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漫話系列:廣開方便之門

  法華漫話系列之一

  廣開方便之門

  《法華經》全稱一般說是《大乘妙法蓮華經》,但如果按經中說法,則是《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經》。“妙法”,就代表微妙,不可思議,即第一最勝之法,微妙難測,不可思議,叫妙法。如《法華玄義序》說:“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法華經·方便品》也說:“我法妙難思。”《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能受持讀誦《法華經》,破一切暗,于衆經中最爲其尊,是諸經中王,諸經法中最爲第一。”天臺宗更以《法華經》立宗。全經主旨在會叁乘歸一乘,開權顯實,給學人以深刻的啓迪。本文側重從“方便”的角度試談對經文意趣的淺探。

  “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這是《方便品》中世尊宣說的偈言。這啓示我們,十方國土,無論是穢土,例如娑婆世界,還是淨土,例如極樂世界,佛陀所說教法都只是一乘,即佛乘;無論是說叁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還是說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其實都只是佛乘的前方便。佛陀在《方便品》中直截了當說明:“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出現于世。”佛知見就是了知照見諸法實相的佛智慧。佛知見又可稱爲“真心”“妙明真心”“圓覺”“真如”“佛性”“如來藏”“涅槃妙心”“一真法界”等,名異實同。諸佛所以出興于世,只爲這一樁大事。淨土宗十叁祖印光大師對此有淺顯的闡述:“原夫衆生與佛,本性原無二無別。只以衆生不守自性,爲塵勞所汙,習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別。惟衆生迷有淺深,根有大小。如來乃隨機設教,對病發藥。爲實實權,開權顯實。于一乘法,作種種說。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覺岸。惡業深厚者,令其漸出塵勞。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漸、頓、半、滿之教,隨其種性,施以教化。”《印光法師文鈔·淨土法門說要》)《大佛頂首楞嚴經》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殊途而同歸。在“入佛知見”之前,一切施設均可視爲“方便”。

  即使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標榜的禅宗,也還是有許多方便,例如“機鋒轉語”“呵佛罵祖”“棒喝”“話頭”等。印光大師在《宗教不宜混濫論》中對此有詳細說明:“及至曹溪以後,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廣播寰區。解路日開,悟門將塞。故南嶽青原諸祖,皆用機語接人。使佛語現成語言,無從酬其所問。非真了當,莫測其說。以此勘驗,則金鍮立辨,玉石永分。無從假充,用閑法道。此機鋒轉語之所由來也。自後此法日盛,知識舉揚,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誤學者,壞亂宗風。故其機用愈峻,轉變無方,令人無從摸索。故有呵佛罵祖,斥經教,撥淨土者。以此語言,剿人情見,塞人解路。”但是“今人以機鋒轉語爲宗,不求契語,唯學會透。是認指爲月,不複知有真月矣。惜哉!”“指”者,“方便”也。

  而高唱“往生淨土,不退成佛”的淨土宗,其念佛,其往生,也還是一個“方便”,並非即此就是究竟。淨宗行人考慮到“宗教法門,多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回依然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迷。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脫,是誠不易”(《印光法師文鈔·淨土法門說要》),因此先轉求往生淨土,從而依靠彼土依正二報的殊勝增上緣,直登不退,速圓佛果。如《佛說阿彌陀經》的另一個譯本,玄奘大師根據梵文本直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雲:“諸有情類聞斯妙音,諸惡煩惱悉皆消滅,無量善法漸次增長,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若生彼土,得與如是無量功德衆所莊嚴諸大士等同一集會,受用如是無量功德衆所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常無退轉,無量行願念念增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日夜六時親近供養無量壽佛,遊曆十方供養諸佛,于諸佛所聞法受記,福慧資糧疾得圓滿,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也提到:“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得往生安樂世間(注:即極樂世界),阿彌駝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不複爲貪欲所惱,亦複不爲瞋恚、愚癡所惱,亦複不爲驕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往生淨土是一個跳板,在極樂世界也還是要繼續學修的。

  諸佛爲度衆生入于一乘佛法,廣開八萬四千法門。那麼後世學人又該如何處理種種“方便”之間的關系呢?世尊在宣說《妙法蓮華經》時,已早有開示。《囑累品》中佛囑累諸菩薩說:“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悭吝!于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爲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爲令其人得慧故。若有衆生不信受者,當于如來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爲已報諸佛之恩。”“如來智慧”即前文中所說的“佛知見”,亦即《華嚴經》裏“一切衆生皆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世尊告言,如果有根熟器利、堪能“信如來智慧”的衆生,就應該爲之演說最上一乘實相之義,不能吝法,以小法教之。但是衆生無邊,必然還有許多根器尚不足以頓契實相,直下擔當的衆生,對這些衆生是不是就舍棄不教呢?不是的,這時應該用佛陀教法中的其它法類來教化他們,來令他們獲得相應的佛法利益和法喜。世尊說,你們如果能夠這樣做,就是“隨學如來之法”,就是報佛恩。世尊“叁摩諸菩薩摩诃薩頂”殷勤囑托。據此,後世學佛人處理各種法門、各個派別關系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于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所深喜學修之某某法者,當爲演說此某某法,使得聞知,爲令其人得慧故。若有衆生不信受者,當于如來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我們應該向經中諸菩薩學習——“時諸菩薩摩诃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如是叁反”。

  觀世音菩薩就是隨學如來,爲度衆生廣開方便之門的典範。《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世尊應無盡意菩薩之發問,廣說觀世音菩薩得名因緣,爲衆生說法之種種方便。印光大師有段文字可作歸納:“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複于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不但現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橋梁,道路,藥草,樹木,樓臺,殿閣,亦隨機現。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爲安爲事。凡遇刀兵,水火,惡病,惡獸,冤家對頭,惡鬼,毒蛇,種種危險者,果能至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可蒙菩薩加被,轉危爲安。”(《印光法師文鈔·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啓事》)《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雲:“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能以種種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衆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叁昧得叁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所行種種方便無非是爲衆生“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如同印光大師說,“佛唯欲衆生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然衆生根機不一,心願各別。或有衆生求福求壽求財求子等,只要心誠求之,有求必應。此雖是世間法,然接引下根,漸種善根,故亦滿願。”而論佛之本意,“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就是要令衆生皆同成佛。太虛大師在《法華經講演錄》中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意趣有揭示:“爲救已發心持是經之衆生,則有《陀羅尼品》。爲救未發心持是經之衆生,則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良以衆生遭遇災難,受諸苦惱,不易受持是經;若先有本品以爲攝受,則可仗佛力,免苦難,終獲得持是經,故此品實爲求持是經者之增上緣也。”這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的普門方便。

  《普門品》中除宣說了普門方便,還展示了觀世音菩薩施舍的另一個特別方便——稱名方便(持名方便)。該品一開始,無盡意菩薩啓問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世尊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經文中一再宣說稱名,如“稱觀世音菩薩名”、“持是觀世音菩薩名”、“稱其名故”。這就是稱名方便,或說持名方便。

  稱名方便是“勝異方便”(蕅益大師語)。禅教律各宗皆奉爲日課的《佛說阿彌陀經》開示的就是持名方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蕅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說:“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爲佛種,執持登不退也。”如《法華經·方便品》中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與“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所獲的福完全一樣,且“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這正是名號功德的生動體現。《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又說:“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世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乃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稱念名號,無論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無論是動中還是靜中,均可進行,甚至如典籍記載,連八哥、鹦鹉等也能念。其圓頓如《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燃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以稱名方便可“自得心開”“入無生忍”“得叁摩地”,不可謂不方便。《文殊般若經》中文殊菩薩教入“一行叁昧”之法也是采用持名方便,“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繼,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無二。”《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載地藏菩薩爲婆羅門女時,欲知亡母投生去處,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也是教以持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該經更有專門一品《稱佛名號品》廣宣稱佛名號功德利益。因爲稱名方便的“勝異”,故爾觀世音菩薩于普門方便中特開稱名方便,以持名方便助成普門方便,再以普門方便攝受衆生受持《法華經》,歸于佛乘。或有善根極成熟,信心成就的衆生亦可單刀直入,直接持稱菩薩名號,證入諸法實相,得大涅槃。觀世音菩薩之持名方便正所謂“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因此《觀世音普門品》中世尊告敕:“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

  一部《妙法蓮華經》實在是“唯一真實”與“廣大方便”關系的美妙揭示!它啓迪著後世學人應該重視“方便”,廣開“方便”,以方便上求下化,令衆生最終歸于諸佛之境。

  

《法華漫話系列:廣開方便之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