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107

  ..續本文上一頁教的教理來講,從初地到十地,這叫善入。從十地倒駕慈航,再入凡夫所修的事,這叫善出。從妙覺圓滿,這叫善住。若依照圓教的教理來講,人法性叁昧,叫做善入。首楞嚴叁昧,叫做善出。無緣叁昧,叫做善住。這是按照藏通別圓四教來講的叁昧。其實叁昧有百千萬億那樣之多。 這些大菩薩,都獲得大神通力,任運自在。神通有大小之別,大神通是菩薩神通,小神通是羅漢神通。羅漢的神通,只有十八種變化。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者上身出水,下身出火;或者入地如水,入水如地,能在虛空中行住坐臥等等變化而已。

   這些大菩薩在很久以前,修行清淨行的法門。善于從淺入深來修一切善法。又能善巧回答所問的難題。這是人中最最尊貴之菩薩,在一切世間,甚爲希有,難得一見,成爲瑰寶。

   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現在世尊才說證得佛道的時候,初令這些菩薩發菩提心,教化指示、引導他們,令他們皆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道邁進,直達無上正覺的果位。

  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複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于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世尊!您成佛的時間沒有多久,怎能做出這些大功德事業呢?我們大家雖然相信佛所說的法,乃是隨順衆生的心意而說的一切法。所謂“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出的言語,沒有一句是虛妄的。佛所知道的、佛所覺悟的、佛所教化的,統統是通達無礙。可是我們深恐將來初發心的菩薩,在佛滅度之後,若是聽到這種道理,或者不會相信,或者不會受行。爲什麼?因爲初發心的菩薩,認爲年輕的佛陀,不可能教出年老的菩薩。他們既然不相信這種事,就會生出謗法的心,那就造成破法的罪業,將來要墮落于叁惡道,所謂“起惑、造業、受報”。

  唯然世尊。願爲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因爲這種緣故,我們大衆請求世尊,願爲解說,解除在法會大衆的疑惑。不但解除我們大衆的疑惑,也解除未來世善男信女的疑惑。他們聞到這種事之後,也不會生起疑惑之心。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個時候,彌勒菩薩願意再重新宣說這種道理。用偈頌來說明。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于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湧出

   彌勒菩薩說:釋迦牟尼佛是從釋姓種族出生,後來出家,坐在伽耶(山城)附近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開悟成佛。世尊從成佛到現在,時間很短,不過四十多年。 這些無量從地湧出的菩薩,皆是佛之子,其數無邊,不可以測量。就是菩薩的智慧,也無法曉得究竟有多少?他們在很久以前,已經修行諸佛之道,所以有大神通,變化無窮。 他們善于修習六度萬行之菩薩道,不受世間法所汙染。他們修清淨出世法,好像蓮華在水一樣的清淨,所謂“出汙泥而不染”。現在他們從地湧出,來到靈山法會,聆聽佛演暢法華妙法,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盛會。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雲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爲除衆疑 如實分別說

   從地湧出的菩薩,對于佛都生起必恭必敬的心,住在佛的座前。這種事情,真是不可思議。這種道理,怎能令人相信呢?

   爲什麼會令人不相信?因爲佛得道的時間甚近,所成就又是這樣之多,教化菩薩又無量無邊。希望世尊慈悲,爲我們大衆解說一番,解除大衆的疑惑。懇祈世尊實實在在告訴我們,分別爲我們說明白。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發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

  譬如有個年少力壯的人,他的年齡只有二十五歲。可是指著百歲的人,說是他的兒子。這位老人,頭發也白了,臉面也皺了。

  這個少壯人說:這個老人是我親生的兒子。那個老人也說:他就是我的親生父親。這種父親年少,兒子年老的事情,全世界的人,不會有人相信這種道理的。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于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世尊也是這樣的情形,從成佛到現在,沒有很長的時間,可是教化的菩薩,所立的志向,非常堅固,猶如金剛。所發的誓願,非常廣闊,猶如大海。他們的心沒有恐懼,他們的意沒有怯弱,所謂“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這些菩薩,從無量劫以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善巧解答難問,所謂“辯才無礙”。其心無所畏懼,不受威脅,皆成就四種無所畏。是那四種呢?1、總持無畏。2、知根無畏。3、決疑無畏。4、答難無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贊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衆 常好在禅定 爲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他們用忍辱心來決定。他們的容貌非常端正,具足叁十二相。他們的威德十分嚴肅,令人起敬。十方諸佛也贊歎他們的功德,他們善于分別說一切佛法。各位學佛法,要會用佛法,才能得法益。否則,境界來考驗,就糊塗了。若是認識境界,就能轉境界。若是不識境界,就被境界轉。所謂“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觌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無論是順的境界或是逆的境界,你不要執著它。若能不動心,那就有功夫了,已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 什麼是順境界?就是有人贊歎你。這位法師,嚴守戒律,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又持銀錢戒,除了叁衣一缽之外,身無長物,真了不起。你聽了這些奉承話,心中很舒服,比吃蜜糖還要甜。這就被境界轉了。 什麼是逆境界?就是有人誹謗你。這個法師,好吃懶做不修行,終日睡覺不做事,簡直是依佛吃飯,靠佛穿衣來混生活。你聽了之後,心中很不自在,比吃黃連還要苦,這就被境界轉了。修道最大的障礙,就是不認識境界,沒有定力,很容易被境界所轉,那就失了道業。 從地湧出無量大菩薩,不歡喜住在鬧市中,願意住在寂靜之處。他們常常在禅定中,得到禅悅爲食、法喜充滿的輕安境界。爲求佛道的緣故,所以住在下方的虛空中。

  我等從佛聞 于此事無疑 願佛爲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于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爲解說

  彌勒菩薩又說:我們大衆聞佛所說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又見到從地湧出這些大菩薩,因爲親見親聞的緣故,所以對于此事不再懷疑。願佛爲未來初發心的菩薩,演說這種道理。因爲他們的信根不堅固,善根不深厚的緣故。假使有人對妙法蓮華經的境界,不能開解而生懷疑心,不生信仰心,將來會墮叁惡道。唯願世尊慈悲,憐愍未來的衆生,解說這種的因緣。

  是無量菩薩 雲何于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這些無量無邊的菩薩,怎能在很少的時間,教化他們發菩提心,而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地位上?

   何謂叁不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薩位,不退于二乘位。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2、行不退:對于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于四谛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3、念不退:對于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無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如來是佛十號之一。何謂十號?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具此十號,故名爲世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稱爲如來。何謂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乘是如如的智,來是如如的境。以如如之智,來觀察如如之境。境智如如,智境合一。換言之,也沒有境,也沒有智。道是因,覺是果。這是因圓果滿的境界,所以叫做“如來”。 如來有二身,就是真身和應身。真身是法身,應身是化身,雖然名詞不同,但是體用相同。應衆生之機類而現身,爲衆生說法。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舉例而言:真身好像空中的明月,應身好像水中的月影。所謂“千潭有水千潭月”,凡是有水的地方,只要清淨無濁,皆能現出月光。可是水中的月沒有去,天上的月也沒有來。所以說如來是不來不去。 釋迦牟尼佛雖然來到這世界示生,可是他沒有生;雖然示滅,也沒有滅。爲什麼?因爲他的本體沒有動。這是無生示生,無滅示滅的境界,令衆生不要執著有生有滅。佛是不生不滅,佛的壽命也是沒有限量,在時間上是無限,在空間上是無量。 如來有叁身,就是:1、清淨法身昆盧遮那佛,譯爲遍滿一切處。他的智慧光照遍虛空,所謂“盡虛空遍法界”。佛的法身無在無不在。爲什麼?因爲佛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純一清淨。所謂“真佛無形”,所以無處不是法身所在處。 有人打妄想:“大概在不清淨的地方,沒有佛的法身吧!”告訴你!佛的法身無所不在。清淨不清淨,那是就凡夫的分別心而言。在佛的境界來說,就是不清淨也會變爲清淨。在本經前邊所講叁變土地,就是把不清淨變爲清淨。 2、圓滿報身盧舍那佛,譯爲淨滿。就是諸惑皆淨,智慧圓滿之義。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時,就現千丈盧舍那身,爲法身大士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小乘人見佛只是丈六老比丘相,所謂“有眼不見盧舍佛,有耳不聞圓頓教。”這是形容小乘人沒有大乘的根性,雖然在場,如同瞎子聾子一樣。

  有人問:“二乘是聖人,尚且不見佛不聞法;我們是凡夫,爲何能見到華嚴經典?”答:“因爲二乘人的機緣尚未成熟,所以不聞大乘法。我們能見到華嚴經,要感激龍樹菩薩的恩典。我們在往昔種下善根,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結了法緣,所以今生得聞此經典。” 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約有六百年前後,印度龍樹菩薩降生于世。他有超人的智慧,無論何經何典,過目不忘,背誦如…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