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學佛就要有創造性
有人以爲,宗教都是死板、僵化、教條的,其實,並不這樣,佛教講因緣、無常、變化,這就是前進的觀點,這也是爲什麼佛教一直強調要隨機逗教, 要本著不變隨緣的原則,應機而變,亦即今天所言的:與時俱進,保持創造性。
有家公司,要招聘員工,來了叁位競爭者,爲了擇優入取,主管拿來了300把梳子,各交給每人100把,說:誰在一天內能把這100把梳子賣給佛教的出家師傅,就聘誰。
一天過去了,主管叫來叁人。
第一個人,賣出了一把。一個小師傅一邊曬太陽,一邊用手指抓著又髒又厚的頭皮,他一見,趕忙遞上木梳,小師傅買了,向其他師傅推銷,都被罵。
第二人,賣出了10把。他對一山寺住持說:你寺山高風大,進香者頭發被風吹亂,拜佛不恭,應在香案上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發。于是,寺院買了十把。
第叁人,賣出了100把。他到一香火鼎盛的寺院,對住持說:凡來進香者,都很虔誠,寶刹應有所回贈,我建議你買批木梳,刻上“積善梳”叁字予香客做紀念,還可保其平安、鼓勵他們多做善事,她們每天早晚用此梳梳頭,必能常記住貴寺院。住持聽了,以爲很有道理,一下子就買了100把,並答應他贈完這批還要下批。
公司主管當場就招聘了第叁個人。
可見,同樣一件事,有無創造性,結果大不一樣。
據說,毛姆成名之前,小說也是無人問津。一次,他想了個辦法,在一家發行量頗大的報紙上刊登了一份征婚廣告。廣告說:本人是個年輕有教養的百萬富翁,希望能找到一位與毛姆小說中女主人公一樣的女性爲妻。幾天之後,毛姆的小說就被人搶購一空。不管毛姆這麼做是不是合乎道德,但有一點,確有創造性思維。
老師出了個題目,考商學院學生:
老師:某地一金礦,人們一窩蜂地想擁去開采,但一條大河擋住了必經之路,怎樣才能據此發家致富?
對此,許多學生,都考慮如何開礦問題,而其中有個學生卻回答說:買條船,開展營運。他說:宰得乘客只剩短褲,他也會乘船。
這學生,長大後,成了一名大企業家,他的思維與人不同,沒有盯在金礦的開采本身上,而從過河的方面考慮了。
佛陀是最有創造性的宗教家,我們也不能死板、僵化、教條地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