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入大乘門的唯一標志

  發菩提心——入大乘門的唯一標志(上篇)

  (8月13日)

  【法師開示】

  止觀雙運與大衆和合很重要。

   爲什麼有的同學在緣念時不知道念了幾遍?兩種情況:第一是散亂,第二是什麼?是太專注。但是一般人達不到這種專注的境界,散亂的較多。當突破散亂的時候,我們才會專注。比如我們早課念完《心經》之後。那邊“咣”大磬一敲,應該是要放掌了,但有的同學還照合掌不誤,這可能是專注。這樣在止觀裏面屬于什麼過失(同學回答:“昏沈”)?

   沈不能說不對,但是這個不是正答。應該說是觀照力不夠。只有止沒有觀也是不行的,心都定在那兒了。我們不但要專注,並且還要對善的所緣境起觀照,不光止還要觀。否則單單修止的話,外道諸天都有,可以修到四禅八定,可以神通變化,但那不是純佛教的,是共外道的。

   佛教要修的是止觀雙運的叁摩地,就是在止的情況下來修觀,才是佛教應該做的,只修止不修觀不是佛教要的。爲什麼呢?不能斷掉煩惱種子,只有在止的情況下修空觀才能斷煩惱種子。雖然很專注,但是要起觀照,該幹啥時要幹啥。不是一止就楞在那兒,不動了。沒有起觀照的話,你不知道周圍發生什麼事了,不知道應該放掌的時候要放掌,該合掌的時候要合掌,不清楚,糊裏糊塗的,只知道很專注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反過來說,與大衆和合是很重要的。你在這個場合你得要按照這個場合的規矩辦事。如果離開這個場合,你一個人哪怕一條腿站著念一天的“阿彌陀佛”也是對的。相沒有一定的標准,就是說我們在哪個場合,要跟那個場合和諧才是最圓滿的。當然,如果是祖師再來的,就很難講。祖師再來的,他有時候會示現一些逆行,你念我就不念,你合掌我就放掌,你放掌我就合掌等。

  

  【法師引導】

   法師:接下來我們往下學《出家與受戒》。我們在還沒剃度、受戒之前種個善根種子,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上一節課談到發心是非常重要的,還談到我們爲什麼要出家和建立宗旨。接下來會談到菩提心。

  

  【學習師父開示錄音】

   那麼菩提心,又如何來體現呢?

   我們受戒的時候,律師就會告訴我們,我們要發願: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佛果是圓滿的,所謂圓滿,是對所有的衆生來說的。我們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我們要度;看不到的,我們也要有這種心。

   那你說我們這個世間上這麼多的人,六道衆生這麼多,我們怎麼能夠度得完?度得完度不完,度一個度兩個,那是我們的行爲,是我們的能力。……首先我們要有這樣子的發心,如果我們在發心方面,就有問題,就有疑惑,就沒有這樣子的一種正確的心態。那就不是菩提心,就不是成佛的正因。

   菩提心就是我們剛才談到的,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這是我們的願心,這個菩提的體現就是我們的願心。那這個願心有什麼作用呢?它的作用很大。我們托生成人,一天到頭來,不知道做事情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生命沒有方向,生活也沒有熱情,也沒有動力。造業呢,也沒有一個目標,都是一個非常散亂的狀態。如果我們發了菩提心,發了大願,這樣的話,我們自己所作所爲就會朝這個目標去努力了,自己的內心就會非常的充實,因爲有願在就會有我們生命的航標,這樣的話我們在大海當中,就不會迷茫,在苦海當中就能夠找到自己生命的燈塔。

   如果我們沒有這個願心,那你說我自己隨份隨力做一些好事就可以了。那這個心就是非常低下的心了,就非常不夠,世間善法和戒律善法是不同的,世善和戒善是不一樣的。世間善法它是代表煩惱來做好事的,它依然還是六道輪回的因。那麼戒律的善法,菩薩戒的善法,戒善,它是成佛的因。

  

  【法師引導】

   法師:好,這一段聽完了,這一段談到些什麼?

   甲同學:師父先說到要去斷一切惡,要去修一切善,還要度一切衆生。一切衆生分爲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看得到的我們就要努力去度,我們看不到的我們要發心要去度他們。那最主要的是什麼?是我們要發心去度一切衆生,最重要的是願心,當有了願心之後就會有目標,就會有方向,你就不會在苦海裏面彷徨,如果要沒有願心的話你就會很散亂。如果你散亂,就會無所事事。

   法師:記得挺清楚的。還有誰要分享?

   乙同學:補充一點比較關鍵的,衆生能不能度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發心。

  

  【法師開示】

  一、沒有目標,生命就沒有價值,生活就沒有方向,工作就沒有動力。

   好,重點都提到了。師父談到菩提心如何來體現。我們先談發心,師父講,發心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就是願心。我們普通人一天到頭,因爲沒有發心,所以不知道做這個事情有什麼意義。因爲沒有目標,也不知道價值,生命就沒有方向。我們出家之後需要特別警惕。

   在世間大部分人都是有目標的,上學期間有上學的目標,工作有工作的目標,老了是有老了的目標。但是出了家之後,沒有養家糊口的壓力,社會生活的壓力等等,自然就容易失去方向。這個時候要靠發心,要發一個很大的心,不然的話,生活就沒有熱情,工作就沒有動力,這個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發心,是什麼情況呢?師父談到,是一個非常散亂的狀態。剛才緣念的時候大家就感受到了這個問題。這說明沒有方向,當然也可以說心不靜,這有很多因緣導致的。

   接下來師父給我們舉了個喻:就好像航標一樣,在大海當中有了航標才不會迷茫。最近你們承擔工作,比如說畫圖或者燒鍋爐等等。如果自己有方向的話,清楚最近要怎麼做、需要擬定什麼規章製度,心力就提起來了。包括寫博文,你有方向,甚至可能中午不吃飯都無所謂,有這個心力,這就是方向。當然這個只是階段性的目標,所以我們時常痛苦,這個東西沒了就苦了。

  

  二、“入大乘門唯是發心”,發菩提心即是大乘。

   發心有非常殊勝的利益,真正的入大乘門是靠什麼?發菩提心。這是宗大師給我們末世的衆生非常慈悲的一個教授。在過去印度包括西藏,有很多時候很難抉擇大小乘怎麼分判。宗大師抉擇得非常清楚,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你只要有這個發心,即使你見地上功夫還不夠,即刻就是菩薩了。

   又雲:“今日生佛族,今日爲佛子。此說發心無間即爲佛子。”在五道十地裏面,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只要你發心就是菩薩。小乘的是一切有部和經部,反過來唯識宗和中觀宗都是大乘嗎?實際上不一定,學的是大乘宗義,沒有發大心,也不一定是大乘。反過來說一切有部的一個聖者,一切有部的一個出家人,他如果發了菩提心是什麼?也是菩薩、大乘行者。雖然他學的是小乘的宗義,只要他發起了菩提心就是大乘菩薩,明白嗎?所以必須得了解這是宗大師非常大的慈悲。

   告訴我們自己,這是進入大乘之門,我要發心,要努力行持,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別看這一句話:“入大乘門唯是發心”,是很難抉擇的。有時候,一個持唯識宗義或者持中觀宗義的行者,學了一輩子,可是他沒有發起菩提心,那麼就不是大乘菩薩,沒有入大乘門,只能說是在聞思、學習,並沒有入大乘數,不是一個大乘行者。可以說是在學習如何做菩薩。

  反過來說,一個人在學有部的經典,在學小乘的經典,他是發菩提心的一個有情,即入諸佛子,他就是菩薩,他就是大乘行者、大乘種性。所以這個不在于學大乘經典還是在學小乘經典,關鍵看有沒有發心。

  

  叁、發菩提心的功德巍巍。

   發了菩提心,會出現什麼情況呢?《聖彌勒解脫經雲》:“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聖妙金莊嚴具。”金剛鑽石是破了、碎了,但是還能把一切金子做的莊嚴具給映蔽掉。在經典上我們可以常常看到,譬如在《華嚴經》中有一個喻:有一個城的衆生、國王、轉輪聖王他們都自身發威光,佛菩薩爲了度他們,好像是化現一個羅刹,他放的光明把日月光和他們身上的光全部都給映蔽掉了,他們很奇怪,于是想:“我們身上怎麼沒光了?哎,你身上的光怎麼那麼強”,所以要跟羅刹菩薩學。

   這個菩提心就是這樣。“映蔽一切聖妙金莊嚴具,亦不棄舍金剛寶石,亦能遣除一切貧窮。”有了這個菩提心,就是把一切貧窮的這些情況全部除遣,我們就變成“富人”了。

  “善男子,如何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金剛寶石是什麼?菩提心。“縱略修習,亦能映蔽聲聞獨覺金莊嚴具。”“縱略修習”什麼意思?

   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公案,古印度的那爛陀寺是持律精嚴的道場,阿底峽尊者傳上曾經有談到,他們寺內的大小事皆請具有持律清淨的叁藏法師來依律判決。寺曾有僧衆大概近一萬人左右,加上俗衆就有兩萬人左右,其中包括外道、世間的學問都有人學。當時寺內有一位大菩薩,他在那樣一個戒風嚴格的環境下,整天就做叁件事情:飲食、睡眠、大小便。後來僧衆實在忍不住了。想找個正當的理由將他逐出僧團,于是就召開了一次誦經大會,要求每一位比丘在會上背誦所學的經典;他們估計寂天一定背不出來,藉此便可名正言順地逐他出寺。當天,輪到寂天背誦的時候,僧衆爲了羞辱他,還故意築起高座,請他到上面背誦。不料寂天上座以後,竟然自信十足地說:“請問要背誦已經聽過的呢?還是沒聽過的?”大衆乍聽之下,非常驚訝。繼之一想,認定那不過是寂天在故弄玄虛,嚇唬嚇唬人而已。既然如此,何不將計就計,幹脆就請他背大家沒聽過的經典吧!反正,大家等著看笑話就…

《發菩提心——入大乘門的唯一標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