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茶道與禅道的文化意蘊(吳言生)

  茶道與禅道的文化意蘊

  吳言生

  茶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茶禅的結合,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觀。“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等等,已經成爲禅茶文化的經典話語。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叁昧、有佛學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與品味。在現代語境中,禅茶真谛正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文化意義。

  一、茶禅的曆史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早在漢代就有了關于茶的文獻記載。漢代大文豪司馬相如與楊雄,都在作品中提到過茶。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以後,由于教義與僧侶活動的需要,茶很快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的緣分。客人來到,見面寒暄之後,先請飲叁杯茶。根據《茶經》的記載,寺院裏的僧人在兩晉的時候,就開始用以敬茶作爲寺院待客的禮儀。如昙濟和尚就經常以茶待客。佛教徒以茶資修行,單道開、懷信、法瑤開茶禅一味之先河。

  佛教的重要活動是坐禅修行。佛教徒“過午不食”,因而,需要有一種既符合佛教規戒,又能消除坐禅帶來的疲勞和補充“過午不食”的營養。茶葉中各種豐富的營養成分,提神生津的藥理功能,使它成了僧侶們最理想的飲料。古人認爲茶有“叁德”:一是驅睡魔,坐禅可通夜不眠;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叁是“不發”,能抑製各種欲望。所以,飲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

  中國佛教禅宗與茶的關系尤爲密切。禅宗在初唐時期開始興盛,隨著禅宗的盛行,佛門推崇飲茶的風氣更加普及。中唐時百丈懷海創立《百丈清規》,此後,寺院茶禮越來越規範。在清寂、古樸的禅堂內,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成爲禅宗僧人日常的功課。對禅宗僧人來說,吃茶俨然是一種嚴格的禅修工夫,這是禅門茶道的特色。

  唐代趙州大師叁稱“吃茶去”,使得“吃茶去”成爲禅林的經典公案。唐代茶聖陸羽著《茶經》,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比較全面的關于茶的著作。與陸羽交好的皎然和尚,在《飲茶歌》裏兩次提到了“茶道”一詞。可以說,《茶經》確立了茶道的表現形式與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皎然則賦予了“茶道”的名稱。

  茶道,是飲茶時所體現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品位,即通過飲茶來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至于飲茶的技巧、規範、品茶方法,是茶技;表現飲茶的技巧、通過文藝演出的形式再現曆史上的飲茶情景,是茶藝。

  二、茶道精神:和敬清寂

  關于茶道的精神,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通過飲茶活動,可以陶冶情操,使自己成爲具有儉樸、高尚道德的人。茶人以流傳千古的“和,敬,清,寂”四字來予以概括。

  1.和

  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和”是儒、佛、道叁教共通的哲學理念。儒家“和爲貴”是中國人基本的人生倫理。《周易》的和則指萬物皆由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才是宇宙大道。陸羽《茶經》指出,用來煮茶的風爐,因爲是用鐵鑄成,所以是“金”;爐子放置在地上,是“土”;爐中燒的是木炭,有“木”;木炭燃燒起來,是“火”;風爐上煮的是茶湯,是“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並達到和諧的過程。

  禅宗明心見性,使內心的對立觀念調和、化解,達到天人合一、圓融無礙的大同。禅宗的“和”有叁個維度:人類自心的和,人與人的和,人與環境的和。有了心靈的和諧,才有社會的和諧;有了心靈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才有自然的和諧。

  僧團被稱爲“和合衆”,自古以來就有“六和敬”的准則。六和敬是: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诤,是言語的不起爭論;叁、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 

  2.敬

  敬是對自己謹慎,對他人尊敬。在茶道中,對一切器皿,如裱挂的字畫、茶的道具,都抱著敬意接觸。將這種心境擴大,就可對一切事物都保持著尊敬的態度。

  在品茶時,爲表示尊敬,一般先要焚上一炷香,洗幹淨手。在敬茶時,用一種尊敬、尊重的態度來進行。在茶道中,重要的是一絲不苟地用恭敬的心情,來做好每一件事。日本茶道的完整程序有上千道步驟,做下來要8小時。簡化的也有3小時。看起來極其複雜、繁瑣,但是在恭恭敬敬的行爲中,體現了茶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萬物的精神。

  在佛教《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不管見什麼人,都要行禮致敬,說到:“我對你們抱有深深的敬意,從來不敢有所輕視。爲什麼呢?不管你們現在的情況怎麼樣,以後都可以成佛的,因此我對你們懷著深深的敬意。”

  對于茶事來說,重要的是心。不管多麼漂亮的點茶、多麼高貴的茶具,沒有誠敬之心,則毫無意義。茶道忌諱哪怕是一絲一毫的高傲自大,謙虛是茶道的根本要素之一。

  3.清

  清是清潔、清廉,在茶道中指外物和內心的清淨狀態。在茶道中,保持環境的清淨是必要的。茶道中的“外露地”,是“野庭落葉鮮”式的清美如畫的外部環境。茶道中的“內露地”,是指茶室內部環境。字畫,插花,茶具的清潔。聽著茶具在沸水中翻滾,如同置身于萬壑松濤,也好似聆聽懸泉飛瀑。

  在茶道中,從庭園的清掃,到茶室的掃除及布置都要清淨。插花時使用的是新花,擦拭茶杯時使用的是新茶巾。不但對外物要求清淨,心靈也應該淨化,不能起雜念,毫無拘束地以清淨的心情來做茶事。眼睛觀看到的是清淨的環境,耳朵聽到的釜中茶湯如松風拂過,鼻子聞著茶香,舌頭品嘗著茶的妙味,身體接觸到的是清幽潔雅的器具,這樣就能得到幽的感覺。這就是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就是禅道,也是茶道。在茶道中,社會上有關俗事的話題,皆屬大忌。參加茶會的人要放下俗塵觀念,才可進入清淨的茶禅世界。坐在僅有幾平方公尺的茶室中,卻有居住在深山幽谷裏的感覺。不斷響起的壺中滾水聲,宛如松風吹動的大自然的天籁,心與大自然融而爲一,這就是茶的叁昧境,也是禅的叁昧境。

  4.寂

  寂是涅槃寂靜。是熄滅了心中諸般欲火之後甯靜安祥的狀態。參禅首先要去除人生的欲望。人人皆具有本來清淨覺悟之心。由于有了分別計較,産生了執著,迷失了本心。參禅悟道,就是要參破分別計較的虛幻,去除欲望,放下執著。除去欲望,放下執著後,就回到了本來清淨無染的心的原點,見到了本來面目。

  要想擺脫人生的痛苦,達到解脫的彼岸,必須熄滅欲望之火。熄滅諸般情欲的心,就是“寂”的禅心,就是涅槃。但寂的禅心又並非一潭死水。否則就成了枯木禅。菩薩爲了衆生而不進入最後的涅,“娑婆往來八千度”,充滿愛心、不辭辛苦地往返這個紅塵喧囂的世界,爲普度衆生而辛勤地工作著。這便是茶道的“多情乃佛心”的心境。

  叁、茶道與禅道的文化意蘊

  1.古代《茶詩》雲:“雖是草木中人,樂爲大衆獻身。不惜赴湯蹈火,欲振萬民精神。”茶禅之道的精神,體現了大乘佛教悲智雙運、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真谛。每一個人,都是一片茶葉。只有投入沸水,將小我提升爲大我,將大我轉化爲無我,才能留下一份經久彌醇的余香。

  2.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以出世的品格標舉著普世的道德:爲人平和、處世恭敬、品質清潔、身心靜寂,這是傳統的儒、道、釋最高的修身養性的境界,通過茶道禅道,在現代生活中的典型運用,是現代人精神生活的一個範本。

  3.“茶”字的字型是“草木之中有一人”,即人在自然之中。“人非有品不能閑”。只有有品之人,才能放下身心,融入自然。“一杯爲品,二杯爲解渴。” (《紅縷夢》中妙玉論飲茶)品茗,其妙處正在于“品”。飲酒爲“醉鄉”,品茶爲“醒鄉”。從“醉鄉”中覺醒過來,進入清純的“醒鄉”,才能體驗人生,品味人生。

  4.“佛法存于茶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到禅意,吃茶時吃茶,將我們的身心安住于當下,同時終日吃茶不沾一滴水,灑脫無執,即可將生命的每一個瞬間化爲永恒,“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就是“茶禅一味”的叁昧。

  茶,清淨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淨茶,以清淨茶養平常心。佛法、禅機,人生的妙谛,盡在區區的杯茶之中了。

  (作者爲陝西師範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田悅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