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異端
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衆生力,爲之立異字。
——《大智度論卷十八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
此偈是說,般若智慧雖沒有二相,佛卻隨著對象及時地之不同,而以各種名稱來稱呼它,用不同的方式來介紹它。
“般若是一法”,更深一層來看,般若之中不僅沒有異端,也可以說,般若並無一法。但對一般人不能這麼講,否則佛就無話可說了。佛爲了度衆生,還是要用種種名詞、語言、方式、技巧等,來讓不同的人接受到同一個來源的訊息,並爲大家指出相同的方向,勉勵他們去努力。也就是說,發源于般若智慧,歸向于般若智慧。到底有沒有般若這樣的東西呢?未悟的人不知有,已悟的人不居有。
不過,此偈中的般若,是指佛的大覺智慧,人人心中皆有佛性,不論悟或未悟,人人心中也都有與佛相同的般若,只是未悟之時只見煩惱不見般若,悟了之後離去煩惱即是般若。悟後的人,用般若智慧來自利利人;未悟的人,如金在礦,不能自利也無法利人。般若的智慧,如燈照暗不照明。凡夫迷時不知有般若,無從用般若;智者悟後用時則有,不用則無,是隨衆生而有,衆生無邊,所以從般若産生的佛法也是無邊。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說了四十九年的法,遇到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衆生,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但人和鬼所聽到的都是指向相同的目標,那便是開發衆生心中的般若智慧。用智慧的劍斬煩惱的賊。
《維摩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佛以一音、一名、一語,演說同一法,而衆生所理解的各自不同。《大智度論》這個偈子則說,佛只說一種般若法,但給它種種名,不同的人聽到之後的結果,卻是相同的般若。可見佛法是從般若出發,最後又是回歸般若。正像水從海面升空爲雲、爲霧、爲雹、爲雪,化而爲雨、爲露,降而爲霜、爲冰,最後都成爲水,入湖川,進江河,而回歸于海;水性未變而作用萬千。般若也是這樣,只有一味,爲了因應種種人而有種種作用、種種名稱。
世間也有許多的智者,能夠活學活用,不拘一格、不限一侷。遇高則高,遇低則低;當簡則簡,須繁即繁;見深則深,見淺即淺。不論大小方圓,總是恰到好處。不論是兼善天下,或者獨善其身,都能過得稱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