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密述要》第二部分:唐密傳承▪P3

  ..續本文上一頁以重返中土,吾人積累劫之福德,得遇此無上秘法,更應精進修持,以求早日出離生死,悟得本來真實面目。

  

  第叁章 阿阇梨與叁昧耶戒  

  密教的法統是依靠阿阇梨來一代代傳授的。阿阇梨爲梵文Acarya的音譯,也譯爲阿阇梨、阿奢黎、阿舍梨等,意爲師範、規範師,也有翻譯爲正行等。指以規範而矯正弟子之行的導師。

  按唐密真言宗的規定,守持淨戒的出家佛子完成四加行才能獲得入壇灌頂的資格,得到許可後就可參加入壇灌頂,受金胎兩部或一部大法灌頂授職,即成爲傳法阿阇梨;如果要獲得傳燈阿阇梨位,則必須再完全接受“一流傳授”,即接受某一流派的全部修法儀軌,包括各個本尊獨立修法次第,其中有“法王位”(東密還要求受法者進勸學院進修,因一些日本學密者盡管可背誦某些經典,但卻不解中文意思,所以必須專門進修),合格後即是傳燈阿阇梨,也稱大阿阇梨。

  傳法阿闍梨不但要衆德具備,而且還要具五明,五明即所謂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聲明指研究語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構成和梵呗誦唱的學問,尤其密法梵呗不通即失其明。工巧明依照《瑜伽師地論》指農、商、事王、書、標、計度、數、印、占相、咒術、營造(雕塑和繪畫)、生成(豢養六畜等)、防那(紡織、編織、縫紉)、和合(調解爭訟)、成熟(飲食業)、音樂等十二種。醫方明相當于現代的醫藥科學和醫療技術。因明原來指古印度邏輯學,通俗言即善辯因緣因果關系。內明泛指如來的言教,主要包括一素咀纜(經),二毘奈耶(律),叁阿毘達磨(論),四般若波羅蜜多(般若),五陀羅尼門(真言)。

  阿阇梨必須具備五明,方可傳法!唐密自會昌法難後沒有恢複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五明兼通之阿阇梨阙如。

  密教修行不同于顯教,它要求在接受大小乘戒律的基礎上,還有一無上戒律,即叁昧耶戒。

  叁昧耶戒是密法修行者的根本戒律,如違反此戒律,受法者所修猶如沙中起塔,石山播種,終不會有成;傳法者即是非器傳法,自獲罪眚。龍猛菩薩于《發菩提心論》中曰,“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樂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銳無惑者,宜修佛乘。”即是說,具大度量根器者當爲傳授密法。如阿阇梨傳劣慧愚頑,或者未曾入壇受持明灌頂而修習密法。或者受灌頂,卻對未灌頂者聲言灌頂秘密等,如上則爲破叁昧耶戒或者違約叁昧也。

  叁昧耶有四意:平等,誓願,警覺,除障。所謂平等,佛與佛平等,行者與佛平等,衆生與佛平等。這裏平等初意爲菩提心平等。誓願,即發起救度有情大慈悲喜舍心,諸佛世尊,乘此誓願無住而住濟度有情出離生死苦海至無余涅磐。警覺,乃行者以叁密方便,警覺定中本尊,影向加持,本尊出定不違本誓加持行者速成悉地。除障,乃降服一切煩惱,轉無明煩惱爲無上菩提。

  叁昧耶戒以大乘戒律爲根本基礎,是行者對于叁寶的誓願,好比大臣就任對于國王的效忠誓言。

  作爲傳法阿阇梨,受戒比如修法是循序漸進的,在依次受顯教的菩薩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受比丘尼戒之前還有兩年修正學女行)的基礎上,密法還要受叁昧耶戒。

  在家人修行顯教先要皈依具德法師受菩薩戒,修行密教必須在受菩薩戒後再受叁昧耶戒。

  因密法修行要求較高,因此要求修習者必須有很好的顯教基礎。否則,最終只能是沙中起塔,終無所成!

  

  第叁章 法脈法嗣

  第一節 唐朝諸祖法嗣

  由于“開元叁大士”的大力弘傳,形成唐密並興盛于盛唐。下面將唐朝四祖師法嗣簡單整理如下:

  一、善無畏法嗣

  善無畏祖師以傳授胎藏界密法爲主,除一行法師得其法要外,入室弟子還有溫古、寶思、明思、智嚴、義林、玄超、不可思議、喜無畏、道慈及著名文士李華等。其中,對後世影響大的有叁位:

  一行:協助善無畏祖師翻譯大日經,並著《大日經疏》等,爲臺密實質創始人;

  玄超:新羅國入唐求法僧,後將胎藏界密法和蘇悉地法傳于不空祖師的弟子青龍寺惠果,使兩部大法合流到一人之身,即“兩部一具”,這是唐密的特色,原來印度的密教是兩部大法各自傳授,至此,唐密與印密有了實質性的區別。

  義林:據臺密稱,義林法師傳順曉(也有說分別得兩部大法于一行與不空),順曉傳日本求法僧最澄,最澄將天臺宗與唐密胎藏界密法融合在一起,開創了日本的臺密。

  二、金剛智法嗣

  金剛智祖師以傳授金剛界密法爲主。他來華與善無畏祖師相遇後,曾將金剛界密法傳善無畏祖師,同時善無畏祖師將胎藏界密法傳金剛智祖師,兩人“互爲阿阇梨”,首次出現密法的“兩部一具”,爲唐密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金剛智祖師弟子衆多,如圓照、義福、慧超等,但嗣法者惟有一行與不空兩位祖師。一行門下沒有再傳,不空門下卻枝葉繁茂。

  叁、不空法嗣

  不空早年即師從金剛智祖師,後又再次去印度受普賢菩薩(龍智)五部大法灌頂,回到中國後大弘密教,其弟子上至皇帝權貴,下至普通百姓,數量非常之多。但他在遺書中說:

  “吾當代灌頂叁十余年,入壇受法弟子頗多。五部琢磨,成立八個,淪亡相次,唯有六人。其誰得之?則有金閣含光、新羅慧超、青龍慧果、崇福慧朗、保壽元皎、覺超,後學有疑,汝等開示,法燈不絕,以報吾恩。”

  上面提到的六人被稱爲“六哲”,其中,慧朗年最長,不空祖師入滅後入住大興善寺主持寺務。惠果(即慧果)學得兩部密法,繼承密宗法統,其傳承興盛至今。

  此外,不空弟子還有昙貞、潛真、良贲、慧琳、法崇、超悟及俗弟子李元琮等。

  據記載:含光傳元曉;慧朗傳天竺,天竺傳德美與慧謹,德美傳雅霄,慧謹傳義灌、志清及善貞;覺超傳慧德。

  四、惠果法嗣

  惠果爲叁朝國師,爲不空之後唐密的第一位傳法大阿阇黎,一生致力于傳揚兩部大法,真正體現了“兩部一具、金胎不二”的唐密特色。他創繪金胎兩部大曼荼羅,創製金剛界諸尊金剛名號,完成兩部一具之傳授,弟子遍及海內外。其弟子受法情況如下:

  兩部傳法弟子::惠應、惠則、惟尚、誓弘、惠日、空海、義滿、義明、義照、義操、義愍等;

  單受胎藏法者:悟真、義澄、法潤等;

  單受金剛界法者:義證、義一、吳殷、義智、義圓等;

  另外受法弟子還有:義恒、義雲、智興、行堅、圓通、義倫、義潤、開怌等。

  其中義操和空海爲正嫡;義操嗣青龍寺法燈,傳出弟子義真、海雲等。

  

  第二節 空海大師法嗣

  中國密教,自開元叁大士相繼弘揚,可謂盛極一時。此時,日本僧徒,慕名來學者甚多,然成名歸國者,世稱入唐八家,即東密五人,臺密叁人。

  八人中,傳教大師最澄入唐最早,所學亦精。蓋天臺、真言、禅宗、律門,四種兼學,融爲一貫,成爲日本臺密一宗,開叡山千古道場,有由然矣。但大師雖創始一宗,而鞏固其基礎者,則爲慈覺大師圓仁、智證大師圓珍、安然叁大法匠。由最澄、圓仁、圓珍形成臺密根本叁流,至今分成所謂山寺六流,臺密十叁流。

  東密中,雖雲入唐五人,而法緣鼎盛,薪傳大地者,唯弘法大師一人而已,其余,則身殁而名亦息矣。

  唐密法脈于公元八零五年由青龍寺東院惠果和尚泄瓶傳授日本私僧(自費留學僧)空海,並囑咐其立即回歸弘揚密法。于是,806年空海歸日,從此建立東密一派,綿延至今已經有一千兩百年。在日本叫東密或者真言宗,其實質乃純粹唐密,實乃故唐祖師法寶也。

  弘法大師學成歸國,弘仁七年(816)于高野山創設金剛峰寺,弘仁十四年得嵯峨天皇賜予東寺(即教王護國寺),遂與金剛峰寺同爲此宗之根本道場,遂又稱真言宗爲東密。綜其一生事業彪炳浩大,而學無不精、事無不能。不但密藏大法,盡在腹笥。而世間技藝、雕刻繪畫、辭添歌詠俱入神境,故得舉世尊崇,千古如一日。

  大師入室弟子十人,世稱十哲,而續慧命,延法嗣者,實慧、真雅二傑而已。然二人中,又以真雅爲諸流根本,故雲大師法脈,唯真雅一人,亦無不可。東密後分成小野、廣澤兩大流派,各有六流,合稱野澤十二流。然中世以來僅大別爲新義、古義二派。

  目前古義真言宗較重要者有七大派,即:高野派,宗祖空海,本山在高野山金剛峰寺;山階派;醍醐派;禦室派;東寺派;善通寺派;泉湧寺派。

  新義真言宗之兩大派,分別爲智山派,豐山派。

  各流派由本寺會同末寺協同經營本宗派大學及中學,以教育本派子弟。

  此等諸流,除各有道場外,而今在高野山,所流行者,除中院流兼叁寶院流,爲正傳授外,尚有小島流、西院流、持明院流、常喜院流、安祥寺流等。其所以重中院流者,蓋亦曆史關系使然。以大師根本大塔大事、南山八葉秘事等,付囑真然大德,爲南山不共法流。雲中院者,表高野山八葉之中心,亦大師住所之尊稱也。中院者,即今之龍光院也,蓋有龍現瑞于此,故改名龍光。

  今高野山大抵皆中院與叁寶院二流並傳。叁寶院流自成賢之弟子叁人,各開一流,所謂道教、憲深、賴賢叁人也。道教稱地藏院流,又雲道教方。憲深稱報恩院流,又雲幸心方。賴賢稱意教方。持松法師所習者,爲憲深方。

  

  第叁節 持松祖師法脈

  持松法師之一生,顯密圓通,業績昭著,不僅精于各派教理,修持有素,躬身力行,法驗異常,而且絕無門派之別、宗門之分,其品德之高,學識之淵博,著作等身,誠爲一代宗師,無愧于現代高僧之贊譽,故爲國內外所敬仰。無論禅宗、華嚴、東密、臺密,均足以當上代祖師之法嗣而無愧,對天臺、法相、華嚴各宗及叁論、淨土無不通曉,于唐密更是集各派流之大成,實爲千余年來所罕見,惠果之後第一人,乃五代以來所末有也。現將其法脈簡述如下:

  持松法師生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1910年由了然法師爲其剃度,1912年冬于漢陽歸元寺受具足戒。1914年入月霞和尚設于滬上愛俪園之華嚴大學學習。1916年秋完成學業,從中浸潤了大小乘經論及各宗教義,對佛學有了系統的學習和認識。

  天臺:1916年冬,去湖北當陽玉泉寺拜谒天臺宗匠祖印老法師,叩天臺宗大意,參研教觀。

  禅宗:1917年,遵命師事月霞和尚,不離左右。月霞法師見其好學不倦、德才兼備,深悟所授各宗經旨及臨濟妙明真心、般若真空妙有之體性,而又心地清淨、尊敬長老,暗自喜之。後月霞法師辭世,由應慈法師宣讀月霞法師密函遺囑,布告持松法師嗣月霞顯珠禅師,爲臨濟宗第四十叁世,並繼承常熟興福寺住持職,法名密林。時,持松法師虛齡25歲。

  華嚴:持松法師即爲月霞法師法嗣,又爲“華嚴座主”應慈法師之傳人,故其勤究華嚴大教,亦深得其真髓。自其接任興福寺住持,辦華嚴預備學校等頗有成績,應慈法師遂以“華嚴法界觀門者、天甯法脈(常州天甯寺冶開老禅師)興福分燈之中興砥柱”稱譽之。遵應慈老人之命,持松法師作、《重編華嚴疏鈔序》(1942)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序》(1948),撰《華嚴宗教義始末記》拾卷叁冊,對華嚴之四法界、六相,特別是十玄門及五教作了詳細的整理,並准確予以發揮說明,因而成爲近代研究“華嚴宗”之重要典籍。

  法相:持松法師在興福寺管理寺務,登臺授課之余,得暇便著書立說,撰有《攝大乘論義記》拾卷、《觀所緣緣論講要》、《瑜伽師地論淺釋》、《釋尊一代記》等。他還以“密林”筆名將于1918年撰寫的《攝大乘論義記》陸續刊登在《海潮音》雜志上,驚動當時佛教界,致使不僅歐陽竟無居士、太虛大師認真鑽研之,而且爲此兩人停止筆戰,終成知己,相互敬佩,法相宗由此中興。二位大師得知持松法師僅年25歲,喜出望外,皆雲“彼將來必爲佛界龍象”,甚重之。此後,應太虛大師之邀,持松法師于多處講經、傳授梵文,對弘揚法相宗作出了許多貢獻。歐陽竟無對師亦恩寵有加,關心其行蹤,了解了法師的情況後,花費八千余銀元將上海淡水路57號購置一兩廂一廳樓房改造爲聖仙慈寺,持松法師入寺中居住,其情誼由此可見一斑。由于著述被兩佛教泰鬥、法相宗大師印可,持松法師聲譽驟起且有日隆之勢。

  唐密:持松法師數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講經傳法,尤其“叁渡扶桑,二上高野”,竭盡全力弘揚唐密,乃石破天驚之舉,在佛教界更成爲一段佳話傳頌。

  1、1922年,赴日本高野山禮天德院,從五十世金山穆韶阿阇梨,習古義真言宗一流傳授,投花得不動明王爲本尊,上師授灌頂密號,曰“入入金剛”,得“叁寶院流血脈第五十一世阿阇梨位”。次年攜帶真言宗各種經、律、論、儀軌及告別儀式祖師著作特別是我國唐代流落散失海外之摹本、抄本、複印描繪等佛像圖鑒、法器、法物等回國。臨別,金山穆韶阿阇梨又贈以兩巨幅曼荼羅,此兩部曼荼羅系日本祖孫叁代畫師畢生精力完成,彩繪精美至極。

  2、1925年秋,持松法師作爲中國佛教代表團成員出席于東京召開的東亞佛教大會,被選爲教義研究部理事。會後赴新瀉縣,禮權田雷斧大僧正,受新義真言宗各流灌頂,得“新義真言宗傳法院流相承血脈――密林第四十九世阿阇梨位”。

  3、1926年四月,持松法師拜別權田雷斧大僧正,至京都比睿山延曆寺,學習臺密儀軌。因于天臺教觀早已通曉,駕輕就熟,又亦已熟悉壇場各種如法威儀,故很快卒業。

  4、1926年,臺密學成後,再登高野山,依根本上師金山穆韶阿阇梨,受叁寶院、安祥寺各流之傳授及口訣,兼補習梵文文法。學習至次年春,金山穆韶阿阇梨複授以“高野山古義真言過中院流引方血脈――密林第六十四世阿阇梨位”,盡將鐵塔正傳血統一脈傳授于持松法師,又將各種密教法本、法物饋贈。

  此時,持松法師虛齡35歲,已集密教真言宗古義、新義及臺密,兼融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于一身,得叁個灌頂傳法阿阇梨位,誠難得可貴,千余年來罕見者也。

  

  第四節 持松法師唐密傳人

  持松法師多年來,一直應邀在全國各地傳戒、灌頂、傳法,弟子有數萬人之多,可惜,因緣不成熟,無緣找到出家弟子傳承兩部大法,留下了“一卷鐵塔付與誰”的遺憾。所幸的是,楊毓華醫生得其悉心栽培,得傳法灌頂,接續法脈,一直于今。

  多年來,楊毓華上師致力于弘揚唐密兩部大法,培養了數名優秀俗家弟子。

  

  

《《唐密述要》第二部分:唐密傳承》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