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不能忽視僧伽的律儀教育

  佛教不能忽視僧伽的律儀教育

  覺真法師

  對今天的僧衆來說,從叁千威儀八萬四千細行去要求,可能不實際。但起碼要保持僧律僧儀的基本特色。沒有這個“特色”,失去了這個“特色”,“言爲人師 行爲世範”的莊嚴僧相恐怕也就無從談起了。初機學佛者,到寺院中來,尋訪真理,意求解脫困惑,希望得到師父開示,即使不能有滿意的答複,但能在接待上,如法如儀,讓其心生恭敬,心生歡喜,不是失望而去,我想也是應該能夠做到的。正因爲律儀不彰,禮不周到,話不投機,不免失望而去。蓋了一座新廟,招來了當家師父,或者有僧住持,但總要如律如儀管理叢林,守護業林,接待十方。身穿中褂褲,殿前舍後,跑來跑去,如此接待各方人士,又是拍照,又是應答,僧儀何在?僧人講戒,戒品何在?

  天臺宗耆宿谛閑大師在給其法孫寶靜法師的一封信中說:“聾子不怕雷……自身未知,自身先犯《梵網經》第十八條之無解作師戒之罪,若犯第四十一條爲利作師戒,其罪更重。。。。。。誠可謂以盲引衆盲,相牽落火坑。全是虛費,罪有攸歸。。。。。。我謂其聾子不怕雷,即此意也。”讀谛公老法師這席話,真讓我汗顔不已。自身未知,自身不知,人家又稱呼“師父”,以師相敬,一個“無解作師”,一個“爲利作師”,都是犯戒,都是罪重,能不驚心膽惕!好一個“以盲引衆盲”,外行領導外行,可怕不可怕?難怪谛公老法師在後面要慨歎“宗風掃地,獅蟲食獅肉矣。思之,不禁淚。。。。。。”

  我們出家人,只要是比丘(比丘尼)受過具足戒,大概都知道僧伽梨(Sanghati)郁多羅(Vttarasanga)安陀會(Antavavasaha),但你問他日常所穿便服(俗稱唐裝,嚴格點說,應稱明裝)這個服裝禮儀,他就不甚了了啰。中褂褲是內衣,穿著內衣跑到寮房以外去,還公然接待來訪者,合照,留影,這不正是〝聾子不怕雷〞麼?請原諒我,我還是不能不引一些現實中的數據:

  一家省級佛教刊物,赫然登載了《增廣賢文》(叁)中的以下一段文字: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無錢休入衆,遭難莫尋親。

  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

  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

  白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爲收書。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在家由父,出嫁從夫。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

  這些文字是什麼含意?它告訴我們的究竟是什麼?是佛法?是與佛教有什麼必然關系?佛教刊物登載這些是爲的什麼?這是不是“聾子不怕雷”!

  “法門八萬,持律居先,戒行叁千,威儀最上”。這是祖師的教導。在香港創辦“佛教律儀淨苑”的衍慈法師,出版《佛教儀規入門》等專著,請我作序,我在序中寫了這樣一段文字:

  佛說法四十九年,後結集爲叁藏,一名修多羅(經、契經);二名毗奈耶(亦譯毗尼,即戒律);叁名阿毘昙(即阿毘達摩,一切論部總稱)。學佛不離修,修稱叁學,一名戒學;二名定學;叁名慧學。讀經明道,體悟真诠,戒爲根本。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成法身,定成解脫,慧成般若,故修叁學而終成叁德。上成佛道,下化衆生,續佛慧命,叁寶住世,必自戒始。戒有多品,律儀即爲基礎,律儀即爲起點。無論出家在家,既爲佛子,不可不學佛門律儀,不可不知佛門律儀,不可不持佛門律儀,不可不現佛門律儀。律儀表法。律儀所在,法身所在。律儀莊嚴,佛法莊嚴。依正不二,律儀是昭。

  希望在我們的僧伽教育這一大事因緣中,請不要忽視了僧伽的律儀教育。同樣這是中國佛教未來發展的基石之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