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無知
諸法無自性,一切無能知;若能如是解,是則無所解。
——《六十華嚴經卷十摩天宮菩薩說偈品》
一切現象沒有固定不變永恒的本質,也沒有一定不變永恒的真理讓我們認知。假如有誰能理解到這樣的事實,也就沒有什麼大道理可以被了解說明的了。
所謂“諸法無自性”,是說任何現象沒有不變的恒常性,任何現象都會由于時間和空間因素的變遷而産生變化,任何物質現象及精神現象都是如此,故世上並無永恒的真理和不變的事物。
然而,一般人即使在觀念上有此認同,事實上卻難以體會;總在茫然迷惑、不明所以的情況下,對一切現象在心理上産生正負兩面的反應。正面反應是想迷戀它、追求它、占有它,形成貪得無厭、永不滿足的苦惱;負面的反應是,想要的追求不到,無法占有;已經到手的,擔心失去,真的失去了,那就産生了永遠沒有安全感的苦惱。這是非常辛苦的,天天忙忙碌碌,居然就是爲了自尋苦惱而忙。有人說是爲了生活,爲了事業,爲了成就感。其實只是爲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想法或似有實無的事物而忙。
一般人是被物欲牽累而辛苦。知識分子的思想家們,則爲對于某種想法或所謂意識形態的堅持而辛苦一輩子。
有人認爲他們的理念、想法和判斷是絕對正確的。其實,世間任何事物包括思想觀念在內,沒有一樣能夠不受時間、環境的影響而一成不變的,現實情況經常改變,思想觀念也就無法不讓它隨之改變。所以,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只能代表你自己的現在,說不定你到明天就會修正你自己的見解。但往往有些人爲了意見的出入,爭得臉紅脖子粗,形同水火。人不能沒有自己的立場,但也該尊重他人的立場,否則,不僅困擾自己,也困擾他人。
正因爲任何東西都會變化,于是求知就僅是一樁比較的行爲,而不是造成獨斷行爲的手段。求知是爲了生活的方便,不是爲了要抓住一樣東西不放,否則知識反而成了生活的累贅,那又何苦來哉。現代人的資訊發達,消息來源豐富,大家一方面希望知道得更多,另一方面又被想要知道的東西沖擊得頭暈目眩,忘了自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