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開示——龍泉寺2009春節“國泰民安•華嚴祈福”法會報道

  師父皈依開示

  ——龍泉寺2009春節“國泰民安•華嚴祈福”法會報道(四)

   2009年1月28日(年初叁),龍泉寺舉行了09年第一場的皈依儀式,師父作了開示:

  各位同修:

   在09年剛過3天,就來參加皈依法會,很隨喜大家,這也是龍泉寺09年第一場皈依法會。皈依非常重要,每次對于新皈依的在家同修們,都要認真思考皈依的意義、皈依的目的。因爲長期以來,很多人到廟裏皈依,僅僅是拿一個皈依證,這樣一個簡單目的而已,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沒有皈依證,那時候連紙張都沒有,也沒有什麼證件。

   有些人覺得寺廟裏面要發展,需要吸引很多人來,總的來講,這些都存在著種種不很正確的想法。實際上,是我們自己需要佛法、需要叁寶,我們自己需要皈依,才會來皈依的,而不是說別人要求我們來皈依。比如說,出家的法師要求我們來皈依,和我們自己發心來皈依,這是不同的。如果別人要求我們皈依,我們自己不想皈依,那也得不到什麼皈依,也不算真正的皈依。

   有些人認爲皈依就是把儀軌念幾遍,半小時就結束了,這就算皈依了。其實這只是一個儀式,這個儀式是有其內涵和意義的,儀式做完了就表示說我們學佛的開始,表示我們修行的開始,是我們究竟成佛的基礎。所以皈依是信佛、學佛、成佛的開始,這是第一步。並不是說,參加了皈依的儀式,那我們就變成佛教徒了,這個觀念是有很大的問題,是不符合佛教皈依的意義的。

   皈依是我們整個生命要尋求皈投、依靠的。法,是釋迦牟尼佛宣說的;僧,是僧團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法來實踐的。那這些人住在一起,就成了廟、一個道場、一個團體。這個團體是根據佛法來做事、根據佛法來生活,來實踐的。那我們皈依之後,就意味著我們自己的思想、語言、我們的行動要同這個團體的所做所爲符合、相應。那這才是學對了。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那我們到廟裏來皈依,也只是得了一個名義而已,美其名而已,實際上沒有實際的內涵和意義。

   有人皈依好幾次了,這個廟也皈依,那個廟也皈依,這位法師也皈依,那位上師也皈依,那這僅僅是湊熱鬧而已。而實際上,內心沒有選擇真正的皈依處,沒有皈依的對象,沒有皈依的僧團。就如我們在社會上面要辦一個活動一樣,需要有一個團體舉辦,要有一個組織來策劃、來執行,如果我們的行爲跟這個團體的行爲不符合,這個事情就做不好。我們出去旅遊的時候,掉隊了就會很害怕。一個家庭裏的人,其他人找不到也會很擔心;我們在學校裏上學,如果學籍被開除掉,我們也是會非常的難過。那我們皈依也是一樣的,皈依就是意味著我們自己整個生命的選擇,是需要佛法的精神食糧,需要佛法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所以,這不僅僅是儀式,儀式很容易做,半個小時就做完了,但是我們要學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就不是1天、2天,1年、2年就能夠學得好。1年、10年、20年、一輩子也很難講說會學得怎麼樣。好多居士學一學,就不知道怎麼往下學了,學不下去了。學一學就會越來越迷茫,越來越缺乏方向,是因爲內心對佛法、對叁寶沒有産生真正的皈依。皈依不僅僅是皈依某一個人,皈依團體,皈依僧團,皈依這個團體的出家的法師,皈依依法實踐的這些人和這些人的思想。我們自己願不願意照著這個做法去做,照著這個思想去落實,我們才會來皈依。

  

  虔誠的信衆

   大家找到龍泉寺來,就意味著同龍泉寺有緣,有緣來皈依後就要認真學。我們一年到頭都會有一些課程,周末也好、逢年過節也好,以及我們山上的義工都有一些課程可以學習。我們會有引導大家學佛的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往哪裏走,怎樣往下學,我們要去了解、要去學習、要去掌握,這個才是真正的學佛法。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那僅僅到佛門裏面來結緣罷了。到廟裏能找到很多熟悉的人,很多善良的人,大家來湊熱鬧,這不是在學佛法,是在湊熱鬧,熱鬧一過、不熱鬧了,就不學了,這是肯定的事情。

   所以我們對于皈依的目的,以及自己發心皈依、皈依對象的選擇是非常的重要。一旦我們自己認准佛法對自己生命的意義就不能動搖、不能改變、不能懷疑、不能懈怠。懈怠和懶惰,沒有對佛法的希求心,慢慢就沒有什麼皈依可言,內心就沒有真正的依靠,內心就沒有力量。

   按社會的話說:在家靠父母,學校靠老師,出外靠朋友。學佛法要靠善知識、要靠僧團。我們學佛法,常常講是跟法師學、跟過來的人學、跟善知識學。學佛法不是跟書本學,書本只是做參考。書本裏說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到現在都是講這些道理。過去爲什麼那麼多人有成就,現在我們爲什麼學的不會有成就,就說明跟人有關系。

   那麼不一定說我們道理認識到了,我們就能做得到。道理認識到跟做得到這裏邊有很大的差距,就是理論怎樣變成實踐。自己內心對佛法的想法,怎樣通過我們語言的說法和自己行爲的做法相應。想法、說法、做法相應,這是不容易的事情。長期以來我們內心對人的一種拒絕、排斥、懷疑、我慢,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很差,障礙都是很大,問題都很大,更何況去學佛法。在家的時候,我們人緣都不好,人的關系都很難處理好,那怎麼來學佛法?佛法包括十法界,人界也是法界之一。那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看得到、摸得著,會有喜怒哀樂,這個都很難處理好,更何況這個內心的世界,更何況我們要跟佛相應?佛要度衆生,功德圓滿,菩薩也有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自利利他。所以我們皈依之後,就是要真正去學習,這樣的話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佛法的這種利益才能夠真正得到。

  

  平安面平安

   如果我們學佛法的動機有問題,目的有問題,方法有問題,步驟有問題,最後都會有問題。不是說我們動機沒有問題,最後就不會有問題。動機沒問題,發心學佛,目的沒問題,我們要成佛。但是怎麼成呢?怎麼學呢?整個過程需要方法,需要善巧方便,若沒有方法、沒有步驟、沒有次第,那我們人很快就老了,很快這個心就發不起來了,這些對我們來講都是很大的考驗。

   大家09年第一次來皈依,希望我們100個人,200個人,最後有那麼10個8個,3個5個就很不錯了。你過10年、20年,過50年之後再看,我們還有沒有這種信心,有沒有這種動力都很難講。可能我們到廟裏皈依一次,拿了皈依證,1年、2年、3年,我們慢慢就忘掉了,忘記掉了自己是佛教徒,忘記掉了我們皈依到底要做什麼。我們非常容易用佛法來點綴自己的生活,廟裏什麼活動呀,佛教道理也懂一點,就是用佛法來裝門面,點綴自己的生活,或者大家談論的一個話頭而已,3個5個大家交流,大家有個話題可以說。

   佛法學對路的,肯定要心跟法相應,心跟人相應,法跟法相應,人跟人相應,如果這個不相應,就沒辦法學。所以歸根究底,我們內心要跟叁寶相應,要跟佛法相應。而不是說佛法跟我們的心相應,不是說叁寶跟我們的心相應,這個是錯誤的。因爲我們的內心都是煩惱,都是無明。只有我們內心跟佛法相應,對叁寶有廣大的希求心、虔誠心、不變的信心,我們的煩惱才有辦法得到調服、得到化解。

  

  殷重地發願,新的一年,心的期許

   信心一起來,自然而然煩惱就起不來,信心的特質就是能讓我們內心清淨。如果我們內心對叁寶有懷疑,那就是在起煩惱,這樣,聽經、聽開示、拜佛都在起煩惱,那行爲的意義就不大。所以爲什麼我們很強調信心——對叁寶的信心、對出家法師的信心的緣由就在這裏,而不是我們出家法師需要大家恭敬。

   這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人來培養信心。那如果說內心對泥菩薩是否恭敬,別人怎麼知道?我們可能有人的時候,或者說我們覺得要去關心的時候,才會去關心。實際上我們在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裏,佛菩薩在我們內心的分量是很輕、甚至是沒有的。只有看到佛菩薩的時候,心裏才會有一點信心和恭敬心,實際上大部分的人都沒有。

   那麼我們看到佛像,看到佛經,這個還是靠我們自己的理解。我們自己理解說,看到佛像我們要恭敬,看到佛經要根據裏面的意思來行持、來修行。那我們看到出家的法師就不一樣,出家法師是人,是佛法的體現。他告訴你的方法可能跟你自己理解的方法不一樣。那你自己可能翻的哪一本經,翻的哪一頁,自己理解的哪一句,也是根據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因緣,也就是靠自己的力量理解的佛法。那法師告訴我們的方法,是這位法師多少年修行過來的經驗,是他經驗的傳承。經驗的傳遞與自己看經本所獲得的,這兩種力量是不同的。這時要看我們自己怎樣去選擇。那因爲我們凡夫衆生,我執、法執很重,每個人習慣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每個人相信自己所理解的佛法,不相信別人對我們佛法的講說,所以是很大的一個障道因緣。

   佛門裏面強調,親近善知識才能聽聞正法,才能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爲什麼把親近善知識排在聽聞正法的前面呢,道理也就在這裏。我說的意思並不是否定大家主觀的覺悟、主觀的受用,而是說佛法跟世間法,本質上面不同。

   所以我們今年皈依之後,隨著我們常住硬體建設各方面的改善,慢慢我們會有一些相應的課程作安排。也希望大家今後常常來聽課、共修,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而不是大家來湊熱鬧。以此祝願大家。阿彌陀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