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佛法相比?沒法子!佛法的修學確實要認真。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五十八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58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者。又雲。是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宣』就是宣說,這都是《法華經》裏面,佛說的經文。
【又雲。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又雲。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
這個幾句話都非常重要。特別顯示出,佛的言說,是從無言說當中流露出來的言說,是在不可說之中不妨權說,示不可說,所以說不礙權說。雖然是權說,如果我們要用思量分別,確實沒有辦法理解,這就是佛法困難的地方。佛法難在什麼地方?開經偈裏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願解是不錯,能不能解?不能解。爲什麼不能解?因爲我們用的是思量分別。思量是第七識,分別是第六識;換句話說,我們用的是這個心,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如果佛不在前面講,『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不說這幾句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到,爲什麼佛法不能用分別思量。我們今天學佛之所以不成就,就是落在思量上、落在分別上。所以日本佛教看起來很發達,居然還有人說,我們中國現前的佛教,比起日本至少要落後六十年,有這個說法。我們佛門裏面有時候好像對日本佛教也很佩服,我們也自歎不如。實在講這是連我們自信心都喪失掉,我們連事實真相沒看清楚。佛門裏面當然有大德不承認這個事情。
連世間的學者方東美先生,就批評過日本佛教,把日本佛教批評得一文不值,當著那些日本大法師的面前批評的。那日本人本來好像是趾高氣揚的,聽了方先生的一番話之後,頭都低下去,沒話說了。方先生怎麼批評它的?日本這個佛教裏面所出的人才,不要說在我們中國一流、二流的,在日本曆史上沒有。就是拿叁、四流的像誰?像我們明朝末年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這樣的人,日本都沒出一個。那如果要像鸠摩羅什、像智者、像清涼,那更沒有了,那是一流的法師。我們中國叁流的法師,在日本都找不到,你日本還有什麼成就?日本今天的佛教它出的東西很多,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諸位要曉得,它是落在思量分別裏面,所以說已經走了樣子!他們今天在世界上可以稱爲佛學家,佛學的學者。明心見性、斷煩惱、成菩提沒有他的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他的分,那還談什麼?表面看見很熱鬧,裏面去看一看全是假的,不是那麼回事情。這點我們要曉得,更應當反省的,我們自己有沒有落在思量分別裏面?別人是不是與自己不相幹,我們自己有沒有落在這裏?
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修爲之中,我們用的什麼心?如果還用第六意識心,第七末那心,恐怕我們連日本都不如,那真正是落後六十年。他錯了,我們也走錯路,那在錯的當中,我們不如他。這樣學佛,給諸位說,將來連個下品下生都撈不到,功夫成一片都做不到,這一生勢必又是落空。過去世中生生世世我們都落空,都沒有成就,總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要好好的把握著,不再落空。你要想不落空,轉識成智,我在一切法裏頭不分別,諸位曉得,妙觀察智就現前;不思量,平等性智就現前。爲什麼?因爲四智是本有的,八識是本無的,本無的去掉了,本有的就現前,這個道理不難懂。本來無的你執著它要用它,本有的就不顯,被本無的遮蓋,這才吃了大虧。本有的雖有,它不起作用;本無的雖無,它起作用,凡夫虧就吃在這個地方。所以佛菩薩稱之爲「可憐憫者」,真正可憐,自作自受沒有人能救你。這個法確實是深奧,愈是正法,信的人愈少,爲什麼?理太深,不是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所以他不信。離了思量分別就大徹大悟。所以在經上把這些理:
【喻如頂上明珠。】
這個文我們把它念下去:
【與之而莫不驚怪。】
『驚』是驚奇,『怪』是感覺得怪異。
【庫中珍寶。付之而躃地稱冤。】
諸位這個一定要讀經,你才曉得這個公案,才體會到這個比喻。
【醫師治之。反謂不良。不輕告之。】
這是常不輕菩薩。
【以爲虛妄。如是難信多逢怨謗。故佛備稱持誦之益。謗毀之過。殷勤誡勉。】
這個地方要留意的就是後面這一行,『難信』必定『多逢怨謗』,一定道理的。你說正法別人不懂,不懂怎麼樣?他就懷疑、就毀謗、就障礙,這是一定道理。佛在世的時候就如是,何況末法時期鬥诤堅固的今天,你要說弘經不遭怨、不受謗,那到哪去找去?今天謗佛、毀佛的人有多少,我們自己遭到怨謗又算什麼?所以我們要覺悟,一切怨謗都是爲自己消業障,這樣才能轉境界。『佛備稱持誦之益』,注意這個地方「備稱」兩個字,特別的稱贊,「持」是受持,「誦」是讀誦。何謂受持?《起信論》裏頭有叁句十二個字,要牢牢的記住,「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這就叫受持;換句話說,就是前面所講的,離思量分別就是受持。因爲心緣相就是思量,言說跟文字都是分別,你們想想看,這不是轉識成智嗎?轉識成智才叫做受持。讀誦是叁學叁慧一次完成,也就是轉識成智的方便法,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我們心在境界裏頭不平的時候,常常起分別、打妄想的時候念經,把心在境界裏頭收回來讀經。讀經怎麼樣?不打妄想、不分別、不執著,用這個方法來攝心。所以諷誦的目的,就是叫我們達到受持,受持真正的功德利益就現前。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十方諸佛贊歎不盡。
毀謗的過失不得了,所以別人毀謗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對他?是要用忍讓,不要辯駁。爲什麼?愈辯爭論就愈厲害,譬如別人要罵我,讓你罵,罵累了你自然不罵;如果他罵你,你也回他,愈罵愈起勁沒完的時候,沒完沒了。別人打我,讓你打不還手,他打了幾下,他打不下去,必須你還手打得才起勁,你不還手沒法子打,那個時候就會真正下不了臺!所以對於侮辱、毀謗,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就是忍辱。我們能忍,不動心,始終保持著清淨心真正叫消災免難。古人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說話不小心、不謹慎就傷人。他要是個菩薩無所謂,你傷他他不動心;他若是個凡夫,若是個小人這個事情可麻煩,爲什麼?他記仇。你說的人無心,聽者有意,這個事情就麻煩,所以還是少說一句話好,多念一句佛有功德。與自己不相幹的何必?與自己有關系的,自己也要謹慎,也要認真去考慮,當不當說,應不應說,說了這個話的後果如何要想到。縱然是好心,如果後果不善,我們也要特別謹慎。所以佛法裏常說「衆生畏果,菩薩畏因」,因是造作,衆生是胡造妄爲,到了果報現前害怕了;菩薩在造作的時候,就想到後來的果報,所以他的造因很慎重。佛在此地是『殷勤誡勉』,「誡」是誡勸,「勉」是勉勵。
【弘經之人須具叁法。】
『叁法』在前面說過。
【藥王菩薩等。深體佛意。故說咒護持。令末世持經者。遠離魔障。其所說之咒。或六十二億恒河沙諸佛所說。或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者。謂是佛佛授受護持之敕命也。然弘經之難。在古猶然。豈獨後世。】
這個叁句十二個字我們要多念幾遍,這個地方是『說咒』,菩薩說咒用意是來護法的,是來護持的,咒一般講是屬於加行。這個護法最重要的,就是護自己的清淨心,因爲你心清淨,心生智慧,智慧就能夠應付一切災難。爲什麼前面佛講的持誦之益,菩薩還要來說咒?經是顯益,利益是明顯的;咒是密意,是暗暗當中的利益,我們常說叫冥冥加持,暗中來加持。咒語十之八、九都是護法神的名號,譬如我們人與人之相處,一見面你就能把這個名字叫得出來,就有個親切感;一見面點點頭,他姓什麼,我見過忘掉,就不好意思。這個密咒味道就在此地,這些護法神不錯,他是發心護法的,你能叫得出他名字,就特別有親切感意思在此地。咒語裏面有一小部分是經義的精華,我們一般稱之爲咒心,這就是一部經、一品經裏面,最重要的幾句話,而佛是用什麼?用他們的語言說的,不是用我們語言說,用六道鬼神語言說的,說他們的話,把經義精華等於說也告訴他們。所以顯說是爲我們,密說是爲鬼神,鬼神要能夠發心來擁護,對於我們的障礙,就能夠排除了許多,所以密咒持咒護持是這個意思。何況咒心都是佛說的,當然這裏面一方面是開導這些護法鬼神,另一方面勉勵他們護持後世修學的行人。因此這個持咒不但是能夠對他一種親切,能夠叫得出他的名字,同時也把佛教誡他護持的這些話提醒他。後面說『弘經之難』,這個字在此地是雙關的意思,如果把它念成破音字,「弘經之難」,有許多的障礙都講得通。『在古猶然』,古時候風俗那麼樣的淳厚,都免不了,何況在今天?我們今天講弘經要是不遭難,輕而易舉,諸位要曉得,哪有這個事情?我們圖書館建立在此地,一個星期在此地講幾次經,誠如此地所說:
【若非賢聖天神擁護。後五百歲持經之者。欲其無難。安可得哉。】
諸佛菩薩、護法龍天在道場護佑我們,我們自己還不曉得;如果要是沒有的話,我們這個圖書館想講經講不成,不那麼簡單。
接著我們再看下面一節,「妙莊嚴王本事品」。我們來看看這一尊菩薩:
【妙莊嚴者。以法言。即慈悲喜舍莊嚴自心也。】
這叫『妙莊嚴』。
【以迹言。即稱揚供養之功德也。】
從事相上說,就是《普賢行願品》裏面,十大願王的「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就是修的這兩願。從法體上講,就是你本性裏面本來具足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平等清淨,真正的慈、真正的悲,真喜、真舍。我們要是得到,自己就是妙莊嚴菩薩,有內必有外,外面所表現的必定是『稱揚』、必定是『供養』。所以初學的人,應當是以稱揚代替毀謗,以恭敬代替懷疑,我們才能夠成就菩提道業。再惡的人他也會有點小善,有點好事,古人教我們修什麼?教我們修陰德。你看《安士全書》裏面,文昌帝…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