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空海坐船回到日本後,就開始尋找叁钴杵的下落,一路找到了高野山上,得到山神“丹生都姬明神”以及“狩場明神”的指引,終于發現了叁钴杵釘在一棵松樹上,于是就在這邊安家落戶,這是高野山成爲真言密教大本山的緣起。現在高野山上的“禦影堂”祭祀著空海大師與其十大弟子,此處即爲傳說中的“叁钴杵”所在地。
高野山自天皇賜給空海後成爲佛教聖地,並快速地擴充、發展起來。一直到現在,整個高野山已經是個完整的宗教都市,除了寺院之外,從幼兒園到大學各級學校、商店街、公園、醫院、警察局、消防署、市內公車等生活機能一應俱全。
最神秘詭異的,當然就是高野山深處的“裏高野”了。所謂的裏高野指的就是“奧之院”,種滿了參天巨木,大白天的也是“不見天日”,而在這些百年古杉之間,全部都是墳墓!一座座斑駁的石塔,刻著許多曆史上有名的人物的名字。在裏高野奧之院的最深處,就是空海大師的禦廟,承和2年(835),空海62歲,二月從京都回到高野山後,就開始斷食,手結大日如來定印,口誦真言,于3月21日圓寂,永遠鎮守在此處。
空海遣唐,步鑒真和尚東渡之後,帶去了中國盛唐文化,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故在日本聲望極高。由于空海法師曾途經蘇州寒山寺,因而寒山寺弘法堂供奉空海大師銅像一尊,以資紀念。這也是寒山寺多見日本信衆的原因。
自唐末五代以來,唐密兩部大法在中國失傳,幸一燈分照完好流傳于東瀛,實乃千古幸事,也是衆生福德所致。高野山乃空海大師親手開辟的密教根本道場,無論是東密之古義、新義,皆源于此,即使臺密也與此有密切聯系。民國初年至今,許多高僧大德前去修學密法並努力回傳中國,使得華夏有情得以重聞唐密大法,造福衆生。雖人有國界,但法無國界。爲此,將高野山列爲唐密祖庭之一,也是我等報佛恩、成佛道、度衆生的本願使然。
第四節 其他
民國初年,持松法師等衆大德將唐密大法回傳華夏,並先後在武漢寶通寺法界宮、上海靜安寺等地建立真言密壇,種下無數菩提種子。雖然這些地方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唐密祖庭,但別有時代意義。故簡單介紹如下:
一、武漢寶通寺
在湖北武漢市武昌大東門外洪山南麓的翠綠叢林中,掩映著一座禅宗古刹——寶通寺。寶通寺正院後面有一座佛教密宗的壇城——法界宮,這一密教建築是1924年持松法師任寶通寺方丈時所建。兩年中,持松法師日日在此修法、講經、傳戒、灌頂傳法,受灌頂者達數萬之衆。因密法大興,實爲五代以來末有。
對于這段盛況,呂建福《中國密教史》有專門記載:持松歸國之後,“備受信徒們之擁戴,初于滬杭傳法,後又被迎至武漢,住持洪山寶通寺。在洪山寶通寺期間,他以開設法界宮,建瑜伽堂,購置法器,繪諸曼荼羅,開壇灌頂等活動,廣與信徒結緣,並有意將該寺發展成爲密宗的根本道場。當時,湖北各地的僧俗信徒紛紛前來求授灌頂,其中湖北的一些社會名流,如蕭耀南、陳元白、趙南山、杜漢叁等亦相繼入壇受法,無不傾心于密宗。”
1924年,持松法師31歲。3月,湖北督軍兼兩湖巡閱使蕭耀南,以及李馥庭、湯鄉銘、李開先、陳元白(曾任桂軍司令)諸居士,迎接持松法師擔任武漢洪山寶通寺住持。于是,他在寺內建起了真言宗壇場,自此,講經、傳戒、灌頂,幾無虛日。
入夏的時候,湖北遭受到大旱,應衆人之請,持師設孔雀明王壇禳雨,修法到第叁天時,就聽到天空裏雷聲隆隆,繼而大雨傾盆,衆人莫不歡呼,前來結緣灌頂者更絡繹不絕。
湖北督軍兼兩湖巡閱使蕭耀南看到持松法師祈雨成功,開始對密教産生興趣,後因故請持師建“仁王護法”大法會爲他本人禳解,兼授結緣灌頂。法會後,蕭督果然安然無事,因之對持師大爲敬服,受持師灌頂結緣,皈依密教,並且捐出巨資在寶通寺內建造法界宮、瑜祗堂、五輪塔,購置各種法器,請人繪製諸尊曼荼羅,希望洪山寶通寺可以成爲真言宗在國內的根本道場,恢複失傳千年的唐密。
在法界宮內建成的真言宗道場,仿唐朝密宗金剛部“五曼荼羅”形式建造,殿內設木質密宗壇城,雕刻镂空,玲成別致。屋面覆以黃琉璃瓦,並以五亭結頂,借以表示東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爲镂空大屋脊,飛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輪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雙層蓮瓣,殿前階下爲叁孔拱橋,橋外雙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別致。沒有誰見過如此莊嚴宏華的密壇,尤其是金、胎兩界曼荼羅繪像,色彩斑爛絢麗,繪有十方叁世諸聖千持師尊佛象,看上去蔚爲壯觀,攝人魂魄。
在武漢期間,各界對持松法師非常關注。1924年5月中旬,太虛法師曾專門邀請持師去武昌佛學院開壇傳密。1925年春,直系軍閥首領、兩湖巡閱使吳佩孚(字子玉)將軍在嶽州的軍艦上避禍,特地派副官黃澹供到洪山寶通寺,邀請持師前去給他講解《金剛經》大意。武漢大學校長陳叔蘊其時也邀請持師到該校演講,持師就以《緣經》爲題,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結合密教六大緣起的原則,闡述宇宙萬有實質問題,並詳爲解析,頗得師生們的信服。
持松法師在此不斷講經、修法、傳戒,廣播菩提種子。現仍健在的本煥禅師就是從持松法師受具足戒的,時間是1930年農曆二月。
1925年秋,因赴日本出席東亞佛教大會,持松法師離開武漢東渡。1927年春回到國內時,寶通寺及法界宮已在炮擊中被毀壞,密法壇場已無法恢複,他只好應衆居士所請來到上海,此後不斷應邀到全國各地講經、傳戒、修法、灌頂,極一時之盛。
二、靜安寺
靜安寺原叫“滬渎重元寺”,創建于叁國時代東吳赤烏士年(247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唐代時改名爲“永泰禅寺”,到宋真宗大中禅符元年(1008年)才開始稱靜安寺。1983年,靜安寺被國務院確定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1947年3月,靜安寺改爲十方叢林,顯密圓通的持松法師被公推爲靜安寺方丈,任靜安寺佛教學院院長。1949年,有人勸他去臺灣,被他婉拒,繼續住持靜安寺。1952年,當選爲上海市人民代表。1956年任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撰寫了《佛教研究工作計劃》,提出“佛教應適應時代要求”的主張,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經過唐武宗滅佛和五代戰亂,中國佛教唐密的兩部大法失傳,直到現代。持松法師叁次東渡日本,傳回絕學千年的密法,並在靜安寺重建密宗道場,使中國佛教真言宗重新傳續下來。
持松法師一生八次出國,前叁次是爲傳回密法及購置法器,複興唐密大業,此即俗稱的“叁次東渡,二上高野”。其後的五次出國均爲解放後,按照黨和政府及佛教組織的安排,或率團或參團到友好鄰邦進行交流,反響均十分強烈,達到了預定目的。其中,新中國成立後有叁次訪日,加上解放前的叁次赴日求法,持松法師一生到日本計有六次,此亦是因緣使然。因此,真禅法師後來贊譽說:“六次爲法,忘軀東渡,可與鑒真媲美。”
爲了紀念持松法師弘揚佛教、叁次東渡求法,愛國愛教的一生,靜安寺內設有“持松法師紀念堂”。這裏陳列了持松法師生前用具、墨迹,所著《密教通關》、《金剛界行法記》、《胎藏界行法記》、《華嚴宗教義始末記》等26種書籍,從日本帶回的真言宗典籍,修法所用的密宗儀軌,與日本、尼泊爾、印度尼西亞、柬埔寨交往中的留影和紀念品等。
靜安寺內主要建築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叁聖殿叁座大殿,叁聖殿後面是一幢二層樓房。樓下是方丈室,爲方丈講經說法和生活起居之場所。樓上設有唐密壇場,也稱密壇。靜安寺的唐密壇場原分爲五個壇:大壇(修法時的主要場所)中間供奉大日如來像,左邊供奉不動明王像,右邊供奉愛染明王像;左首爲護摩壇,是修法時焚燒乳木等作爲供養的壇場,上供普賢延命金剛像,塑像後挂一幅金剛界曼荼羅畫像;右首爲聖天壇,供奉聖如意輪觀音菩薩像,塑像後挂一幅胎藏界曼荼羅畫像,這叁個壇的東西兩壁上懸挂八大祖師像;密壇東間供奉孔雀明王像,左右兩壁懸挂密迹金剛像;密壇西間供奉2尊塑像,左首是大黑天像,右首爲诃利帝母像,兩邊懸挂十二天畫像,各壇都有真言宗的各種法器。
爲紀念學習持松法師,每年都有大師信衆來靜安寺參訪憑吊,可惜的是,正在修茸中的靜安寺還沒有恢複唐密壇場,“持松法師紀念堂”也沒有正式開放,衆多唐密修學者及研究者爲此感到遺憾。
第二章 法門寺地宮與唐密
1987年4月3日是個值得特別紀念的日子。正是在這天,人們重新發現了法門寺地宮,佛祖指骨舍利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由此揭開了唐密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法門寺位于陝西西安以西110公裏處的扶風縣北部,這裏爲周文化的腹地,叁千年來人文會萃。據佛典記載,古印度阿育王于公元前272年(釋迦牟尼佛入滅後119年)安奉佛祖指骨舍利。800年後元魏王朝肇啓塔基,開供奉舍利、弘揚佛法之先河。李唐王朝時期,高祖李淵改寺名爲法門寺,太宗李世民敕命開示舍利,弘建地宮專用供養。以後每隔30年,李唐王朝都要將這枚舍利從地宮迎出,送到皇宮內供養一段時期,朝野傾出,爭相頂禮,施舍驚人,前後達七次之多。法門寺成爲以供養佛指舍利爲特點的皇家寺院,具有佛教內道場的無上法界之地位,曾在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唐代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至帝王的宮廷生活等方面有著深刻的影響。公元873-874年,李唐王朝最後一次迎佛骨,懿宗、僖宗父子兩位皇帝在法門寺地宮“結壇”,密閉數千件奇珍異寶,完成了佛教法界的最高供奉,佛祖真身從此一直被供養了111…
《《唐密述要》第六部分:唐密文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