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師的真義

  依師的真義

  

  爲何要依師

  

  每一個有情都具有離苦得樂的本性,並且不斷地在離苦得樂的追尋中。但在生命生生的承接中,我們都必須依靠一個有具體內涵、能帶領我們真正離苦得樂的人。具備這樣條件的人,在佛法中稱之爲「師長」。在世間,我們從出生受父母撫育、教養,乃至長大後求學、創業,無非都在依靠有經驗的人引導。這樣的觀念即關系,在佛法中尤其明顯。從父母及老師身上,我們能獲取一般世間知識,而佛法中所提的善知識,更是扮演無限生命中,引導我們生生增上,乃至究竟趣入佛果位的重要角色。每一位想透由佛法獲得快樂的人,都應該具備此種信心。當我們開始真誠想解決生命的苦樂問題時,我們更可以體認到一個具德師長對自身的迫切需要。而實質上,在密乘中,弟子一切功德皆是由于上師而生起的。

  

  有個著名的故事:印度大成就者那洛巴長期依止上師帝洛巴。然而,帝洛巴卻始終不肯傳法于那洛巴。某日,當師徒二人行經荒原,在一個特別的因緣下--帝洛巴將那洛巴貢獻的曼達摔回他頭上的同時,那洛巴因此而契入甚深的大樂禅定中。在密教裏,所有一切功德均由上師所賜予。以前在西藏,這種弟子因上師攝受而成就的例子非常多的。對比時下有許多人,不是認爲不要老師,要不就是認爲老師只是一部講經說法的機器,弟子只是由彼吸收知識罷了!這些都是錯誤的心理。在了解真正的依師之理後,我們都應該策發起對師長的希求,以及如法的依止。如此,方堪爲真實的依師內涵呈現。

  

  上師的條件

  

  在佛法裏面,善知識是一切道的根本。不僅弟子本身要具有依止師長的條件,師長亦當有嚴密的資格。就一般共乘的標准而言,善知識應具足戒、定、慧叁學的功德。廣學多聞,通達教理證量,功德超勝于弟子。且說法善巧,具悲憫心,勇猛精進,誨人不倦等十種功德。

  

  但是因由時運的不允許,要找到全德者,是很難的。而這十種功德之中是有所輕重緩急的。如果一個師長通達甚深實性法義,能依法調伏內心成就戒、定、慧叁學,面對弟子時慈悲地教導,具足了這叁種功德,就算不擅于言說,也不耐勞,我們卻都能夠在他身上得到法益。

  

  到了密乘,上師的標准就更殊勝了。他必須具足廣大的悲心,以及對密法的修證,尤其,他必須具足源自金剛持佛的清淨無間傳承,以及其他種種條件,如此的上師才有資格位弟子灌頂引介進入壇城,傳授自我轉換的修法。

  

  切勿求好心切,未作觀察,尋即依止。假使因時機或逆緣找不到善知識,可以閱讀經教,了解佛法的內涵,並不斷希求,當順緣聚合,可以值遇善知識而如法依止。而平時應具備精進的心,希求善知識;以及抉擇是法非法的智慧;不對師長及同行觀過、妒忌比較等弟子相,上師出現時,便能速疾相應。

  

  如何依止上師

  

  學佛者能成就的重要因素,在于是否能得到清淨傳承之具德上師的教導。因此,有心學法者應盡力尋找具德的善知識。若有幸能值遇具德上師,學法者還必須與上師建立良好的師徒關系,即所謂的「依止」。從最初學佛到最後密乘成就都必須依止上師。依止的方法有叁項:

  

  1. 用外在物質供養上師。

  

  2. 爲服務上師而貢獻自己的才能。

  

  3. 依循上師的教導實行。

  

  此叁項行爲背後的內涵是學法者的內心要能敬信上師的教導,尤其以「依教奉行」最爲主要。然而因爲學法者的程度不同,對于「依教奉行」的方式就必須注意衡量與厘清。「依教奉行」的共同基礎是建立在對上師的淨心與信心。然而初學者特別需要觀察上師的教導是否合于佛陀的教導。若有不合之處,決不能貿然聽從,需委婉拒絕、或請問清楚,這才是初學者的「依教奉行」。

  

  因爲佛法主張「信爲能人,智爲態度」而非一味的盲信。而所謂「把上師一切行爲看成完美」的「依教奉行」是要等到漸次修習到無上瑜伽密法時才全面運用。若躐等而行,不僅對自己無益,更可能造成社會上的宗教問題,乃至導至佛法的衰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