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無痕

  智慧無痕

  若不見般若,是則爲被縛;若人見般若,是亦名被縛。

  若人見般若,是則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

  ——《大智度論卷十八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

  此兩偈是說,不論你以爲已見到般若或者沒有見到般若,都是未得解脫,相反地也就是已得解脫。

  這兩個偈子,乍看之下是彼此矛盾的。第一個偈子說,不論見不見到般若,都被煩惱束縛。因爲未見般若的人,不知道有般若,也沒想要見到般若,因此是在煩惱之中。另一種人已知有般若,並且在追求般若,這本身就是執著;或者他自認已得到般若,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也是個笑話,因爲般若是無我的,怎麼會把有了智慧當成我了呢?所以自認得到般若,也是束縛。

  第二個偈子說,見到般若是得到解脫;相反地,不見般若也是得解脫。這是對智者或悟後的人說的。悟後的人即使告訴別人他見到般若,自己心中並不會執著般若。比如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已放下了自我中心,但他爲了幫助他人,依舊處處說到“我是佛”、“我是大覺者”、“我是世尊”、“我是法王”、“我度衆生”。這究竟是執著,還是解脫呢?這是爲了讓衆生起信心,所以告訴人他是佛,他已得解脫,借此讓衆生知道,他是值得依靠的人,是能讓衆生得解脫的人,要跟他學習。這些“我”字,是爲衆生而說的假名,不是爲了凸顯佛的自我而說。

  “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對于大徹大悟之後的人來說,般若也是因爲衆生需要而立的假名,在他們悟者的心中並沒有任何痕迹叫做般若,這才是真正得解脫。倘若某人自己認爲有智慧,自己認爲已解脫,自己認爲于衆人之中高人一等,這是固守著自我價值、自我成就的心相,乃是傲慢自大,不是解脫自在。

  我常對修行已有一點心得的人說:不要執著悟境,不要等待開悟。如果真的開悟了,不要大驚小怪,逢人就顯示自己已經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心中了無痕迹,如果有開悟的感覺和開悟的傲氣,那就證明你不是真悟,未得解脫。

  世間有些人自稱他們是解脫者、大師、大禅師,或者自謂最高最究竟的自在者,很難講他們是否名副其實。如果是方便法,讓人起信,那沒有問題;如果驕慢自大,自認爲解脫者,那絕不是解脫。該如何判斷呢?但看他們在平常生活中是否有傲慢心,是不是和光同塵地平易近人。如果是在從事神化自我及個人崇拜的活動者,就可能是驕慢,而不是般若了。

  

✿ 继续阅读 ▪ 原來如此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