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義谛
說諸行處,名世界法;說不行處,名第一義。
——《大智度論卷一釋初序品中緣起義》
這個偈子是說,心中有牽挂,便屬凡夫世界;心中無牽挂,便見超越境界。“世界法”亦稱世間法,世上凡事凡物,都有它們的界限,故名世界;世是時間過程,間是空間位置,故名世間。由此可知,人有生命過程,也有生活的範圍,所以活在“世間”。如果我們的心理體驗只限于現象界,行爲價值亦局限于現象界,也是在世間,沒有出世間。
“說諸行處”的“行”字,主要是指我們的心理行爲,由于外界環境的刺激而使心理産生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等六種困擾,稱爲六種根本煩惱。如果心不受環境影響,也就不致産生這六種心理活動,便得解脫,這時叫做“心行處滅”,這兒形容爲“不行處”,也叫做第一義谛。此時的煩惱分別相,自我中心的執著相,便不起作用了。
第一義谛的不動相,相對于第二義谛的虛妄,一旦洞明第一義谛,一切現象都是那般地完美現成、無理可述、無心可動、無物可障礙自己的心了。第一義之中沒有煩惱分別的執著,卻有無私的智慧和平等的慈悲。慈悲心類似同情心,而不等于同情心,同情心是有特定對象的,也有特定的時段的,慈悲則是平等視一切衆生,永遠關懷一切衆生,依衆生的差別需求,以無私的智慧做反應,給予適時適切的幫助。第二義又名爲世俗谛,是從自我中心出發,來看世間事,先有自我的價值判斷,次有自我所執著的模式,所以是主觀的,亦即《金剛
經》所說的“有所住”心,這時所見的世界,就是能夠引起煩惱痛苦的世間法。
要達到第一義,很不容易,一般人能從理論知道有這種境界,也算不錯了,雖然不能真懂,也不能真的做到,但不妨揣摩一下這個偈子。每當心裏混亂困擾之時,告訴自己:不要接受環境的擺布,不要接受煩惱的作弄,對人要存慈悲心,對事要有智慧心。如此一來,也就不致于那般地痛苦和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