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痕迹
若觀無生法,于生法得離;若觀無爲法,于有爲得離。
——《大智度論卷十五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法忍義》
從這個偈子看來,無生法和無爲法是得智慧、斷煩惱的依據。無生法和生法相對,而無爲法和有爲法也是相對的。若要明白此偈的內容,先要了解這幾個名詞的意思。
“生法”是讓人生起種種煩惱的執著心、分別心、生滅心。前念滅、後念生,心有所生、心有所滅,叫生滅法,又叫生法。我們在平時無法感覺生滅法,如果安靜下來體會心念的活動非常頻繁,就會知道念起念滅的心理狀態爲什麼要稱爲生滅法了。前一念想到的是某某人的恩德,下一念又想到他雖對你有恩,但也曾經使你很難堪。如此前一念“他是好人”滑過去,後一念又是另一個形象的他,這就是生滅法。
“無生法”又名“無生法忍”,是專門用于已經斷除煩惱的菩薩或阿羅漢。斷盡了自私自利的心理行爲,便是斷除了執著、分別的各種煩惱,叫無生法,“忍”是確認、肯定、明了、無疑、可靠、實際如此,即是智慧的功能。有煩惱的心理現象叫生法,脫離煩惱困擾的心理功能,叫“無生法”。一旦悟得無生法忍的人,一樣也有心理現象,且對世間事物反應會更透徹、更明朗、更客觀,甚至超越于主觀及客觀。故已沒有自我立場的好壞、是非、得失等分別心,事情該怎麼處理就恰如其分地處理掉,心中不留痕迹,但不是不留記憶,而是不留情感上的執著心。
“有爲”講的也是人心現象,是指有企圖、有期待、有計較、有得失的心理活動。例如希望得到什麼、丟棄什麼,得不到生嗔恨,丟不掉起怨恨,得到了尚不滿足,盼望獲得更多。通常說:人當有所爲,有所不爲,似乎有所爲是有爲,有所不爲是無爲,其實這兩者都是有爲法,因爲都是心有所期、心有所寄的。
“無爲”是指離開了有爲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超越了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的自我立場的價值觀。與人相處時,只有慈悲的行爲;面對事情時,只有智慧的功能。這已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心胸了。
因此,有爲也不一定全是不好,有爲的心,可讓人知道好壞、多少、善惡、公私、上下、苦樂等的心理反應,雖然不得解脫,但是能夠生活下去。若能從有爲進步成無爲,我們就能體驗到自在解脫的心境,活活潑潑、無拘無束、無牽無挂,雖然時時救人、處處行善,卻能隨時放下、隨處放下,正如《金剛經》所說,縱然度盡一切衆生,實無一衆生得度。對衆生而言,他是度了衆生;對他而言,度與未度,都是一樣的無有增減。這樣宏大的胸懷,雖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總也可以學習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