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規範

  生活規範

  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

  ——《大智度論卷十叁釋初品中屍羅波羅蜜義》

  戒是生活的規範,故在很多經典中,都可以發現對“戒”的強調和重視。因此,這個偈子說,生了大惡的疾病,戒是良藥;在大恐怖發生時,戒可以保護你。

  戒律未必是教條的約束,所以並不可怕。戒是勉勵我們當做則做,不當做則不得做。它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大惡病的“病”不一定是生理或心理的病,殺人、竊盜、邪淫、妄語等大惡事本身就是病。身爲佛教徒,就該淨化自己的身心,同時淨化衆生的身心,達到自利利他、救人濟世的目的。如果不這樣做,就是害了病。生理不健康的人,明知不該做的事也會去做,明知不該說的話也會說,不該想的念頭也會想。如果受了戒,就像吃了藥一樣,受戒時的決心能使尚未作惡的人不會作惡,已經作惡的人改過遷善。受戒與宣誓相同,就職、入黨、入籍、結婚等的宣誓,便是志願遵守共同的生活規範。

  受戒是對良心宣誓,對戒師宣誓,對佛菩薩宣誓。在隆重的受戒儀式之後,心向會轉變。好比原來需要天天吸毒的人,被送往煙毒勒戒的醫院,毒品的來源沒有了,想吸食的時候也會提醒自己不應該。所以說戒是惡病的良藥。

  “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最大的恐怖是死亡,其次是受傷害,再其次是被人冤枉、誹謗、欺負。換個角度看,做惡事的人老是恐懼被人發現,怕受報複或遭法律製裁,一生都在恐怖之中。如果能受戒,過去已犯的錯誤會直下承當,該受的果報會心甘情願地勇于接受,此外可用持

  戒的功德來將功贖罪。過去因嗔怨而罵人,現在因持戒而贊歎人;過去因貪欲而偷盜,現在因持戒而做大布施;過去因愚昧而傷害人,現在因慈悲而多做救生護生的工作。這是積極的持戒。由于現在行善持戒,惡報也許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了也能坦然地面對。因此,有大恐怖的話,受戒持戒最有用。

✿ 继续阅读 ▪ 嗔爲毒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