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大小乘的區別來觀察自己的發心
現在很多人將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混在一起,沒有分清楚,內心經常有矛盾和沖突。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界限是什麼?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是什麼?這些都弄明白了才能真正地修行。
我們修行要先發出離心,這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然後,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發菩提心,這是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界限。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修法的前提,然後通過修持大乘佛法才能成佛。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有很多種,我們要先發出最起碼的菩提心——願菩提心: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而發誓修持成佛!一切衆生都當過我的父母,現在我就是爲了這些父母要學佛、要成佛。那時候你沒有自私自利心,完全是爲衆生;你對世間法不會有貪絲毫圖和留戀,無論做什麼事都是爲了衆生的解脫。爲了衆生的解脫,無論修什麼法都是大乘佛法;自私自利,爲自己解脫,不管修持什麼法都是小乘佛法。
大乘和小乘的修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大乘佛法裏強調發心、動機;小乘佛法裏強調表面和形式上的東西。小乘修行者是爲了自己的解脫,最終還是有自私心,所以修法中對表面上、形式上的要求也高,不僅強調動機,也強調行爲。大乘修行者完全看心,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佛經裏有很多這樣的比喻:有一棵樹,樹根是毒,樹枝和樹葉肯定也是毒;樹根是藥,樹枝和樹葉也肯定是藥。發心動機是善,外在的一切語言和行爲也是善;發心動機是惡,外在的一切語言和行爲也是惡。爲自己怎麼都不行,爲衆生怎麼都行。在善惡的判斷上,大乘佛法裏主要強調的是心——心的善惡,小乘佛法裏主要強調的是行爲——行爲上的善惡。
大乘與小乘在結果上區別很大。小乘修行者是爲自己的,所以不能成佛;大乘修行者是爲衆生的,所以能成佛。如果在自己的相續中沒有菩提心,不管你念的是什麼佛、誦的是什麼經、修的是什麼法,所修的都是小乘佛法,再努力、精進,最後只能成爲阿羅漢,不可能成爲菩薩,不可能成爲佛,也不可能往生。你只有能發心爲衆生,才能修持大乘佛法,這樣才能成就。
你是小乘修行者還是大乘修行者,就看有沒有菩提心。我們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地上。心不到位,做什麼也不到位;心到位了,一切都到位了。這樣你的生活就是修行的過程,你的所作所爲完全是爲衆生:爲衆生學,爲衆生修,爲衆生吃,爲衆生穿,爲衆生喝,爲衆生工作,爲衆生上班。這個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動機:不能爲自己,一定要爲衆生;不能爲某某衆生,一定要爲一切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