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密宗法語(超一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若諸自力證菩薩(獨覺),及諸勝子決定勝(菩薩),增上生因戒非余。”如是種種經文,都可作“戒爲一切成就之本”一句話的注腳,同時,我們又可聯想到一個理由,就是假使不善受持十善戒,決定不獲成就,反有罪報,這並非是臆測,有聖教量可證的,如地藏經雲:“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一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由此愚蒙,而致命終,顛倒墮落。”今已略說十善戒應修之理,若欲廣知者,請讀菩提道次第論,要之,十善戒爲顯密諸戒之根本,修行人不可謹慎守持的啊。

  二、發菩提心

  前面已經講過不舍離菩提心戒,可見菩提心是一切戒的根本了,經雲:“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更可見成佛之因,也基於菩提心了,大日經疏謂:此心如幢旗,是修行導首,猶如種子,是萬德本。龍樹菩薩曰: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華嚴經去:“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這些都是講菩提心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根本。至若修密法的人,于此菩提心之生起更爲重要,如沒有此心,即沒有修學密法的資格,金剛手灌頂續雲:“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爲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金剛手,如說此心最極希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師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師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荼羅,亦不子彼顯示印咒。”由此應知,發菩提心,于修密者,最爲重要,今當于此,略爲顯示;

  雲何菩提?梵語菩提,華言覺,覺即覺悟,覺悟即是智慧果德,由智慧而證涅槃,即是涅槃果德,菩提與涅槃,雖皆果德,而智慧爲能緣,涅槃爲所緣,此又當辨也。此菩提果有其叁種,一聲聞菩提,是聞聲覺道義,謂由聞佛說苦集滅道四聖谛法,如實現量證知人間一切,皆是苦及苦具,與比量證知叁途極苦,諸天變異苦,而生大怖畏,知道要止此苦受,必先斷除苦因,欣慕涅槃寂靜妙樂,故勤修正道,至功行圓滿,即得菩提。這種菩提,由明白染淨因果而證,謂于染門中,集是苦因,苦爲集果,苦是應除,除苦必須斷集,幹淨門中,道爲滅因,滅爲道果,滅是應證,證滅先必修道,即是悟到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之大溫陀南。二獨覺菩提,謂由獨處空山,岑寂思維,從萬法相續生滅中,證知皆由無始以來一念不覺,生起無明,無明爲因,生起行等乃至老病死,如是十二因緣,互爲因果,因果相續,流轉生死,受苦無盡,乃知欲還歸寂滅,必先滅無明,無明滅,則行等乃至老死滅,既滅盡已,不複流轉,受寂靜樂,故獨覺聖者,但觀黃葉止啼,即可悟道,如是聖者,性極貢高,故特生于無佛世界,不願甘拜佛陀的下風!運用天賦的銳敏的智慧,參悟出“緣生”的真理,不假借佛陀的教化,所以叫做獨覺,又叫做緣覺,因爲是參悟“緣生”的真理而得到的覺悟。叁佛果菩提,謂廣行六度,勤修四攝,不唯自利,成就利他,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閱叁大阿僧劫,覺行圓滿,轉八識,成四智,證無上正等正覺,住無所住涅槃,量等叁千,恩遍四生,智悲雙運,任運無間接引一切衆生,不耽住于涅槃,不縛束于生死,雖在常寂光中消受寂滅的妙樂!而不舍度生,雖在生死海中教化衆生,而不有礙常樂,是之謂大菩提。此叁種菩提,初二爲小乘聖果,第叁爲大乘聖果,而密宗者是大乘法,攝在第叁佛菩提中。

  雲何菩提心?普通講心,概括一切心王心所而言,此菩提心,須加揀別,而非泛指的心,是直指心所中的欲心所,百法講“欲以希求爲義”。故希求于菩提曰菩提心。換言之,菩提心就是人所求的一種“菩提欲”,與今人想居方丈曰“方丈欲”差不了許多,不過,其欲雖一,其性迎異,因爲“菩提欲”是“善法欲”,“方丈欲”雖不敢說不是“善法欲”,可是現代的方丈,多少帶有幾分“虛榮心”,我們至少不能“推誠過笃”,過信這是純潔的善。前說希求于菩提爲菩提心一語中之“希求于菩提”五字,須要加個揀別,謂希求大乘菩提之心,方名菩提心,如果希求小乘菩提,則不名菩提心,而應是“出離心”,因爲小乘的希求,只是解脫煩惱出離叁界,僅僅是一種“出離欲”,所以凡說菩提心,即是指的希求大乘佛果,落于大乘範圍之內,菩提道次第論雲:“于此二乘(波羅密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爲大乘人,乃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此文是說隨此菩提心之有無而走大乘小乘,若果真是有了菩提心,是人即爲菩薩,他無論爲什麼事,下至施與畜生一抟之食,都是菩薩行,要使沒有生起此心,那無論你作廣大的布施,乃至修持戒智慧等六度大行,及修諸本尊息脈點等密理,也不能算菩薩行,其所獲功德,較之一抟之食的布施,小得極可憐,于此複引兩段文以證明上言之不謬。如人行論雲:“發菩提刹那後,諸囚系縛生死獄,然應爲善逝子。”又雲:“今日生佛族,今爲佛弟子。”這就是說,生起菩提心就是大乘菩薩,反之便非菩薩,因此“希求于菩提”五字須加揀別標幟。此菩提心,生善滅罪之功,最爲殊勝,非余善法可以相提並論的,人行論又雲:“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燒毀諸惡業。”“余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恒無盡增長。”“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此殊勝菩提,亦唯有大乘根器才能發起,因爲希求得致大菩提果,必須廣度衆生才能滿願,而度生者,廣大難行,彼小乘視叁界如火宅,生死如冤家,避之猶恐不遑,焉肯受生叁界來度生嗎?故寶蔓論雲:“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廣大及回向,何得名菩薩。”怎麼能發菩提心呢!那未,只有菩薩,以慈悲的懷抱,不安住于涅槃,坐視衆生的受苦,倒駕慈航,接引衆生,然而須有大智慧,不致隨逐衆生沈淪,如蓮出汙泥,而能淨潔,不受汙染,所謂涅而不滓,方才可以呢。

  雲何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者;爲成佛利他而發此心,欲以此心而證菩提,現觀莊嚴論雲:“發心爲利他,欲正善菩提。”發菩提心這個問題,菩提道次第論解答得很詳細,今取彼義約爲開顯,夫菩薩爲利人濟世發起菩提之心而行菩薩之有一個化除人我親怨愛僧的方法,方能普遍生起利他之心,這個方法,可用自他轉換平等的觀念,即觀想他人之身如己身,以愛自己之心而愛他人,這就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美德,見著衆生在苦聚之中,等同己受,便想拔苦與樂,與自己有什麼痛苦一樣。換言之,就是古人“憂天下之憂,樂天下之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人道主義,有菩提心的人,亦複如是。但是,自他轉換的意樂怎樣會生起呢,這應當思維著自他轉換的勝利與不轉換的過患了,當知一切衰損,皆由我執所生,一切功德,皆由利他而起,觀人行論雲:“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悉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人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如是思惟,定能生起自他轉換之意樂了,若能生此意樂,則一切皆隨心所轉,自能無親無怨,觀自如他,觀他如自,普遍生起利他之心。但是,要認清此意樂是建築在“愛他如自,棄自如他”的大悲心上,非是強認他身及他財物爲我所有,此等謬見,反而擴大我執,是斷斷不可有的。這種大悲心,是成佛之根本,故應勤修,釋菩提心論雲:“悲堅爲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

  複次,此菩提心,複有多種解釋,弘法大師特將此心分爲四種,一信心,二大悲心,叁勝義心,四大菩提心,此四種心,根據于善無畏叁藏“菩提心即是白淨信心”之說,故于此四中又標信爲總體,釋摩河衍論又將此能信之心舉出十義:一澄淨之義;二決定之義;叁歡喜之義;四無厭之義;五隨喜之義;六尊重之義;七隨順之義;八贊歎之義;九不壞之義;十愛樂之義。菩提心論又將此菩提心分爲叁種,一行願心,二勝義心,叁叁摩地心,但雖有種種異釋,不過僅名言上有所不同,若究其義理,則是一味的,譬如“信菩提可求”與“希求于菩提”同是在“求”的範圍,“欲心所,亦可概括之,爲“大悲心”與“行願心”,與本文所講“自他轉換的意樂”一段所發揮者甚相吻合,其“勝義心”與“叁摩地心”即本文所講之大菩提果,亦是名異體一。

   叁、修廣大供養

  爲什麼要修供養,叁乘道果及人天福報,都是供養的功德築建起來的,我想,凡是讀誦過佛經的人,都見識過這樣一段類似的經文吧!“爾時阿逸多菩薩摩河薩複白佛言:世尊!此有德婆羅女曾于往世種何善根?佛言:阿逸多!汝應當知此有德女,于過去世毗婆屍佛出現之時,已作女身而求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解其身上所著璎烙,奉上彼佛而爲供養,屍棄如來出現之時……乃至具迦葉如來出現之時,複以金華散佛供養,如是所作,皆爲求于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又作是言:願我以此供養善根,速得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記……”這段經文,從有德女所問大乘經摘錄來的,當佛在大衆中與此有德女授記後,阿逸多便起立發問這有德女曾種何善根,蒙佛授記,抱了一種惑疑的態度,佛陀就滔滔不絕,敘出有德女的往事,稱她往昔曾供養彼彼諸佛(就是上段引文),有如是供養功德,所以當得成佛授記,這類的經文,在經中可說是“司空見慣”的,當我們讀經讀過這段文後,意識上決定有這個概念——這個當機的所以得到成就,都由往昔作過種種供養,由供養換來的,可以大膽作個結論,凡是某一個階級的果位,達到瓜熟蒂落時,都是供養灌溉出來…

《密宗法語(超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