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無畏及種種神通叁昧。還有四禅八定、八解脫等,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之法。“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佛修道所得的微妙之法是實智,不是權智,所以聲聞、緣覺和權乘的菩薩,都不明白這種智慧,也沒有人能夠發問。“我意難可測”:這種法唯有佛陀自己才能明白,甚深不可揣摩測量,故“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沒有人問,而世尊自己宣說這種法。“稱歎所行道”:稱揚贊歎佛所行的道。“智慧甚微妙”:佛這種真實的智慧——實智,甚深微妙。“諸佛之所得”:這是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才能明白的智慧。“無漏諸羅漢”:雖然得到無漏的聲聞和羅漢等。“及求涅槃者”:和權乘菩薩求得涅槃者,或辟支佛等。“今皆墮疑網”:現在大家都生出了疑惑,墮到疑網裏。可是,一生出疑惑來,修道就有障礙。故雲“修道之人且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幹闼婆等,相視懷猶豫”:佛爲什麼說出這種法呢?非但一般人狐疑不信,甚至于緣覺乘,出家二衆,所有的天龍護法、八部鬼神等,都“相視懷猶豫”:你看我,我看你,誰都不明白。
“瞻仰兩足尊”:現在大家都瞻——目不暫瞬的望著佛;仰——擡起頭來看佛。兩足尊,什麼是兩足?不是兩只腳,在此當充足、滿足講,什麼充足了?福充足了;什麼滿足了?慧滿足了。這是“福慧”兩足。因爲釋迦牟尼佛“叁祇修福慧”,在叁大阿僧祇劫的期間修福修慧。“百劫種相好”,在一百大劫以前就培福種植八十種相貌妙好。什麼叫“只”呢?就是無量數。今不只是一個無量數而已,而是叁個無量數,是算不出的大數目。在這麼長的時間,佛修福修慧。修福就是供養叁寶,親近諸佛,供養佛、法、僧、供養菩薩、供養辟支佛、供養阿羅漢,在這個期間“廣修供養”,意即不僅供養一個,而是供養無量無數的佛法僧等。修慧呢?要先持戒,爲什麼?先持戒才能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轉,對善、惡境均不動于心。善境就是順境,惡境就是逆境。順逆毀譽都不動心,這就是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有慧力,所以釋迦牟尼佛修福修慧。
修慧,要多學習經典,若不學習經典,智慧就不能增長。學習經、律、論叁藏,就會生慧。單單修福而不修慧,將來會得到什麼結果呢?“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將來做只大笨象,長得又高又大,又有力量,脖子上還挂上一串寶珠,可是,虛有其表,沒有智慧。修慧不修福呢?“羅漢托空缽”,盡是學習經典,但不做好事,不種善根。做善事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你如果單單說:“我研究經典就好了,爲什麼要做善事?要幫助別人?”那麼,將來證了阿羅漢果,去化緣是沒有人會供養你的。爲什麼呢?因爲在因地不修福,在果地就沒有福。我常說:“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爲什麼你會受苦?因爲前身,你沒有修福,所以盡是受苦。這苦,你要把它受了,才會消掉。你若不受苦,這苦仍是存在的。“享福是消福”,你是有一點福報,可是一天到晚講享受,住好的房子,吃好的東西,買好的床鋪,開最流行的車,甚至買架飛機,想飛到什麼地方就飛到什麼地方;這些都是在消福,你把福享盡了,就沒有福了,就要去受苦了。那麼釋迦牟尼佛呢?他是修福又修慧,福慧雙圓,故名“福慧兩足尊”。“是事爲雲何,願佛爲解說”:大家都懇請佛再詳細的說一說其中的意義。
于諸聲聞衆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 疑惑不能了
爲是究竟法 爲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爲如實說 諸天龍神等 其數如恒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于諸聲聞衆”:在這些聲聞衆中。“佛說我第一”:世尊說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雖然我智慧第一,但連我也疑惑不解。“爲是究竟法”:究竟那一法是究竟法呢?是爲究竟微妙甚深的法。“爲是所行道”:又那一種才是如來所修的圓滿菩提覺道。“佛口所生子”:一切菩薩是佛的真子,從佛口所生。“合掌瞻仰待”:都合起掌來,目不暫舍的仰望著佛,等待著佛說甚深微妙的法,真實的智慧。“願出微妙音,時爲如實說”:現在大家都企盼世尊說出這微妙的法音,真實的道理。“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天龍八部等,如恒河沙數。還有求佛道的菩薩們,有八萬大數。“又諸萬億國”:又所有其它萬億的國家。“轉輪聖王至”:轉輪聖王又分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現在金、銀、銅、鐵四大輪王都來了。“合掌以敬心”:大家合掌來,恭恭敬敬。“欲聞具足道”:想聽聞世尊演說所修的這種具足圓滿無上菩提大道的真實義理。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複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衆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複說”:這個法不可說,不要講了。爲什麼呢?“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世上的人和天上的人,都會驚異懷疑。爲什麼呢?你若是和他講方便權巧的法,他就會接受,你若講真實的法,他卻難以置信。人都有這種毛病,你和他講假話,他深信不疑;你和他講真真實實的道理,他反而不相信。例如:你叫他不要有淫欲心,他卻說:“沒有淫欲心又有什麼意思?”大家就生出懷疑心來,因爲他認爲這一種行爲是最快樂的。“舍利弗重白佛言”:釋迦牟尼佛本來不想講這個法,不說這部法華經,可是舍利弗卻苦苦懇求佛,一定要講,這就叫“請法”。“請法”,本來講經是應該有人請法,才能講經的,不過在不懂佛法的地方,如果要等人請,等了五、六年,也不會有人請。因此去年夏天,逢此因緣,這麼多美國人來學佛法,所以我也不等人請就說法了。我現在不“止”,而是講!講!天天講!
“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舍利弗又稱了一聲世尊,說:請爲大衆宣說妙法!請爲大衆宣說妙法!如此請法總共有叁次,這表示懇切至誠,求法心切。“所以者何”:爲什麼我要再叁請佛宣說這個法呢?“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衆生”:這法會上無量無數的衆生。“曾見諸佛”:他們過去曾見過諸佛,現在也見到世尊。“諸根猛利”:他們的根性都非常敏捷、聰明。“智慧明了”:也都很有智慧。“聞佛所說,則能敬信”:假若佛您說了,他們就會生出信心來,請佛慈悲演說這個甚深微妙的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 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衆 有能敬信者
這時,舍利弗爲了表示他請法之懇切至誠,乃將前面長行的意思,以偈頌重複一次。“法王無上尊”:世間出世間,唯佛最尊者。“惟說願勿慮”:希望世尊說這個法,不要猶豫。“是會無量衆,有能敬信者”:因爲在這大會中,必有能夠接受恭敬奉持者。
佛複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于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在前面,佛已兩次告訴舍利弗:“止!”,這回是第叁次了。爲什麼說止呢?“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不但天、人等會驚怖疑惑;“增上慢比丘,將墜于大坑”:在大會中有些貢高我慢的比丘,自以爲第一,他們將墮入大坑。這是人的通病——稍有點聰明,不是究竟智慧,便光芒外露,到處炫耀自己是第一。真有智慧者是韬光晦迹的。那麼,這是不是一種貪心?不是的,能光明不外露,是爲了防止貢高我慢。貢高,就是自視不凡,覺得總比別人優秀。譬如:黃種人以爲黃種人優秀,白種人認爲白種人優秀,黑種人則認爲黑種人優秀,這都是貢高我慢的一種表現。古語雲:“滿招損,謙受益。”人一旦起了驕傲心,在學業上就有障礙,因爲不能虛懷若谷來受教。沒有學佛法的人,對佛理一竅不通,更不應生貢高心。
有些人,誠然是天賦異秉,聰明過人,無論看經、誦經都比旁人快。可是他很容易生出自滿心,認爲自己成佛也會比旁人快。這種人,切記不要有驕慢心。
現在佛所說的“增上慢比丘”,他們自以爲什麼佛法都懂了。可是,他們的後果將會不堪設想。“將墜于大坑”:這個大坑,就是叁惡道:畜生、餓鬼、地獄。
這時,佛又以偈頌回答舍利弗:“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我這種甚深微妙的法,是說不出來的,很難有人信受。尤其是增上慢的人,更不能恭敬信受。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巳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爲佛長子 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衆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願爲此衆故 惟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這時,舍利弗又叁番二次的懇請佛說:“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在這個法會中,如我等比——即是與我同輩份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經百萬劫,生生世世接受佛的教化。多生多劫,佛已度化諸有情,彼等亦發願生生世世常隨佛學。佛爲比丘時,這些人已皈依佛寶,爲佛弟子。當佛證得初果羅漢,他們皆依佛出家。當佛證二果時,他們發奮隨佛修行。佛以慈悲心來攝受他們。直到佛成佛之後,這些弟子皆證得阿羅漢果位,生生世世,隨佛左右。這一類的弟子,必能敬…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