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98

  ..續本文上一頁千”。人在夢中受物累情牽才在六道輪回,到覺悟時就無挂無礙,空無所有。若未有定力應“在于閑處”坐禅,在阿蘭若處,即寂靜的地方。 “修攝其心”:吾人終日妄想紛飛,今天想到歐洲,明天想到澳洲,後天又想到亞洲,以爲不用買飛機票,心遊世界,是最便宜不過的事。其實浪費了自性中不少汽油,消耗不少般若光。孟子曰:“人有雞犬放則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所以不應常打妄想,要修攝其心。欲修攝其心首先要克製五欲——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棄五蓋——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

  何謂五蓋?淺釋如下:

  (一)貪欲:若是貪色、聲、香、味、觸,或貪財、色、名、食、睡是要不得。若貪戒、定、慧,貪坐禅,貪成佛則無可厚非。我常貪孝順弟子。人若貪求一個好師父,以從之學佛法,這些也是貪,可是,貪學好是可以的。

  (二)嗔恚:即發脾氣,千日打柴一火焚,所謂:“星星之火燒盡功德之林。”

  (叁)睡眠:要適可而止,疲倦可睡覺,但不可貪睡,睡得太多,頭腦昏沈,會變得愚癡。

  (四)掉悔:即不適當舉動,心散,失去正念。

  (五)疑法:是生懷疑,對任何事理起不信心。

  調五事——食、睡、身、吸、心。

  (一) 調食:對于食量要合乎中道。(二)調睡:睡覺時間

  ,不太多亦不太少。(叁)調身:不使身體過勞,但要精勤工作爲社會服務。(四)調吸:呼吸不急不緩。(五)調心:心要不沈不舉。

  複次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親近處。

   再重複一遍,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觀一切十法界的境界皆空,十法界不離一念心,一念心生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四聖法界及六凡法界:

  (一)佛法界: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成佛。自己開悟明白一切法爲自覺,又能度他人覺悟,爲覺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成佛,所謂“叁覺圓,萬德備”,佛乃大覺悟者,明人所不明,悟人所不悟。世間及出世間的一切人都尊崇佛。

  (二)菩薩法界:菩薩是願意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但覺行尚未圓滿;修行六度萬行。(1)布施:可分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即內財(頭目腦髓)、外財(國城妻子),可救人的生命。以法施人(講經說法)爲法施,可救人的慧命。在人困苦艱難之際,予以安慰,爲無畏施。除布施外,兼修持(2)持戒、(3)忍辱、(4)精進、(5)禅定、(6)智慧爲六度,也就是六波羅蜜到彼岸的法門。

  (叁)緣覺法界: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者。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緣覺分兩種,有佛出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者,爲緣覺。只願獨善其身,見世界散壞,故遠離塵世,到深山穹谷修行,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感悟萬物無常而證道果,爲獨覺。

  無明就是煩惱,亦是男女間之情愛。有情愛而發生不淨行,有行而生種子,即識。有種子而成胎,即名色。有胎後生眼、耳、鼻、舌、身、意,即六入。有六入後生感覺,即觸。有感覺就有受用,即受。有受用生愛心,即愛。因愛欲取爲己有,即有。有而後有來生,有生就有死,這是流轉門。緣覺就是來回研究十二因緣道理到究竟處。彼覺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減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此是還滅門。緣覺菩薩是初發心菩薩。

  (四)聲聞法界:聲聞修苦、集、滅、道四谛而悟道者。苦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叁苦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苦中之苦,既貧窮又困苦,已貧無立錐之地,再遇種種困難,苦上加苦。富貴人家無苦苦,但免不了壞苦,遇賊劫火燒,或財物敗壞,即壞苦。縱無窮人的苦苦,亦無富人的壞苦,卻逃不了行苦。行苦是由少而壯,壯而老死,念念遷流,身體由強健以致衰壞。

  八苦是生、老、病、死四苦外,尚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人于世已是苦事,到老、病、死就更苦。

   有叁個老人對酒談天,舉杯共飲,一個老人是六十歲,一個爲七十歲,另一個八十歲。其中較年輕一個譏諷另外兩個老人說:“今年酒席宴前會,不知明年又少誰?”七十歲老人卻認爲他未免言之太遠了,說:“今天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日提不提?”八十歲又說:“呼出一口氣,難保下一口氣能再吸入?”可見生死無常,人命僅在呼吸之間,大限來時難免一死。

  古人雲:“老僧自有安身法,八苦交煎也不妨。”唯獨修行有把握有真定力,則不怕此等苦。

  聲聞修四谛法。第一是知苦。第二斷集,集即各種煩惱。第叁是慕滅,滅即寂滅——證得涅槃。第四是修道。道是要修的。釋迦牟尼佛初成佛時叁轉四谛*輪,度五比丘令其開悟,就是講以上的道理。 佛、菩薩、緣覺及聲聞合稱四聖法界。六凡法界是天、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五)天法界:六凡法界中,最高爲天,不懂佛法之人,誤以爲生天乃最快樂之境界,其實天亦屬六凡法界而已,未能超出六道輪回。縱使非非想處天人的壽命爲八萬大劫,壽終仍會墮落人間,善業成熱就轉生善道,惡業成熟則轉生惡道。

  (六)阿修羅法界:阿修羅是梵語,此雲無端正,又叫無酒,男醜女美。凡阿修羅都是好勇鬥狠。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道中皆有阿修羅,故天、人、阿修羅則稱爲叁善道。畜生、餓鬼、地獄則稱爲叁惡道。又者,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爲四惡趣。

  (七)人法界:人道中各有不同階層背景的人,上至皇帝公侯,下至貧民乞丐。有富貴、貧賤、美醜之分,皆是因果輪回所感召。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報應絲亳不爽。

  (八)畜生法界:因爲愚癡,所以被人支配。

  (九)餓鬼法界:因爲嗔心太重,愛發脾氣。

  (十)地獄法界:因爲貪心,貪而無厭。

  所謂“十法界不離一念心”。如果常生貪、嗔、癡就墮落叁惡道。修四谛法,則轉生聲聞。修十二因緣法,則轉生緣覺。發菩薩心修六度萬行,將來便成佛。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由心所生。且看這個“心”字:“叁點如星布,彎鈎似月牙,披毛從此起,做佛也由它。”故說十法界不離現前一念心。心在佛果,將來便成佛。心趣地獄,便墮地獄,可見因果應驗不爽。 一切相之本是無相。菩薩觀十法界皆空,從真空中生妙有。妙有非有,不礙真空。真空不空,不礙妙有。真空是實相之別名,實相乃外無所貪,內無所求;內外皆空,內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中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觀六根、六塵及六識皆空,十二處及十八界皆空。然而一切法空是否一無所有呢?不是的,而是空入實相,故妙不可言。人常參禅打坐能入實相,到時內空六根,外空六塵,中空六識,十八界皆空。

  衆生在六道裏輪回,一不小心錯因果便很容易墮落,甚至墮成糞裏的蟲子。莫譏笑蛆蟲生活于糞便中,這樣汙穢。其實人肚裏也裝滿了糞便,皮膚上又依附著無量細菌,而不自知。故說:“衆生無邊誓願度”,單是身體上的細菌微生物已不計其數。若你度不了這些衆生,這些衆生就來度你。蟲子的靈性稀小,生性愚蠢,只會寄生他人身體,只會化緣而不知布施。如何度這些衆生呢?陽光能殺菌,我們自性中的陽氣增加,亦能克服這些衆生。 切勿自作聰明以爲殺這些細菌就會犯戒。我有一個弟子,受菩薩戒前問我:他每天駕車在路上行駛,輾死蟲蟻算犯戒嗎?駕車時可念“南無阿彌陀佛”爲無意中輾死的蟲蟻回向,無意殺生是不算犯殺戒的。 從前有一個軍人,初遇佛法即皈依叁寶,後出家,名弘奎,在南華寺受戒。此人口齒伶俐。後來共産黨在中國當權,他便從江西南下香港,住于東普陀一所簡陋房子中,可能他慣于揮霍,所以不能適應清苦的生活。在香港新界沙田道峰山,有一個基督徒設立的組織,專門鼓勵出家人還俗,供給出家人住食及零用錢。若出家人欲配偶,則爲之撮合姻緣。弘奎在道峰山當廚子,月薪叁百元。做飯時常殺雞宰鴨,他爲了自我安慰,便邊殺邊念“南無阿彌陀佛”,日子久了,他便神經錯亂。後來搬回東普陀住,屢次求見我而不遂,半年後自刎而死。 你說,這人究竟是大菩薩化身,以身犯戒顯示果報,以警醒出家不可殺生呢?或是出家道心不夠堅固而生退韓轉俗呢?學佛法除了要有堅固心外,更要持之以恒,長年累月勤學習佛法。不學佛法的人,到臨死時毫無把握;精進學習佛法的人,自知時至,無疾而終,才算在生死事上真有把握。 我有一弟子名李裕超,皈依我後發願希望能發財,發財後便建立佛教醫院。又常求我爲他批八字及相命。我屢次婉拒,他仍不罷休。有一天他准備往紐約去,臨行前,又來求我批八字,我鄭重的教訓他:“你這次到紐約去不可求出家人批八字。批八字是屬五邪命之一,真正修道人不會爲人批八字相命,所以你若求出家人批八字,就是侮辱出家人。”自此以後他便不敢再求了。他又問爲何發願求財,猶不能滿願呢?我答:“讀書求學也要按部就班,從小學到中學,再晉升大學,經長期用功才得大學畢業。那有不勞而獲,單靠發願而求財的道理呢?發願要有長遠心,栽培福慧,生生世世繼續自己的願力,不可有始無終。” 學習佛法又要有誠心,不論任何人加以破壞,挑撥離間,也要矢志不移。甯舍身命也要護持。往昔釋迦牟尼佛布施了一千身,爲憐憫衆生,不惜舍身喂虎,割肉飼鷹: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遇到一只鷹欲捕捉鴿…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