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于大日如來的智慧作用而具象化的覺悟世界,又因爲有九會故又曰金剛界九會曼陀羅。
一、金剛界曼陀羅核心——成身會
包括金剛界五佛,十六大菩薩,四菠蘿蜜菩薩和內四供養外四供養菩薩總共叁十七尊,四角地、水、火、風四大神,並圍繞賢劫千佛和二十天。如此成身會便有一千六十一尊,叁十七主尊對應叁十七菩提分。
四波羅蜜菩薩爲金剛界大日如來的四親近女菩薩,由此四菩薩出生叁世十方一切諸佛。金剛波羅蜜菩薩青色,左手持蓮花,其上有函,右手結阿閦如來印,代表堅固菩提心;寶波羅蜜菩薩淺黃色,左手持蓮花,上有寶珠,右手持金輪,蓮花上寶代表萬善功德;法波羅蜜菩薩肉色,結阿彌陀佛定印,寓智慧門宣法功德;業波羅蜜菩薩青綠色,左手蓮花上有函,右手執羯磨杵,業爲利益衆生事業意。
金剛界五佛:中心大日如來,東方阿閦如來,南方寶生如來,西方阿彌陀如來,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大日如來屬于自性法身,其功德分別由四方四佛表現。由于金剛界曼陀羅表現的是密教大日如來的智慧,故又名智曼陀羅。五佛分別代表五種智慧,五種智慧分別由九識轉化而成,即轉識成智。四方四佛各個有四大菩薩圍繞,四方共十六大菩薩,代表修生的十六位。在大日如來與四方四佛的相互供養中出生內外四供養菩薩和四攝智菩薩。本會屬于四種曼陀羅的大曼陀羅。
二、叁昧耶會
叁昧耶會與成身會編製相同,區別只是各尊都是叁昧耶形標示。包括叁十七尊、賢劫十六尊、外院二十天共七十叁尊。叁昧耶形示相諸尊之心秘密,各以其悲願之象征叁昧耶形如多寶塔、金剛杵、寶珠、等表示。屬于叁昧耶曼陀羅。
叁、微細會
此會亦與成身會編製相同,共七十叁尊。微細會所表達的智慧,無非大日如來法界體性智化現成叁十七尊之各自智慧。爲使一切衆生成辦如來事業,以叁十七如來大智力害其嗔心而顯現隱藏之菩提心。本會以諸尊種子字標示,屬于法曼陀羅。
四、供養會
此會亦與成身會編製相同,共七十叁尊。各以本誓之叁昧耶形,以向心王大日如來及四佛表達恭敬而行供養,而諸尊又互相供養。此會的供養分爲四種即菩提心供養、灌頂供養、法供養和羯磨供養,如果深化各個有四種則達十六種供養形式,屬于羯磨曼陀羅。
五、四印會
以大日如來爲主,四方圍繞四佛得四親近菩薩金剛薩埵、金剛寶、金剛法、金剛業,各以大曼陀羅的形式顯現,而四隅的四波羅蜜菩薩以及大圓輪外四隅的內四供養菩薩則以叁昧耶形式顯現。四印者,四智印(金剛、寶、劍、羯磨),攝四曼陀羅之意。
六、一印會
一印者,唯獨大日如來持智拳印一尊。表大日如來正在宣說叁摩地法門。
七、理趣會
理趣會,以金剛薩埵爲主尊,周圍圍繞欲、觸、愛、曼四金剛菩薩,外部有內四供養金剛春、夏、秋、冬菩薩。金剛薩埵本爲大日如來正*輪身,由大日如來法身分流而出,即入叁昧,演說正法之教相——無上密乘之般若理趣。理趣者,理即真理,趣爲煩惱。般若理趣之核心——煩惱即菩提。
八、降叁世會
由于大自在天剛強頑劣難以教化,大日如來默許金剛薩埵予以降服,金剛薩埵爲慈悲濟度彼等,入降叁世明王忿怒叁昧而度化大自在天。降叁世明王折伏有情貪、嗔、癡叁毒之煩惱,並引領至清淨法界。
九、降叁世叁昧耶會
與降叁世會相同,區別是以叁昧耶形示現。
第五章 體相用
在密教中,用體、相、用叁大來說明佛教的宇宙觀。
唐密認爲,一切色心諸法皆六大所成,六大者地、水、火、風、空、識也。前五大爲物質,後一屬精神。精神與物質互遍法界各不相礙,而隨因緣之聚散離合,成一切萬有諸法,故名「六大緣起」。
此六大之總體,地則堅,水則濕,火暖,風動,空無礙,識了知,總茲六德,曰一法界。而六德所成差別之事物,曆然不爽,曰多法界。此與法界緣起,名雖不同,而義無別也。其對于現相諸法,則以四種曼荼羅括之。
曼荼羅即梵文Mandala的音譯,就體則譯曰壇城,曰道場。就意,翻曰輪圓具足,曰聚集,又曰無比味、無過上昧等。總之,以聚合如來內證真實功德于一處,以成就種種利他事業者,曰曼荼羅也。依《金剛頂經》說:
一者,大曼荼羅,又稱大智印。謂一一佛菩薩相好之身及其彩畫形像,名大曼荼羅。以五大色成故,黃、白、赤、黑、青如次配地、水、火、風、空,此五遍一切處,故雲大也。又以五相成本尊瑜伽,名大智印。
二、叁昧耶曼荼羅,又名叁昧耶智印,即所持標幟、刀劍杵蓮等或畫作其形者也。叁昧耶者平等之義,以五大普遍情與非情,平等成故。前大曼荼羅是有情,今刀劍等是非情,皆以五大平等而成,故名叁昧耶。又以二手和合,成金剛縛印,名叁昧耶智印。
叁、法曼荼羅,亦曰法智印,即真言種子字等。有軌則、軌持之義,故名法。以及契經文義,名法智印。
四、羯磨曼荼羅,亦雲羯磨智印。羯磨翻爲作業,即諸佛菩薩隨事業差別,而種種威儀動作各別故。若鑄若刻等皆名羯磨智印。
印者,決定不改之義,此就佛界一方面說,實則十法界衆生之身皆名大曼荼羅,山河草木有形物質皆叁昧耶曼荼羅。語言文字、一切聲響皆法曼荼羅。一切動作行住坐臥,幡飄樹搖都爲羯磨曼荼羅。故此四種,即包羅一切法相,複各具四種,而其體則皆六大也。
然萬法之有體有相,必更有業用。業用爲何耶?即身、口、意叁密是也。身爲諸法之本能,語爲諸法之德號,意爲諸法之真理。而言密者,以此法爲如來自證之境,非凡夫能得其真,故謂之密。
又佛證此叁密平等互遍法界,我等亦本具法身叁密,因無明障蔽而未顯。故身結印契、口誦真言、意觀種字叁形等,則與如來叁密無二分別,而滿足方便也。
六大之體、四曼之相及叁密之用的相互關系如下:
第六章 發菩提心
發心即要求解脫之出發點。唐密之發心與他宗不同:
小乘人,消極之六識發心,故不必論。即大乘權教發心,皆以菩提爲所求之體。而更有能求之心,爲之對待。心與菩提,分能所,而爲菩提之心,依主釋也。若唐密發心,則是自心尋求本有之覺體,名曰菩提心,有財釋也。一“之”字,一“即”字,意義懸殊。又唯識等,雖立八識。而發心求解脫時,但以六識相應慧心所,而發起求菩提之心。彼宗以爲六識,強于分別。易起欣聖,厭凡之心。若八識,則屬無覆無記,不能起欣厭,故不可發心。
今唐密,則直以第八識發心。因顯教發心,多是發起能求之心,故須分別欣厭,非六識不可。密教發心,是開發、顯發、引發之義。以自心即菩提,今爲開發引起,令其顯明。故經阿阇梨灌頂之後,以叁密加持力。直觀八葉蓮花,開九佛正覺之智。與華嚴不壞世間,成出世,劾發心即成佛,因果交澈者,相通也。
又《大日經》有叁句因。因金剛手問佛,得此一切智智,以何爲因,以何爲根,雲何究竟。故佛答有叁句。因、要、根、究竟叁句配合“發心、修行、菩提、涅槃、方便”五轉見下:
《菩提心論》有勝義、行願、叁摩地叁種菩提心。謂諸佛菩薩,以此叁種爲戒,無時暫忘也。叁種菩提心今說明如下:
一、勝義菩提心:即知生佛一如之超勝義也。
二、行願菩提心:起勇利悲心,令一切衆生皆證此理。
叁、叁摩地菩提心:自性清淨心,即大圓鏡智,兩部不二之菩提心。
《大疏》雲: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圖,叁句五轉,皆衆生自心中,本具功德,次第出現。如蓮子中麼荷,在泥中時,雖待外緣,而正開時,悉是本具麼荷也。
第七章 五智與四身
唐密所立佛身,則先有理智之別,而後明理智互具,不二也。金剛界屬智,故稱智法身。胎藏界屬理,故稱理法身。智法身者,轉識而成者。顯教言:轉八識成四智,而成報身。今密教教更轉第九識,而成五智,以爲金剛界智法身之大日如來。言第九識者,八識外更加庵摩羅識,即白淨識。
五智即阿啰缽舍囊Aarapacana的翻譯,順次爲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在顯教有四智說,密教結合法界體性智成爲五智,相應代表金剛界五佛阿閦如來、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不空成就如來和大日如來,對應于胎藏界中臺五佛。
五智即代表五部金剛部、寶部、蓮花部、竭磨部、佛部。第九庵摩羅識轉化爲法界體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轉化爲大圓鏡智,第七末那識轉化爲平等性智,第六意識轉化爲妙觀察智,前五識共同轉化爲成所作智(即轉識成智);
若在瑜伽觀想中,則佛部屬于臍(臍蓮花輪白色),金剛部屬于心(心蓮花輪紅色),寶部屬于臍下(座蓮花輪金色),蓮花部屬于頂(頂蓮花輪青色),竭磨部屬喉(喉蓮花輪墨綠色);大日如來爲常住清淨妙法身,阿閦如來屬于自性法身,寶生如來爲他受用身,不空成就如來爲變化身;
依照發心直至成佛過程,從東南西北到中央,依次表示通達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和佛身圓滿;代表五佛智慧輪身的,依次爲金剛薩埵、金剛藏王、文殊師利(或者觀音)、金剛牙;
五佛各有教令輪身:大日爲不動明王,阿閦爲降叁世明王,寶生爲軍荼利明王,彌陀爲大威德明王,不空爲金剛夜叉明王;
在護摩修法中如果欲調服魔怨則修降叁世明王法,如果欲增益則修軍荼利明王法,如果欲求敬愛則修大威德明王法或者孔雀明王法,如果欲鈎召有情則修金剛夜叉法,如果欲息災則修不動明王法。
凡夫之九識,可成如來之五智。但此五智,不過一如來智慧之分爲五分而已。實際上,五智必歸合爲一如來智,且隨舉一智,其他之四智,亦包含在內。
金胎兩部曼荼羅,各有五佛,即金剛界,中央五大月輪中,有大日、阿閦、寶生、無量壽、不空成就五佛。胎藏界,…
《《唐密述要》第四部分:唐密教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