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淨土機施念佛號
佛法一乘,本無分別,只因機有利鈍,遂使教分頓漸。頓教之機,一聞妙法,當下圓悟,頓起直入,一生成辦,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若是漸教之機,行布次第,順序以進,或修或退,要經叁大阿僧祇劫,不免因難思退,遂有“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之歎!
一、對機施教應病與藥
佛教有無量教門,皆隨佛陀對機說法,應病與藥而來。爲何佛陀要“對機施教,應病與藥”呢?在雜阿含經卷四十八大意說:當時佛陀在恒河行化,有二牛郎趕牛渡河。其中一個牛郎帶著一群牛,事前沒有注意視察恒河上下遊的水勢,也不明白觀察何處的水流最緩,容易渡登彼岸,就把所有的牛群趕下水渡河,結果到了中流,牛只都被急流沖去,溺死河中。另一牛郎趕牛渡河前,先觀察上下遊的水勢,又查明兩岸的水流緩急,然後先趕一批過河,試渡成功,再趕第二批第叁批過渡,結果所有的牛只,沒有損失,皆安然渡河,到達彼岸。
當時佛告比丘,說法度生,亦是同樣的道理,不先實際觀察衆生的根性,以及生活情形,也不觀察應使他們止于何等理想的生活爲最適合,只知盲目的執著一成不變的教理,去化度衆生,則被引度的衆生,將在中途失利,無法安穩的到達彼岸。所以說法度生,必須善用智慧,更須善用方便,才可以使衆生得到實際的利益。
二、不因請教無問自說
就以淨土法門來說,佛說阿彌陀經,是觀察當時有些適應淨土的根機,須說淨土法門,才能使他們深信因果,舍惡向善,稱佛名號,往生蓮邦,所以就不因請教,無問自說,敷揚淨土教義,普度念佛衆生。又說將來世界到了末劫,衆生業重,五濁現前,所以佛經上的文字,都自消失,唯阿彌陀經多留百年,這是給業重衆生最後信佛的機會。過此以後,彌陀經上的文字也都消失淨盡,那時再無佛法在世流行,衆生皆于業海茫茫,爲洪波所汨沒了。由上可見淨土法門,確與末法衆生有緣,適應智簡業重的衆生所修學,盡管顯密各宗各自弘揚發揮光大,而淨土法門的適應性、重要性,還是要爲衆機所需要,不可忽視“末法衆生業重,唯依念佛法門得度”,這句話最值得深思。
叁、叁眼普被有教無疑
佛所教化之法門,各適機宜,有契上根,有契中根,有契下根,隨其根性,各適其適;唯淨土宗之念佛法門,接引衆生,不尚一格,乃是叁根普被,萬類均沾,不論僧俗智愚、男女貴賤、家庭寺院、動靜閑忙,不分種族,皆可學習,只要自己能一心念佛,執持名號,無不達到由念佛而成佛的目的。
(一)念佛非愚人的事
有人說:念佛法門只適合愚夫愚婦修學,不適合知識階層修學。這是不理解念佛真義的人,把念佛法門低估了!他們將所謂的知識階層看得太高貴而把愚夫愚婦看得太低賤了!屬于知識階層人物的大論師、大學者修習念佛法門的,撇開中國淨土宗的十叁代祖師不算,如西天的文殊、普賢、勢至、天親、馬鳴、龍樹等諸大師,皆爲智德高明的知識份子,他們都是提倡念佛,歸宗淨土的。如文殊有偈雲:“願我命終時,滅除諸煩惱,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勢至圓通章雲:“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華嚴普賢菩薩,在善財童子遍參諸善知識證悟後,爲說“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並令善財及華藏海衆,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圓滿佛果。天親菩薩撰往生論,開示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五門,勸修成就,得生安樂國,見彼阿彌陀。龍樹十住毗婆沙論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馬鳴大乘起信論說:“最勝方便,專意念佛,即得往生,終無退轉。”足見念佛法門,不專是屬于愚夫愚婦的。
(二)念佛非老年人的事
有人說:念佛是老年人的事,青年不必學得太早。意思是老年的人,快要離開這個世界,應該及早念佛,將來才可往生西方;年輕人則不必學念佛,早生淨土。誰能預料,世事無常,壽夭不定,大限之期,不論年老年少,一樣要去。老的固然要去,少的也一樣要去,或甚至死得比老的還要早一點。所謂:“莫謂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昔賢詩雲:“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如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
有一個叫做“诿過閻王”的故事,十分有趣。其內容是說昔有一個老人死後被閻王召去審判。因老人在生多作惡事,不修善行,所以閻王就咬牙切齒地呵責他:“爲人在世應多修善,爲何你卻作惡多端?”老人硬嘴反诘閻王,怪閻王爲何不先寫信通知他止惡行善,使他好做個准備。閻王謂早已寫四封信通知他了。老人問是哪四封信?閻王說:“有一日你吃飯時,自覺牙齒搖動,有這回事嗎?”老人答:“有。”閻王謂這是第一封信。接著,閻王又說:“又有一日,你對著鏡子,發現頭發忽有斑白,這是第二封信。你有沒有收到呢?”老人點了點頭。閻王掃了老人一眼,又繼續說道:“接著我又送了兩封信給你:幾年後的某一天,你發覺面有绉紋,這就是第叁封信。最後,你自覺頭痛暈倒,那是第四封信,通知你死訊快到了,你自執迷,不肯檢點,反诿過于我,怪我沒有寄信給你!”老人至此無言以對。當時旁邊跪審的一個年輕小鬼,忽對閻王提出抗議:“他不理會你那四封信,年老而死,被你呵責,尚有道理,而我則年紀輕輕就死了,爲何你不來信先通知我呢?”閻王道:“我也寄過四封信通知你:一次你從單車上跌倒,一次你從馬上跌下,一次你在花園打球暈去,一次你遊泳溺水昏迷。四次的訊息,都是警告你雖年輕,也會死亡的,你不醒覺,卻來怪我!”小鬼聽了,啞口無言,深悔來不及修善,已赴黃泉。現在各人自己省察,究竟寄來幾封信了?趕快修行,莫待老來,被閻王呵責,悔之晚矣。
(叁)念佛非有閑階級的事
有人說:念佛是你們閑人的事情,我們工作忙的人,哪有工夫來念佛?這也是推托之詞,不足爲不念佛的理由,真正有心念佛的人,行住坐臥,什麼時候都可以念佛,身手雖因工作忙,而口卻是空著無事,爲何不可念佛呢?唐代大詩人白樂天,年到古稀,始悟念佛的好處;作詩雲:“我年七十一,不複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身眼,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使忙似箭,不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怎麼生,不達複如何?日暮而途遠,此生已蹉跎,普勸法界衆,同念阿彌陀!”
古德也有用心良苦,詠成行臥二詩,勉人念佛。詩雲:
“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可隨一佛過。足下時時遊淨土,心頭念念離娑婆。旁花隨柳休回顧,臨水登山莫放過!等得阿侬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
“臥時念佛莫聞聲,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風秋萬裏,半床明月夜叁更。無如塵累心難斷,唯有蓮花夢見成,睡眼朦胧諸佛現,覺來追記尚分明。”如夢中忘記念佛,醒時叩頭流血,生大慚愧,如此精進,佛無不成。
四、作業受報帶業往生
經中有說業力之盛頗爲可驚:(一)虛空非大,業力爲大;滄海非深,業力爲深;須彌非高,業力爲高。(二)業由自造,非神所造。(叁)神造萬物,業力造神。
叁界衆生,無始以來,由于惑業苦叁道輪回,不得解脫。惑是煩惱,由煩惱造業,由造業而受苦報,是因果必然的道理。地藏經雲:“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衆生莫輕小惡,以爲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業有黑業與白業,黑業是由身口意叁業所造染汙的惡業,白業則是指身口意清淨所造的淨業。或白業是出世的無漏業,黑業是世間的罪業。若造世間汙染的惡業,必須忏悔,才能清淨,不忏悔罪益深。如無忏悔之心,或時間、壽命不夠,難以忏悔,那麼是自力不足,只有仰仗佛力——他力加被,帶業往生,渡到彼岸,不再退轉娑婆,在樂土作下品的凡夫,慢慢從事忏悔,以求上升而至上品,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圓證佛果。此即彌陀願中第十八願念佛往生:“我成佛時,若有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十惡,毀謗正法。”
但是近來也有人懷疑,經中無帶業往生明文,欲把“帶業往生”改爲“消業往生”,以合其意,已鬧出大笑話來。因業有善業與惡業,惡業可消,善業即淨業,善業如消,勢必無佛道可成了。曾經也有人以“依義不依語”來破斥其不當。蓋經中雖無其語,卻有其義,況待消了業障往生,那麼往來西方之人應一律平等,何以淨土要分九品四土呢?既然有品位高下,國土粗妙,那麼對于帶業往生的道理,豈可妄加推翻!這或許是因學者修行各有所偏,入主出奴,而有是己非他的想法。
五、造業必報,因果不爽
在中國東漢時代,東方的波斯古國,甚爲強盛,嘗有安世高等高僧來華弘教,頗受歡迎。安世高法師曾經多世修行,能通宿命。有一世他爲安息國太子,舍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自知前世欠人命債,必須償還。那債主就在中國洛陽,于是航海東來;既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處,忽見一少年迎面而來,身佩鋼刀,怒氣沖沖,不發一言,一刀便將法師殺掉。法師死後神識悠然,又飄回安息國,投胎爲二世太子。及至年長,又出家修道,省識宿命,知前世曾到洛陽,償還少年的命債;而今觀察,仍有一命債未還清,債主也在洛陽。于是再來洛陽,恰巧又至前世殺他的人家借宿,其人不知,便允許他借住,款待晚餐。席上僧問:“你還認識我嗎?”答以“不識。”僧又告訴他:“我即是前世某年、某月、某日,行過洛陽郊外,爲你所殺的那個和尚呀!”那人聽了大驚失色,心想此事無第叁者知道,這僧必是鬼來索命,急起身,欲遁逃。僧即止之曰:“你不必害怕,我是人,不是鬼。我前世被你所殺,是爲了要償還命債,故被殺後即回安息國投胎,做二世太子。這次再來洛陽,也是爲償還宿世命債而來。我明日會被人打死,特來你處相求,請你明日爲我作證,傳我遺囑與官方,說我之死,是爲還他宿世的命債,請官不必治其誤殺之罪。”說畢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那人隨後。在僧的前面,有一鄉人挑柴,前頭之柴忽因繩斷落地,後頭之柴亦即隨墮,其扁擔向後大力反彈,適中僧頭頂,腦漿迸出,當場斃命。鄉人即爲官府所擒,訊明定罪。其人見此事與昨晚僧言相符,遂拿出僧的遺囑,代求官廳勿治鄉人之罪,免再累命債,冤冤相報,無有了期。官聞高僧因果不昧,即釋鄉人,其事大白。而僧償命後,再回安息投胎爲第叁世太子,出家成功,就是後來的安世高法師。
安世高法師累世高僧,能知宿命,而命債難逃,尚受其苦,足證作業必受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如到時間,一定受報。然安世高法師如修淨土的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便可以超過許多業劫了。可是帶業往生,不可思議,自古至今,懷疑者不知幾多。昔有梵達王,曾問那先比丘:“念佛之人可以帶業往生,此事殊難取信!.”那先比丘答說:“大王!大石置水沈否?”王曰:“必沈。”又說:“若置大石于大船上,載運他方,其可得乎?”王曰:“可。”比丘說:“當知衆生有業,必致墜落,如大石置水必沈;念佛之人,使彌陀大願船力接引,故得帶業往生,其疑可斷矣。”
六、能消業障可轉凡心
佛陀初成道時,便在華嚴經說:“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于妄緣,起惑造業,諸罪叢生,若不忏悔,無由解脫。忏悔的方法很多,有律儀忏、作法忏、無生忏,或事忏和理忏,或念佛忏、禮拜忏、持咒忏、誦經忏,都是可以的。而念佛忏,最簡單、方便,行住坐臥,出入往還,都可以念佛。所以釋尊慈悲,開啓念佛法門,使人多稱佛號,消除業愆。經雲:“念佛一聲,能滅八萬億劫生死重罪”,譬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可見念佛之力量,不可思議。
《淤泥不染 隨淨土機施念佛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