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的叁要叁不要

  人生的叁要叁不要

  ——師父在第五屆法門之光福慧營的皈依開示

  本屆“法門之光”福慧營于22日下午閉幕。上午6:00,師父爲參與活動的營員們傳授叁皈依,並做了一場如何規劃人生、建設人生的開示。對待他人,不要拒絕溝通、不要排斥別人、不要自以爲是;對待自己時,則要學會“自尊”、“包容”與“思考”。

  師父開示全文如下: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

  非常歡迎大家來參加法門寺第五屆“法門之光”活動。大家在社會上讀過很多書,也參加過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到寺廟裏參加活動,對不少的同學來講可能還是第一次。幾天來,大家一定會有很多感受,這種親身經曆的感受跟過去看電影、電視、小說的感受是不同的。

  這屆法門之光主題“規劃人生,建設人生”,自己的人生規劃好,才能夠建設好。像一座城市先要進行城市規劃,才能去建設。我們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先要做好規劃,然後一步一步去做。規劃與建設的前提是要認識人生,對自己的生命有所認識。這幾天,大家必定會得到很多的喜悅快樂,這種喜悅快樂跟在社會上面,跟在家裏是不一樣的。可能也會有很多出家法師告訴你們說,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爲了要追求快樂,這種快樂是永恒的,是不變的,是不需要附加條件的,是從內心得到。人間的痛苦就在于我們追求的東西是錯誤的,得到的東西也是錯誤的,這就是人的痛苦。如果我們追求的東西是正確的,得到的東西也是正確的,就不會痛苦,所以,我們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別人給予的。嬰兒一出世就哭,爲什麼哭呢?那是疼苦。人死了以後也要哭,人死了以後不是自己哭自己,是別人哭自己。都是痛苦的。

  請師

  我們在廟裏聽到一些佛法。佛法不是迷信,佛法也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境界,佛法告訴我們怎麼樣從人的角度,從人的基礎上,一步一步向佛的境界走去。佛是大徹大悟的,我們一步一步朝這方面去努力,把自己的生命的品質越來越提升,越來越認識到自己到底是什麼?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命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我們要怎麼樣過好這一生?怎麼樣給這一生做很好的規劃?

  自己的一生規劃好,要注意幾個問題:自己對自己的關系,人對別人的關系,人對師長的關系。自己對自己的關系就是自己追求的東西要正確,要能夠學會調服自己的煩惱,克製自己的情緒。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主要的主要有叁條,與自己的關系最主要的也有叁條。自己和自己處理好了,自己和別人處理好了,自己跟環境處理就比較容易。

  皈依現場

  對待他人:第一,不要拒絕“溝通”。溝通不是把你的觀點強加給別人,要取代別人的看法;溝通是爲了縮短彼此之間的差距。對一件事情,你有你的看法,他有他的看法,第叁個人也有他的看法,第四個人,五個人,六個人,十個人,一百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通過溝通,才會知道別人爲什麼會那麼想;反過來說,別人才能夠理解你爲什麼這麼想。所以溝通是沒有前提的,溝通是沒有條件的,溝通是平等的,溝通是需要的,溝通是必要的。我們不會溝通,在與人的互動過程中,我們的意思不容易被別人領會,我們也很難准確去理解別人的意思,這就造成誤會。很多的很好的想法別人不能理解,你也很難理解別人很好的想法,內心當中就會造成障礙,就造成問題。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帶來許許多多的難處,就是因爲缺乏溝通,溝通不善巧,溝通不好造成的。

  第二點,不要排斥別人。排斥是說內心當中不能排斥別人(他人,衆生),他們跟自己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排斥別人就是排斥自己,排斥別人,自己就沒有生活的空間。在社會上面,與別人接觸時間久了,就會有矛盾,會有隔閡,會有問題,會有障礙等等。大家就互相排斥,互相排斥再往下就是鬥爭,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都是人心裏互相排斥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我們沒有這個作意,問題也就比較小,這些問題也就沒有了。

  第叁,不要“自以爲是”。我們常常自以爲是,覺得我們的想法是對的,別人的想法不如我們。過了一個小時以後,覺得我們的想法是有問題的;過了一年、兩年、叁年以後,覺得我們的想法很幼稚;過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後,可能就更是如此了。我們長期以來,就是活在事物的意識狀態當中,需要具有人生豐富經驗的人爲我們指導,幫助我們,我們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走路也好,開車也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經驗指導。我們整個人生的道路,我們的修行,我們生命的提升同樣如此,需要經驗的指導。如果我們老是自以爲是,就不容易虛心地去接受別人的經驗,就不容易虛心地的去接受別人對我們的幫助。我們很容易覺得需要聽的話,喜歡聽的話,我們才聽;不喜歡聽的,不願意聽的,可能就會不聽。但是有時候恰恰是相反的,什麼意思呢?可能有些話,我們不喜歡聽的,我們不願意聽的,實際上對我們人的一生,對我們人是有真正的幫助,恰恰是我們需要的,對我們自己也是最需要。好比病人吃藥一樣,醫生給我們開的處方,不喜歡還是要吃,不吃就有問題;自己開的藥,如果不適合,吃下去還有反作用。所以在溝通中不要排斥他人,不要自以爲是。

  對待自己,也有叁條:要學會“自尊”。現在的人缺乏信任,缺乏信任的前提是缺乏信仰,缺乏信仰的前提是缺乏自尊心。自尊心就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怎麼樣來尊重自己?作爲一個人,一個學生、一個員工,內心中時刻有一個標准,照著標准去做,就容易培養出自尊心。比如說一個國民出國,別人說中國不好,就會有自尊心,他就會有國家的尊嚴。大到國家,小到在單位學校,人家說你這個學校的學生不好,我們有這個自尊心,說這個單位某某人不好,我們也有這個自尊心。有這個自尊心,它才有辦法區別善惡是非,正確與錯誤,如果人沒有自尊心,就沒有善惡標准,沒有標准,黑白不分,是非不分,沒有能力來分辨。所以對自己要有自尊心,要學會自尊。

  第二要學會“包容”。佛教講慈悲,傳統文化叫包容。爲什麼大地能承載一切?它有這個能力來容納一切好的,不好的。我們的心也要有廣大的包容心,無論別人怎麼對待自己,我們都可以包容,人生不是一帆風順或者一直都是平路,一直都是上坡路,一直都是下坡路。人生的道路有上下坡、有平路、有拐彎,有高速路、有鐵路、還有航道。每個人都是走一條路,每個人的程度、愛好、追求都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們的心要包容別人,別人這麼想有他的道理,別人這麼做有他的道理,別人這麼對待我,也有他的道理等等,我們就不會那麼痛苦,我們的境界就能提升。

  第叁條要學會“思考”。思考很重要,沒有經過思考的答案,它是錯誤的答案,如果不會思考,結果就會偏離出發點,思考得出的結論也許是錯誤的。用佛教的話來講,“正思維”,正確的思維模式。一個模式有問題了,整個思維就有問題。佛教講聞思修,聽到佛法後就要思考,思考思維後得到的結論才去行,如果沒有通過思考思維得出的結論,是沒有力量的。通過正確的思維後做事情,我們的內心就清清楚楚,內心非常的光明。我們早上起來,幾點念經,幾點出坡,幾點上課,非常的清楚,我們待人接物,與人接觸,所作所爲非常的清楚。這是通過正確思考後的行爲。如果沒有通過很好的思維,每天無所事事,人家做什麼你跟著做什麼,人家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一天當中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所以一個人在一天當中有成就,是有明確的目標的。如果有個固定的目標,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是非常有力量的。要想讓目標清晰,我們就要思考清楚目標是什麼﹖人生的目標是什麼﹖這些都需要去學習、去培養的,這些狀態使我們心裏等流持續不變,學會思考。

  常常聽到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天就有地,有善就有惡,有樂就有苦,佛教講有求皆苦,有一個好的事物必定會有個壞的事物與它相對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就會覺得好像有個什麼東西來障礙自己一樣,這個障礙是你在學習工作經驗過程當中遇到的障礙,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障礙。任何一個人,當你有成就時,就會有障礙來障礙你,這是所有人要去面對解決的,你面對了,認識清楚了,能夠超越自己的人生,生命當中的力量就越強,障礙就不成爲問題了。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順境就有逆境,它是交替與並行存在的。順境中處理不好就會變成逆境,逆境中處理好就會成爲事業中的增上緣。好像一個人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四平八穩的,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發生車禍;在一個路況不是很好走的地方開車,他可能很注意,就不容易發生車禍,所以不能說路好壞,而是在你的心態問題。如果你很注意,有好的技術,就不容易發生車禍;如果你不注意,就算是技術好、車好、路好,也一樣容易會發生車禍。人生也是如此,時時刻刻保持面對境界的心,保持面對困難的心,當問題來時就不成爲問題了。有的人遇到困難時就過不去了,就在這個問題上、障礙上過不去,就抱怨,引發了許許多多不必要的麻煩痛苦。這實際上是我們不能正思維,不能包容,人內心沒有力量去超越的表現。

  學佛法,爲了得到覺悟,覺悟人間的一切,覺悟之後自然就能超越這些,覺悟之後就能解決內在煩惱,解脫外在種種對我們的障礙。所以佛法就像雨露,就像陽光,就像空氣,我們一刻也不能分離,以此祝福大家。(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