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與禅宗
丁以壽
[南昌]農業考古,1995年第4期
40-41頁
禅宗托始于達摩,奠其基者爲弘忍。弘忍死後,其弟子神秀在荊州玉泉山向外傳法,影響很大;另一弟子慧能在韶州曹溪寶林寺傳授禅法。禅宗由此分裂爲南、北二宗,史稱“南能北秀。”
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禅教。學禅,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按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降摩師即降摩藏禅師,爲神秀弟子。降魔藏在北方大興禅教,弘傳神秀北宗禅法,使飲茶風俗傳播到北方廣大地區,促成了北人飲茶風俗的形成。禅佛徒與茶有不解之緣。
禅是梵文Dhyana的音譯,本作“禅那”,簡稱“禅”,意爲靜慮、瞑想、思維修,是一種特殊的“定”。定是梵文Samndhi的意譯,指使心專注于一境而不散亂的調練心意的功夫。
禅佛徒喜飲茶,其原因蓋有五:(一)禅佛徒習禅定,“務于不寐”,通常不眠或少眠,容易困乏、疲倦,飲茶能興奮大腦,令人少睡。消除疲勞:(二)禅佛徒平日蔬食簡單,營養不足,“又不夕食”。茶中富含多種營養成份,飲茶可以充饑和補充養份;(叁)茶爲“萬病之藥”,飲茶能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四)佛家戒酒,禅林寺院以茶代酒,舉行茶會、茶宴;(五)茶禅一味。
百丈懷海禅師開悟禅人只有叁訣:吃茶,珍重,歇其再傳弟子仰山慧寂禅師也有一偈:滔滔不持戎,兀兀不坐禅,酽茶叁兩碗,意在镢頭邊。不須持戒,不待坐禅,“平常心是道”,禅道就是渴來吃茶的日常生活。
趙州從谂禅師一日上堂,問一僧:曾到此間麼?僧答:曾到。從谂道:吃茶去。又問一僧:曾到此間麼?僧答:不曾到。從谂道:吃茶去。院主不解,因問從谂。從谂呼院主名,院主應答從谂道:吃茶去。從谂禅師是借“吃茶去”破除人對知性的執著,消除人的虛妄分別,以達到當下的體悟。
茶味禅味,皆源于人的內心體驗,只可意會:茶味禅味,味味一味,不可作虛妄分別,茶性清和沖淡,韻高致靜飲者清淡、靜雅,禅者息、心絕慮。茶心、人心、道心,在其究極上歸于一致。
禅宗始興,稍稍有茶
唐人楊華《膳夫經手錄》記:“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爲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曆遂多,建中以後盛矣”。
開元年間,神秀的弟子義福、普寂、敬賢、惠福、降摩藏在河南、陝西、山東等地宣傳北宗禅法,勢力極強。
天寶四年,慧能的弟子神會來到洛陽菏澤寺,大力弘揚慧能的學說,使南宗禅法流行于京洛,而神會一系也自成爲菏澤宗。
開元、天寶之間(公元713一755年),義福、普寂、降魔藏等在北方“大興禅教”。神會的菏澤禅也流行于京洛。隨著禅宗的流行,禅門尚茶的風俗流傳到社會上。禅宗始興,飲茶還不普遍,只是“稍稍有茶。”
禅宗大興,飲茶遂多
慧能的弟子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得著馬祖、希遷的闡揚,逐漸擴大學說的影響到江西、湖南一帶,與在北方占有勢力的神秀一系形成對峙。
馬祖隨懷讓學禅十年,輾轉在洪州(今南昌)一帶宣傳禅法,從而創立洪州宗。其弟子懷海爲禅門製訂了《百丈清規》,大大加強了洪州宗的勢力。
至德、大曆年間(公元756-- 779年),是神秀系的北宗和慧能系的菏澤宗,洪州宗並盛時期,南北禅宗大興,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傳播,各地飲茶“遂多”。
禅宗廣傳,飲茶盛矣
南嶽一系,在百丈懷海門下有沩山靈佑,再傳仰山慧寂,成沩仰宗,懷海另一門人黃檗希運,再傳臨濟義玄,成臨濟宗
青原一系自希遷始,他門下有天皇道悟,再傳德山寶鑒,雪峰義存。義存徒衆遍天下,其中有雲門文偃,由此傳承構成雲門宗;希遷的另一支藥山惟俨,傳雲岩昙晟,再傳洞山良價,曹山本寂,成曹洞宗:義存另一門人玄沙師備傳地藏桂深,再傳清涼文益(谥號“法眼”),成法眼宗。
建中(公元780年)以後,南宗在南嶽、青原兩大系下出現五個支派。五家禅中,除臨濟宗流行于北方外,其余四家均流行于南方。禅林寺院遍布大江南北,禅徒滿天下。士農工商劉禅徒飲茶“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飲茶“盛矣”。
結語
禅宗是中國佛教的重要派別,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唐代開元以後,禅宗大興。先是神秀一系的北宗勃興,繼之是慧能一系的南宗崛起,並取代了北宗,呈“一花五葉”的極盛局面。茶禅一味,禅徒與茶有不解之緣飲茶與禅宗是平行發展的,禅宗興而飲茶興。禅宗盛而飲茶盛。禅宗促進了中國人飲茶風俗的形成和廣泛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