“真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積集無量功德智慧,具修諸行,無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所謂空性,離于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虛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五根諸識,極無自性心生。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故。”如此不但空其主體亦空客體,不但破俱生我執,亦破俱生法執,可得二空真如。繼續進修必定即身成佛,此爲破“極細執”,禅宗稱此爲“牢關”,但從未有能超越牢關者,最多能達到牢關,稱爲踏牢關,又稱腳跟點地,叫做“末後句”。既然“踏牢關”稱爲“末後句”,當然到此爲止了。禅宗學人于破重關後,但求腳跟點地,不爲外境所動搖,所以只以般若破得第八識中的“藏識”,而未破第八識中的異熟識,便回轉頭來進行六度(六波羅密)萬行而度衆生了。唐密則在叁密加持下,徹底超越“極細執”還進一步超越“微細執”,以父母所生身,證無上大覺位,然後倒駕慈航普渡一切有緣的衆生。

  上面密宗所講的完全是根據《大日經·住心品》及其注疏,《住心品》就是講十住心不是講十地心,因爲依照大乘正法,凡夫要經曆五十個階位,始可到“等覺”,其中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共五十位。“住”與“地”不同,“住”是到達那個階次,地是指菩薩在某法位上有如在那地上開發一切寶藏而圓滿俱足,萬德出生,所以,十住心是在地前,叁僧祇劫也是在地前,只有盡破一切異熟種子,才能“性同虛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心虛空界菩提叁種無二。”菩薩如是知識其心,此爲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始能迅速成就。以前有人將第二、第叁兩瑜伽行作爲登地,這是將住位作爲地上的錯誤。

  從上可知,禅密兩宗,雖然宗趣不同,但有一段宗要是相同的,禅宗叫破叁關,唐密宗叫做越叁妄,都是要超越常途的叁大阿僧祇劫。而且禅與密兩宗,都是經龍猛菩薩(舊譯龍樹菩薩)傳下來的,有很大的互相資助作用。禅宗在我國,于六世紀中葉已經傳來,差不多已一千五百年了。其中很多經驗可以借鏡,以增多渡生手眼,密宗可修達金剛波羅密,可以資禅宗以向上。唐密胎藏曼荼羅其中有釋迦院,所以對釋尊的教外別傳也是同樣重視的。

  

《禅宗叁關與密宗叁妄》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七覺支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