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本書既是筆者博士學位論文《禅詩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筆者博士後研究工作的一部分。《禅詩研究》由“佛典與禅思禅詩”、“禅宗哲學象征”、“禅宗詩歌境界”叁編組成。進入博士後流動站後,對叁編作了進一步充實,現將叁編獨立出版,名爲《禅宗思想淵源》、《禅宗哲學象征》、《禅宗詩歌境界》。
禅學叁書是我多年來研究佛教文學、體證佛心禅韻詩情的一個總結。當我畫上本書的最後一個句號,西安的雲霧已漸漸散去,櫻花已繁茂壓枝,北京也已不再是沙塵滿地,而是風和日麗,豔陽高照了。
生命中的春天已經到來。
我與佛禅的緣分由來已久,這在我過去的一些塗鴉之作中留下了印迹——
作爲從事中國文學研究的學者,我與佛禅結緣是從1990年開始的。受北京一個朋友之托,撰寫《宋詩百科大辭典》中《宋詩宗教》部分,當時我對佛教比較陌生,花了好幾個月時間翻閱《四部叢刊》中的宋人詩文集,作了近萬條卡片筆記,寫成了十余萬字的稿子,才算是對佛教有初步了解。然後又爲《中國禅詩鑒賞辭典》撰寫了幾十篇文章,對禅宗也有個基本印象。這時,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在寫作過程中,我對禅宗産生了極大的興趣。
在這之前我讀唐詩宋詞,曾爲那份純摯的感情所打動,並由此變化氣質,以致于後來非常執著于此。但情感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巨大反差,使我從唐宋詩詞的理想國中醒悟了過來,我意外而驚喜地發現,在執著的情感世界之外,還有一個超越的悟性世界,那便是佛禅的世界。《圓悟大師傳·後記》,臺灣佛光出版社1997年版
確實,在接觸禅學之前,我對情感世界的體驗相當執著,詩詞的采香徑曾印下了一串串屐痕——
窈窕石城女,柳下垂霓裳。拂水琴聲潤,翔洲鹭羽光。肌寒姑射雪,袖暖月支香。惆怅西征翼,濤聲起白楊。《無題》,《嶽麓詩詞》1992年2期
又是東風牽柳線,隱映紗窗,依約桃花面。欲覓玉人渾不見,月華腸斷飛流霰。擬把心香焚一瓣,煙鎖高樓,難遂芳菲願。百啭黃莺銜緒亂,踏青獨向天涯遠。《蝶戀花·春思》
芳心揉損訣去,恨連山錯鑄。縱銀漢、鉛淚橫流,不洗襟抱酸苦。怎堪對、寒蛩哽咽,梧桐葉落潇潇雨。憶春時,紅袖添香,惘然無緒。 數載幽廬,寂寞顧影,但恓惶獨旅。陡驚得、環佩丁東,杜蘭香降天宇。映華燈、桃腮暈泛,櫻唇顫、綿綿馨語。蹙雙蛾,長憎飛光,潑窗天曙。 仙凡道隔,憾海難填,搜尋枉急遽。碎首叩、玉閨蘭扃,貯怨含辛,欲嗔還住。芭蕉未展,丁香猶結,愁痕空惹青衫袖,任相思,豈是名花主。橫生霧瘴,狂風夜折纖枝,阆葩旋付泥土。 危欄倚遍,室迩卿遐,漫肺腸沸煮。怅日暮、桑榆雲碧,塞雁聲沈,倦鳥依林,汜人何許?瑤琴挂壁,梁塵凝夢,酡顔鬟浪曾浸枕,便麟膠、能續同心縷?茫茫千裏煙波,抱柱憨生,羁魂萬古。《莺啼序》,《禅的夢》第137頁,叁秦出版社1992年版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我與禅宗的契機就此植下。于是,當我接觸到禅宗文獻時,立即被她的神奇美麗所陶醉傾倒:
禅語是象征性的詩的語言,精警凝練,清新優美,孕含著電光石火的機鋒、生動活潑的禅趣、幽微深杳的禅意,使人如癡如醉,如醍醐灌頂,如甘露滋心。然而,這些格言似的禅語,卻是從一座山峰到另一座山峰的巨人式的跳越,思維跨度很大,所以對她人們向有難窺其面以一親芳澤的怅憾,縱知無限風光在險峰,卻苦無攀星摘鬥的天梯。閱讀本書,你將輕松愉快地步入禅門,欣賞那真空中萬有的舞韻,疑情困結,冰消霧散,整個的你一片空明澄澈,在身心脫落的顫栗中頓悟人生的真谛……《禅門妙語·著者如是說》,陝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而當我接觸到一則則壁立萬仞的禅門公案,也立即爲它的冷峻孤峭所折服——
據說公案有一千七百則,可謂洋洋大觀。有人認爲,對于參學者來說,只要理解了幾則甚或一則公案,即可大徹大悟。
但說到“理解”,按照通常的看法,就是要經由智性的努力。然而,當你這樣看時,禅師就會給你當頭一棒:
“入此門來,莫存知解!”
正如鈴木博士所說,公案是擋住去路的銅牆鐵壁,是截斷後路的萬仞懸崖,它威脅著要折服我們每一種心智的努力,引發疑情並將之推到最大的極限。只有到了“死巷”或“山窮水盡”的地步,才是學禅的真正起點。這好比爬一根百尺的竹竿,當你達到盡頭,卻還得更進一步——那便是使你身心脫落臻于悟境的致命一躍。這致命一躍,永遠不可能由智力達成,或由事物的邏輯性達成。用智性的方式解決公案並不是禅的方法。
因此,超乎智性層面的公案便顯得撲朔迷離:像雲,捉摸不定;像夢,忽遠忽近;像謎,總是看不清。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爲我們暫時還不懂禅師的苦心。這些看上去莫名其妙的公案,實際上具有豐碩的意義。當我們試圖用智性來理解它的時候,就像蚊子叮鐵牛一樣,哪裏是下嘴處呢?然而,不必灰心,你只管啃、啃、啃下去!投入你的整個人格,至情至性,如渴鼠求水、遊子念母一般,永不間斷地參究,勇猛精進,純一不雜,以致于心識雙亡,能所俱絕。到後來,忽然之間,你與所參究的公案打成一片,這才陡然發現,你就是銅牆鐵壁,就是懸崖,就是鐵牛!于是你身心脫落,心地一片澄明,久久困惑你的疑團頓時打破,悟境也奇迹般地出現,你便徹見了你的本源自性!《禅門公案·前言》,臺灣圓神出版社1993年版
當我體證到禅宗充實而空靈,存在而超越,熱情而恬靜,不忘人性而又超乎人生的底蘊,我處在鳳凰涅槃的巅峰體驗中——
這就是禅,有血有肉的禅。她不是深山古寺裏的斂襟枯坐、閉目冥想,而是大千世界的水流花開、魚躍鸢飛。世界上比海還寬的是天,比天還廣的是禅。禅,是春花,是秋月,是夏雲,是冬雪。是新透綠窗紗的春蟲的顫鳴,是映射碧波了無痕的娟娟新月,是桃花潭水般的萬斛深情,是身心脫落的饑餐困眠。禅,一言以蔽之,就是那個未受汙染時的純真人性。
是的,人類在童年時代與他們所棲居的這個世界渾然一體,揚眉瞬目,一颦一笑,酣飲太和,純乎天籁。隨著自我意識的産生,人們從與世界的本真合一狀態中分離出來,追名逐利,趨樂避苦,刻意鑽營地度過了短暫的一生。于是,在生命的路途上,到處是疲憊倦怠的旅人。我們常常無望地叩問蒼穹:
““我”是誰?是誰?”
對本我的追尋,構成了禅學的終極關懷。重現“本來面目”,回到相對認識産生之前的絕對境界,是禅學的主要目標。《禅的夢·序》
迄今爲止,這一思想仍是我研究、體證禅文化的起點和終點,並成爲貫穿我研究禅宗思想、哲學、詩歌的一根紅線。
自1990年開始接觸禅宗文化以來,我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體證的過程——
1992年,出版《禅的夢——人生的頓悟與回味》、《禅門妙語》、《禅門公案》。
1993年,《禅門公案》由臺灣圓神出版社再版。
1995年,出版《蘇轼黃庭堅詩詞評注》、《浮生六記校注》。
1996年,開始編審《中國百名高僧全集》中的51本。
1997年,出版《圓悟大師傳》。
1998年,出版《臨濟大師傳》。
1999年,出版《佛緣叢書》,叢書由《娑羅館清言譯注》、《幽夢影譯注》、《菜根譚譯注》、《小窗幽紀譯注》、《圍爐夜話譯注》、《小窗自紀譯注》組成。
由此可見,我所從事的禅宗研究,是建立在充分體證的基礎之上。
1998年,犬子大林呱呱墜地。我在《回歸生命的源頭》《佛緣叢書序》 中曾稱爲“燦爛的邂逅”。小家夥爛漫發天真,使我充分觀察、體證到初嬰赤子的純真本心,爲撰寫禅學叁書增添了生機。順便一提的是,荊妻王鴻相夫教子,爲禅學叁書的順利撰寫、如期出版,提供了保障。
爲了使禅學研究進一步深化、系統化,1996年讀文學博士學位時,我將學位論文定爲《禅詩研究》。在各種殊勝因緣的推動下,論文于1999年6月撰成並圓滿通過答辯。論文評審委員會由霍松林、鍾振振、董丁誠、費秉勳、郗政民、馬歌東、楊恩成、李培坤、師長泰、張新科、張學忠等諸位先生組成。雖然論文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改善和提高,諸位評委卻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如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鍾振振教授指出:
吳言生同學的博士論文《禅詩研究》,是迄今爲止第一部全面、系統而深入地研究禅宗詩歌的專著,具有填補學術空白、拓開研究領域的重大意義與重要價值。
作者潛心涵泳佛學經典,悉心體悟禅思,並以慧心參透禅宗公案,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發爲文章,在在見出嚴峻而圓通的理性與聰穎而靈徹的悟性。所論《楞伽經》、《楞嚴經》、《金剛經》、《維摩經》與禅思禅詩之關系,臨濟、沩仰、曹洞、雲門、法眼、楊岐、黃龍等七宗禅詩之特點,皆鞭辟入理。而所發現並闡明之“禅詩的象征體系”,尤多創獲。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厚重笃實與飛揚隽逸相得益彰的高質量的博士論文。充分體現了作者深厚的佛學、哲學理論修養,深邃、缜密的思辯邏輯,堅實的文獻學基礎,文字表述也條達而順暢。論文完全達到了博士論文的高標准。
論文指導教師、陝西師範大學文學所霍松林教授指出:
吳言生同學多年來研究禅宗思想與禅宗文學,基礎紥實,故于攻博期間確定以“禅詩研究”爲題撰寫博士學位論文。論…
《禅宗詩歌境界 後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