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本經的重要點
本經事相雖淺顯,含義卻很深遠。前面各章,隨意講說,亦講不出什麼好道理來,正如狗子嘴巴裏拿不出象牙來一樣;雖然,能看了各章,對本經大體所講的是什麼東西,亦必可了然胸次。今余義未盡,再來說幾點本經與他經不同的地方。
第一節 度人重于自度
佛法談大乘,小乘。照一般的說法,大乘人是先利人而後自利的。楞嚴經謂:“自未度而先度人者,菩薩發心。”小乘是自利的,自度的;但自度自利之後能否再利人度人呢?若是“趣寂”的定性小乘人,是否定了這種功德的;若大力大根的小乘人,或回小向大的小乘人,那就同菩薩一樣以“宏法爲家務,度生爲職志”了。
本經屬大乘經,爲大乘人所修的法門,前在“本經在佛法中之地位”中已說過了。本經既是大乘經,本經主要的人物──地藏菩薩又是標准的犧牲自我,爲衆生服務的大乘行者,所以本經的作風,是度人重于自度,利他勝過利己;因地藏菩薩要“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則知他經其他菩薩雖亦多爲度人利人;而累劫重誓,願力無窮,比起地藏菩薩來,恐多遜色。這可說是本經的特點之一。
第二節 事相重于理論
諸經所談之理則,不出性相、因果;性相偏于理,因果偏于事。說性空以顯中道,則有般若叁論諸經論;說相有以示圓實,則有法相唯識諸經論。至談因果事相的,則差不多各宗的經論都有涉及,不過大小不同,詳略有別罷了。
本經亦有許多談理論的地方,如業緣等諸品,涉及“業感緣起”的道理,固不限于小乘;而性識不定,造業從心,造福亦從心,亦多涉及唯識唯心的理論;至罪性本空,從緣而有,則又涉及性空中道的道理了。不過本經對這方面的理論,似乎議而不論,甚少發揮,偶爾涉及而已。但爲什麼不多談理論呢?因本經的中心對象,是爲教化剛強不馴的罪苦衆生;爲此類罪苦衆生就範,不得不用苦切語、強硬語,引地獄的事相,因果的事實,廣爲說法。故業感、獄名、閻羅等品,都是重于因果理論。除此而外,如見聞利益品等,廣談人天見聞之福利,也不過用來助顯此因果事相之理論而己。因此,其他經論雖亦多談因果事相,而所談或莫如此經之完具與明顯,與夫感人之深切,此又爲本經的特點之二。
第叁節 他力重于自力
佛法說到修行的法門,多到無量無邊。廣言之,即衆生有八萬四千病,佛法有八萬四千藥而對治之;略言之,不出六度行;再略之,不出戒、定、慧。戒攝布施、持戒、忍辱;定攝禅定;慧攝智慧;精進則通諸度。而八萬四千以及無量行門,又多從這根本的叁無漏學與六度諸行演化出來的。若從中國佛教各宗上來分行門,則不出禅觀行,戒律行,淨土行,真言行;亦逃不出戒定慧的範疇。不過參禅學戒,屬于自力行,以自力爲主,他力幫助者次之;而修淨習密,則著重他力──佛力被護,自力反在其次了。
本經處處說到地獄罪苦衆生,皆由地藏菩薩大悲威神之力,拔之令出,是以他力加被爲重。因地獄衆生,久沈幽冥,昏迷失性,那裏還談得到用自力來修行呢?只有仗他菩薩之力爲前方便;先令脫苦轉生人間天上,然後再以自力修持,漸至究竟解脫。因此,可知用到他力時,因自己在地獄已失去自力的主見,不獲已而用之,若自己做人,尚有辦法時,不用自力來修持,尤其平日自己不肯做,臨急事到,求救佛菩薩,向佛菩薩扣響頭,一味養成依賴他人的心理,失其自力更生的勇敢,那就太沒出息,太無價值了!
佛法最重自力,說一切的罪惡與福樂,都是本人自己造出來的,要改惡爲善,離苦得樂,完全要用自己的勞力去創造出來;靠佛,靠天,靠祖先,都是弱者,不算好漢!但本經爲對治地獄罪苦衆生,因爲他們已失去自己修行的力量,需要佛菩薩救濟,故他力重于自力,別具作風,不同他經,這又爲本經的特點之叁。
第四節 修福重于修慧
福慧兩輪,在佛法中是相提並論的;因爲由人學菩薩而學佛,是要福足慧足,才能完成了人格,達到了學佛的任務。所謂“道德必以智慧爲本,智慧必以福德爲基”,故慧之與福,猶如人的目足,無目則不能看,無足則不能行,即失去了人的完整性。亦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福慧喻之爲輪,亦是這個意思,若少了一輪,即推動不靈。故佛法裏有兩句極流行的話,即是“解行並進,福慧雙修”;解即屬慧,福即屬行。慧解和福行,能得相輔而行,平均發展才是學佛的正宗!
本經于慧解與福行兩方面,都有說到。如廣說因果報應之處,叫你去理解有如是因,招如是果;畏果不如慎因,怕罪不如修德,都是要人運用智力,審思善惡,判斷是非;這些都是屬于智解邊的事。如說念佛、誦經、布施、禮拜、供養、贊歎等,都屬于修福邊的事。雖福慧兩邊都說,但多說方便之慧,少及究竟之慧,若以叁般若來講,則以文字、觀照爲多,實相較少,至講到修福邊的事,本經則比較修慧說的爲多,差不多全部經都是說的勸善修福的法門。福慧兩輪,學佛人既要平均發展,才達到學佛的任務;那麼爲何本經要偏重說修福呢?因本經主化的對象,是地獄罪苦衆生;這些人因不信因果罪福,不肯修福才墮落,爲要省悟這些人,使他脫離迷途,同登覺岸,故本經特著重于修福。這也可說是本經的特點之四。其他的特點還有,隨文可尋,不複一一敘述。(請參閱東初法師近著地藏經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