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這,可作供養爲成就之要件的象征說明。我們從這個抽象的解釋,可知道要求佛道是必須供養的,正如要使瓜熟須要灌溉一樣,其實,供養之道,普遍得很,不單佛教有供養,即多數之宗教,亦皆不廢供養,又豈但是宗教,即世人之酬酢,也可說是供養之類,不過,供養雖同,儀式有別,意義亦有別,他們供養的目的,在求生天、官階,假借……等要求,我們佛教徒的供養,乃在求正等菩提,自淺的方面言之,供養的意思,就是要求得對方的歡悅,以滿我之所願欲于彼也,外道之供養者願于天堂,世人之酬醉者願于官祿名利等等,我佛子之供養者願于菩提,果然願得極,供養得虔誠,自然有感斯應,如願而償,大日經疏雲:“以如供具,供養心王如來,能令諸尊歡喜,所求必獲。”這種解釋,或者也抽象了,今更說切實一點,蓋供養是求“福慧”的工具,福慧二者,是成佛得道的“資糧”,有了福慧二種糧,方可以得成佛道,這兩種資糧,不是憑空有的,是從修供養祈禱得的,所以行者若要成佛,必須從供養中求大福慧以作資糧,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經雲:“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謂當以信心供養福田,求生福慧,如墾種田園,得生禾稼,所謂“福田”者,即指上師叁寶。上師叁寶,既爲福田,則吾人之福慧皆依彼上師叁寶而生,如是吾人更當存念現在福慧,悉彼上師叁寶賜與,若非供養福田,何有今日福慧,若無耕耘,何有禾稼。如是思維,當生報恩之心,恒修供養,平常嚼啖下至受用一杯淨水,當思來處,先起供養,方自受用,叁摩地王經雲:“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所謂報佛恩者,就是修供養了。至於福慧勝劣,當視供養勝劣而定。亦猶如以耕耘勤情,而蔔豐歉。所以要求廣大福慧成佛資糧,當放福田廣修供養,尤當“念茲在茲”爲報佛恩,因此,祖師遺下的家風,教人日日發願“廣修供養”(十大願中第四願。)也是爲這個緣故。
/p>
供養的種種,在諸經上說供養有多種,有“自供養者,謂非由放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一)教他供養者,謂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他供當獲利益安樂,由悲憋心唯教他供。(二)勸他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叁)(道次文。)如是供養所獲福德,初者大,第二廣大,第叁最大。有上供養者,謂“以諸最勝妙花蔓,技樂塗香及傘蓋,……最勝衣服最勝香,未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忏悔文)言有上者,謂世間供。如是供養,又名財敬供養。(四)無上供養者,謂“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忏悔文)此乃是諸菩薩所變微妙供具。故是無上。(五)廣大供養者“謂所供物衆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爲供養,複將此善,回向正等菩提。”(六)(道次)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散慢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于信佛國王等所爲求利敬而爲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七)(道次)正行供養者,謂“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念叁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于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八)(道次文)現前供養者,謂供養之時,受供養者,現在前面。(九)不現前供養者,謂所供境不現在前,普爲供養一切。(十)俱供現不現前者、謂當作是觀“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佛及塔)亦即供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及供養十方無邊佛塔。”(十一)(道次)理供養者,謂種種加持之儀軌,真言,觀想,手印,叁密交加,運心供養。(十二)事供養者,謂以叁密妙行,加持供物而爲供養。供物種類。內供,外供密供,就尋常供養而言,八供不可缺少,一飲水,二浴水,能滋萬物有布施義,配施度。六塗香,清涼身體有清淨義,配戒度。叁華蔓,其性柔和,配忍辱度。四燒香,一經著火,刹那相續,無稍間斷,配精進度。飲食,能滋生四大,依禅悅爲食之義,配禅定度。五燈明,能破癡暗,猶如智慧能破無明,配智慧度。八音樂,以美雅聲能破愚癡,如是八供,非定表六波羅蜜,亦表諸余善法,要知密法不何思議,隨表何法俱可,不能拘於一局也。如上所舉十叁種供養,是從諸經論中拉雜而講,不過僅屬記憶所得,若詳考究,當不止此。于上講種種供養中,以密宗爲殊勝,凡經密法供養者,俱有叁密之威力加持,雖僅一微塵許之供物,而能充滿法界,以供養雲普遍佛菩薩處,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法贊曰:“以我福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養而住。”故密宗供養之功德,恒勝過于他者,雖是于佛法不應起軒轾之見,然從殊勝者而修之,要不爲過也。
供養所對的境,供養所對之境曰福田,福田有世出世間等分別,我們佛徒所應供養的福田,爲出世間無上福田,是能生無漏大果的上師叁寶與本尊,及上說諸境中之塔像的境爲境。
供養應當注意叁件事,一供物須盡自己能力,取極精者而設供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何況供養,可不慎重。二供物須是自己所有,不可向他處無理追求,若盜物,詐物,有主物,皆不應供養,設或缺乏,可于他物中無主攝持者,取爲供養亦無違犯,或隨喜他人供養而爲供養,或結誦印明運心供養,這運心供養,是密教中僅有的專名詞,無余財力供養的人,應如是行,吉祥敬母雲:“供養亦複不賴其物,是在自性。”故道次曰:“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並無主攝持諸供具等,皆可供養。”若實有物,而不肯舍者,則又當別論。叁作供養時,于所供養之境,要生起六種意樂,一無上大功德田,二無上大恩田,叁一切有情中尊,四猶如優昙妙華極難值遇,五叁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六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能起如是意樂者,雖少思維,而由此照上面講來,知道供養是佛子一件非常重要的佛事,若是修密的人,更要注意於此,因爲密宗“即身成佛”的目的很高,要想成功這樁事,當然是很不容易的,前面講過,成佛必須積集廣大資糧,今密宗欲即身成佛,不免于積集資糧上有些憂慮吧,試想,若無有廣大的福慧,那要經叁無數劫集積資糧才證得佛果,怎能即一身而成就呢?質言之必須于一期生中積集的福慧資糧與叁無數劫所積集的其量相等,才能夠即身成佛,所以要想即身成佛,必須于一期生中趕:叁無數劫積集的成佛資糧,這種趕辦資糧的方法,當然只要靠廣修供養了。因爲這個緣故,密宗就非常注重供養,其供養之儀軌,較之其余各宗,殊勝無限,除前所講“事”“理,供養之軌則外,又另外有超越一切之“事理雙運”的修法,其法維何,就是誦種種加持的儀軌,口誦,心維,手結印契,叁密交加,觀想所陳極精的供品,由觀想加持之威力;成就無邊無量微妙供具,複化現衆多俱胝身,一身化現百幹等手,同于一時,往一切刹,經無量劫,供養一切諸佛菩薩,便能于一時而作無量無邊六度萬行,生起無量無邊廣大功德:以此功德,回向一切衆生,令其脫離一切苦惱,得究竟樂,複以此回向功德再如是修供養,再以此功德複如是回向衆生,如是展轉回向,展轉增上,令諸福慧,亦展轉增長廣大。複有供養叁寶咒,于清旦時,在像前至心虔誦一遍,勝以種種花香,供養十萬億佛。密教中類似此等法門者,不勝枚舉,因爲屬于秘密法門,恕不便爲學者廣爲征引也。總之,密宗有種種不可思議的供養法門,可供趕辦資糧之工具,故精修密行供養法者,能令衆生現生便可圓滿成佛資糧,能于一身得成佛道。
上講叁點,是修學密法必須履行的叁個要件,須當切記。諸位都是念佛的蓮友,現在發心學密,這種思想的轉變,很爲難得,我今且談談密宗與淨土宗的關系,淨土法門,人都認爲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的法門,可是,這句話在古時候可以講,在現在的情形下,修學淨土的人,他們下手倒也不失爲“易”,而成功實甚難,更談不到“高”,尋究這“今古易勢”的原因,可以說是現近淨土宗未得著心要,所以遠不如古,要彌補這個缺憾,必須用密教的義理來闡發淨土的秘奧遺義,因爲密淨兩宗,同是一種總持的法門,是可以運用密宗的總持來開展淨土總持。並且密宗總持比淨宗來得偉大,能夠將淨土宗也總持起來,因爲他是無盡的寶藏,各宗各派,都是融持放密教大海中,字母釋雲:“于一字中總攝無量教文,於一法中任持一切法,于一義中攝持一切義,于一聲中攝盡無量功德,故名無盡藏。”再者,密宗以是無盡藏故,能夠橫統一切佛教,可以遍攝種種根機,一無所漏,大日經雲:“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或聲聞乘道,或緣覺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或願生天,或生人中,及龍夜叉乾達婆,乃至說生摩候羅伽法。”如是等類根器差別衆生之希求願欲,無不有以契機之教法教化之,而終令其疾成佛道,彼信樂極樂世界者,則可令修彌陀之法其余若信樂華嚴者,則可令修普賢之法,信樂法華者,則可令修觀音之法,信樂般若唯識者,則可令修文殊之法,乃至求智慧辯才及世問福利者,亦莫不有諸尊種種儀軌,應其需求,但能深信精修,自然感應道交,頭頭是道,殊途同歸,于此可見密宗總持法門的偉大了,修習淨土宗的人,如果也能學密宗,拿密理來充實淨理,則淨土宗定能更可以振起頹綱了,此言並非是貶抑淨土宗的價值,其實本人也就是信樂淨土的,並且本人因爲要想往生西方的緣故,才修學密宗,我與一般淨土宗的蓮友,信仰上純是一樣的,不過我求往生的主張取道密宗,與一般蓮友僅是方法上的不同罷了。
我們打開中國佛教史乘來看,在未有淨土宗以前,一般學佛的人,于浩瀚的教海中,指不出一條簡捷的航線,所以累累有少年學教,至皓首窮經,而終不得其指歸者,後來才出了慧遠大師,別開一徑,在廬山創立念佛法門,中國的佛教…
《密宗法語(超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