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臺八葉院,有大日、寶幢、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五佛。如是五尊,均表五智。大日如來五智具足,其余之四佛,亦各具五智。如是重重無盡。
顯教所立叁身、四身等法報各別。唐密則立四種身皆名法身:
一、自性法身,以佛之常住真身,自然具足理智之法性。而複從此身中,流出自體之眷屬。如普賢等爲說叁密之法,自體法然,故雲自性。具無爲之作業,故雲法身。此有理智之分,以法界諸法,體性寂然,法爾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四重圓壇是也。以一切法,互遍同體,名智法身,即金剛界一印會之大日是也。
二、受用法身,分自受用、他受用二種。理智相應,自受法樂,名自受用。即與上智法身同體。他受用者,爲十地菩薩所現。傳說法身內證,令他受用故。此二受用,皆法性所流,成法然事業,亦名法身。
叁、變化法身,爲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之丈六應身也。亦是傳說內證,變轉八相,故曰變化,緣謝即滅,機興則生,亦是法爾之作業,故名法身。內證秘密,外宣顯教。一代百億應化身之教主,即此法身也。
四、等流法身,爲九界隨類之身,非爲佛身,或有佛形,無而忽有,暫現即隱,平等流出九界等同,故名等流。亦是法爾之作用,故名法身。
以此四身,配胎藏。則中臺爲自性身。第一重內眷屬,第二重大眷屬,爲受用身。第叁重爲變化、等流二身。
又金剛界,以中央大日爲自性身。東方阿閦爲自受用。南、西二方爲他受用。北方爲變化、等流。若橫說則四方各具四身。故《瑜祇經》曰: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法身、智身皆互具無礙也。又兩部各有五身。
密教之佛具五智四身,佛相相應也與他宗有差別。小乘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大乘八萬四千好,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好,彼一一想皆遍法界。業用亦爾。唐密真言宗之相好,如《大日經》雲:身口意各奮訊示現,無盡莊嚴藏,而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也。
第八章 叁妄執與叁大劫
別宗解叁大阿僧祗劫(簡稱叁大劫)成佛,乃就時分久遠而言。密宗乃就叁妄執而言,非僅指時間概念。
何謂叁妄執?衆生以一念不覺之無明,而生貪嗔癡慢疑五種根本煩惱。就衆生二邊之執,將此五種煩惱,一一各分爲二,則成十種。將此十種,一一又分爲二,則成二十種,如是疊次分爲二,以至第五次分爲一百六十種,是爲一百六十心。此一百六十心,皆是世界妄想執著,衆生漂流六道,造無量無邊業,受無量無邊死,皆此種妄想執著驅之也。此種妄想執著,有粗者,有細者,有極細者,故稱世界本妄執,亦名叁大阿僧祗劫。
唐密認爲,如能叁密加持,依法修行,超越此一百六十心之第一重粗妄執,即名第一阿僧祗劫,又超過第二重細妄執,即名第二阿僧祗劫,更超過第叁種極細妄執,是名第叁阿僧祗劫。若人能於一刹那間,超過此叁種妄執,即一刹那成佛;一生超過,即一生成佛,乃至叁大阿僧祗劫。不能超過此叁種妄執,即叁大阿僧祗劫不能成佛也。
依顯教修行,經無量阿僧祗劫,或有能到菩提,或有不能到者。密法簡單直截,即以真言爲所乘之法,頓超直入而掃於清淨菩提心門,唐密真言宗之所以即身成佛者,以此。
叁大劫滿後,即開發淨菩提心,名曰初法明道,亦即見道之意,是爲初地之位。從初地到十地,統名信解行地。此十地以因、根、究竟叁句修行觀察。若分別配之,則初地爲因,二地至七地爲根,八地以上爲方便究竟。又地地之中皆有叁心。亦猶入、住、出叁心也,如圖:
以上爲《大日經》中胎藏界的叁劫十地。
《金剛頂經》則異與此。金剛界以直修、直入、直證、直滿爲趣,故地前不立位次,而于地上立十六大菩薩,以爲行者進趣之階位。
可見,十地與十六大菩薩,名雖不同,而實則開合之異耳。
第九章 六無畏
密法行人所須度除之妄執有叁種即粗妄執、細妄執和極細妄執,並將之對應爲叁大劫(叁大阿僧祗劫),故密法言即身成佛,乃盡此生叁密經行,消除叁妄執如度叁大劫。度此叁妄執培養清淨菩提心成就法身的過程分爲六階段,六階段的心相即是六無畏。度叁妄執經曆六無畏乃密法獨有的教理。“無畏”梵音阿濕嚩娑,原意正譯當言“蘇息”即複蘇醒轉的意思。“如人爲強力者所持扼喉。閉氣垂將悶絕。忽蒙放舍還複得蘇。衆生亦複如是。爲妄想業煩惱所纏。觸緣皆閉。至此六處如得再生。故名蘇息處。亦如度險惡道時。其心泰然無所畏懼。故名無畏處也。”
一、善無畏:依照世間善惡道德標准,能除惡生善而得精神快樂是爲善無畏。密法行人的叁密供養即善無畏。“佛言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諸善法害不善法。當得善無畏者。善義通于淺深。今此中意。明十善業道。如世人以十不善道因緣。漂沈惡趣無有窮已。後得順世八心。也漸受叁歸戒。于無量世生人天中。後至涅槃。以免離叁途劇苦。名最初蘇息處也。若真言行者初入叁昧耶。依叁密供養修行位。與此齊等也。”
二、身無畏:從道德心而向信仰心發展,如實內省反觀自心,修不淨觀,遠離肉體執著,可謂精神無畏,猶如聲聞乘人。密法行者修叁密妙行而得本尊叁昧現前,成就有相悉地是爲身無畏。“當得身無畏者。如修循身觀時。見此身叁十六物之所集成。五種不淨惡露充滿。終不爲此而生貪愛。次複觀受心法。得離不觀我性四種顛倒。于身諸扼縛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本尊叁昧衆相現前時位。與此齊也。”
叁、無我無畏:觀此肉身不淨,脫離肉體欲望系縛,不斷修行悟知此身五蘊假和而不真實,離我我所,心境安泰。就密法行者對于本尊生有愛染,而離此愛染不著于心,修無相悉地是無我無畏。“若于取蘊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觀。當得無我無畏者。謂觀唯蘊無我時。于陰界入中。種種分折推求我不可得。舍此自色像者。譬如因樹則有樹影現。若無樹者影由何生。今五蘊尚從緣生都無自性。何況此積集中而有我耶。如上所說。乃至證湛寂之心離一切過。是于我之扼縛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于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不生愛慢位。與此齊也。”
四、法無畏:既知五蘊假和無我,知五蘊法亦虛假不實,觀法空相而能入于寂然。密法行人不僅不貪愛本尊,亦知有相悉地之本尊並非實有離此住心是名法無畏。“若害蘊住法攀緣。當得法無畏者。謂行者心住蘊中。欲令發起離著。爾時幻焰等喻。觀察諸蘊即空。得離違順八心證寂然界。然離蘊之扼縛。于法得蘇息處。法謂十緣生句也。若真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界。皆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位。與此齊也。”
五、法無我無畏:既徹透法空相,更明法空之理而證人法二空,離于法執而得無畏自在。密法行者已明叁密相應觀修本尊唯自心所變,故知自心功德自在無礙是爲法無我無畏。“若害法住無緣。當得法無我無畏者。即是無緣乘心。觀察法無我性。于心外有無影。像智都無所得。心王自在覺本不生。得離法之扼縛。于法無我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于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時位。與此齊也。”
六、一切法平等無畏:觀法本末住平等性,樂于中道。密法行人離所生能生,悟阿字本不生義,證大覺位即一切法平等無畏。“若複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及法無緣空自性無性。此空智生。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者。謂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之與蘊法及無緣。皆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空智生。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也。于業煩惱等。都無所縛亦無所脫。故雲得一切法自性平等。”
密法教理所以廣明叁劫六無畏處衆多心相者,皆是擬儀外迹籍相寓理,以便闡明修證之深淺。
第十章 往生淨土
衆生以業力,而感依正,諸佛以願力,而現身土。世間凡夫,唯知印度,是佛出處,且不信叁界,何能信叁界外淨土乎?唐密淨土義者,有叁種,上謂密嚴佛國,中謂十方淨土,下謂諸天修羅宮等。
第一節 密嚴佛國
密嚴佛國者,大日如來所居淨土。密者,金剛叁密。嚴者,具種種德,以恒沙佛微塵數叁密嚴飾莊嚴之金胎兩部大曼荼羅道場也。即法佛自證之佛土。行者成就上品悉地時,往生如是普門密嚴佛土。
密嚴國土之說,見《密嚴經》、《瑜祇經》,爲兩部法身之依處,即叁密莊嚴之道場,大曼荼羅也。《密嚴經》雲:今此世界,名曰密嚴,是中菩薩,悉于欲、色、無色、無想、有情之處,以叁摩地力,生智慧火,焚燒色貪,及以無明。轉所依止,得意成身,神足力通,以爲嚴飾。又雲:欲色無色界、無想等天宮。如來回已出,而往密嚴住,依自難思定,現于衆妙色,色相無有邊,非余所能見。《瑜祇經》曰:唯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嚴》、《菩提心論》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薩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爲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第二節 十方淨土
十方淨土也稱十方淨嚴,即清淨嚴飾莊嚴的十方佛國,此淨土存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方位廣狹等方域分齊,受用身之佛土也。西方極樂、兜率內院屬之。成就中品悉地時,往生如是一門十方淨土。十方淨嚴亦可分爲法界宮與金剛心殿。
一、法界宮者,胎藏界大日如來之宮殿也。具雲:廣大金剛法界宮。在摩酰首羅天。疏雲:大無邊際,廣無數量,金剛比實相智,絕言離過,不變不改,故名金剛。言法界者,廣大金剛智體也。此智體,即如來實相智身,以加持故,即是真實功德,所莊嚴處。言在摩酰首羅天宮者,即淨居天。然有二處:一、第四禅,五種那含所住之處,名淨居天;二、過是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天,號曰大自在天王是也。今此宗明義,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曰自在天王宮也。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不獨在叁界之表也。
二、金剛心殿者,具舍言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乃金剛界大日所住之處。釋雲:本有金剛界者,法界體性智也。自在大叁昧耶者,妙觀察智也。自覺本初者,平等性智也。大菩提心、普賢滿月者,大圓鏡智也。不壞金剛光明心殿者,成所作智也。以能住佛體,即五智故。所住宮殿,亦五智法界,是即衆生本有心殿也。
第叁節 諸天修羅宮等
諸天者,欲色無色界等天宮。修羅宮等者,修羅宮夜叉宮緊那羅宮等。此期長壽利生之國土,變化等流身之國土也。如釋迦佛升忉利天說法,入海龍王宮說法,在楞伽山頂羅婆那夜叉王宮說法,皆其例也。行者成就下品悉地時,往生如是明王天等諸天修羅宮。
帝釋岩亦稱人間淨土,是諸天修羅宮之一,乃對機之土,非佛身土也。在摩竭陀國,帝釋嘗于此請疑問佛,佛即爲說《帝釋所問經》,謂彌勒菩薩,今在窟中。宋施護譯有《帝釋岩秘密成就儀軌》,乃佛爲金剛手所說,面見彌勒作法。今西藏所傳香巴拉國、人間淨土,即此類也。以庵沒羅,香巴拉,音既相通,而地處亦在北方也。
上品悉地,兩部曼荼羅海會叁摩地現前,其爲即身成佛之悉地無疑。中品悉地,隔生成佛相,下品悉地,期住壽長遠相,似俱非即身成佛。然依真言之實義,此叁品悉地,畢竟無淺深之淺深,叁品當相,十界平等,一門即普門,萬德輪圓,毫無軒轾,故叁品俱即身成佛,非隔生成佛。又叁品淨土,似有勝劣上下之別。其實諸天修羅,皆大日如來之等流身。一切國土,皆一大日如來之淨土。果體融會,毫無淺深。如五輪九字秘釋雲:十方淨土,皆是一佛化土。一切如來,悉是大日。毗盧彌陀,同體異名。極樂密嚴,名異一處。
《《唐密述要》第四部分:唐密教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