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人生 爲善最樂的人生觀

  爲善最樂的人生觀

  

   人生所做的事情,不出善惡二途:有些人愛作善事,小心翼翼,惟恐落後而不及人;有些人喜做惡事,做了惡事還得意洋洋。不過我們人類的性情,多數 是樂善而惡惡的。如論語說:「禹聞善言則拜」。孔子的學生子路,「人告之有過則喜」。荀子則說:「與人善言,暖於布帛」。這些話,可以代表了人多 是「好善而惡惡」的。

   一、心安而理得

   昔有漢明帝問東平王蒼曰:「天下以何事爲最樂?對曰:爲善最樂」。爲善何以爲最樂呢?是行乎心之所安,理之所得。比如你看到一個人受難,力之所及,應該救他,就可心安理得;若應救而不救,事雖過去,於心不安。又如佛總舉行「吉祥法會」,要爲馬來西亞佛學院籌募教育基金,這是一件極善、極有功德的好事,因學院教育基金鞏固,就可培植多點佛教人材,爲弘揚佛法、福利社會而努力。在目前的佛教,弘揚佛法是一件極其需要的善事。如我不久前在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地方所見到的情形是:不論中西人士,愛好佛法 者與日俱增,只是缺乏宣講佛法的人才。如果佛學院辦得好,有足夠弘法的中英人才,便可隨時派去弘法。故植材弘法,這是一種良好的功德,我們知道了 應要有力出力,有錢出錢,隨喜功德,就是行乎心之所安;不然的話,法會過去了,回想起自己一分錢都沒有出到,有時可能會感到於心未安。或看見在法 會門口的馬路上有人跌倒,不該取笑他,應該將她扶起。這扶起,便是行乎心之所安,也就是行善。若應行之善而不行,甚至或來個墮井下石,加深其苦, 事情過後,心即難安。古人說得好:「爲人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

   二、善心和善言

   阿含經有一首偈說得很好:「善心爲園,善念爲根,善言爲花,善行爲果」。這首偈著重於「意念善」和「語言善」,爲行善的根本:善心是正行,善語是助行。

   有關善心之義,謹簡明之:

   1.善心的心體:是指十善心,即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瞠、不癡。

   2.善的心理分析:這在唯識說人的善心所有十一種:一信心、二慚心、叁 愧心、四無貪心、五無瞠心、六無癡心、七精進心、八輕安心、九不放逸心、 十行舍心、十一不害心。

   3.叁種修善的心:起信論說善有叁心:一正直心、是直念真如的淨德;二 深心、是廣集無盡善行無量功德的勝心;叁大菩提心,是發自利利他的心,上 求無上佛道,下拔一切衆苦。

   善言,即指四攝法中的和愛語,贊勵語,慰問語。亦可分叁種善語:

   1.勸善語:諸佛菩薩的法語,曆代聖賢的嘉言,箴誡後人,建立德學,敦品立行,都是勸善之言,規誡之語。孫子有說:「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 以言,甚於劍戟」。凡是勉人正知正見、正語正行的箴規,及對人欲作惡事有所怕懼而中止不作的有關因果報應的言論,都是屬於勸善語。

   2.責善語:人有過錯,執正不苟,責以大義,使之省悟。如孔子作春秋責 備賢者,使亂臣賊子畏懼,改過遷善之類,都是責善之言。

   3.悔過語:這不是他人的規誡和指責,而是自己的悔過知錯,由慚愧而發 露纖悔的話。如僧衆自恣的白文雲:「大德長老!或見我過,或聞我罪,或疑 我犯,恣任所舉,哀愍我語,我當忏悔」!這類語氣,都是屬於悔過語。

   叁、小善和大善

   行善在事物的形態上說,可分小善與大善;而在行善而忘善的精神理性來說,則善之大小,其理相等。如一滴海水雖少,而其水性同一鹹味,是與大海的水普遍平等的。理雖如此,但欲行大善,還須要從小善做起,小善不積,大善也就難成了。在宋朝時代,有朱熹的學生名李播,蓮池大師嘗勸其作善事,辭以無力。大師指一條坐凳說:「假如此凳,倚斜礙路,吾爲整之,亦一善也」。此即小善,何人皆可爲之,如不肯爲,是己不爲,非不能也。隨園詩話有句雲:「勸君莫栽當路棘,他年免挂路人衣」;有此好心,亦是小善。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由念一句佛的小善,將來亦可共成佛道,則雖是行一小善,亦何樂而不爲!故戒經說:「小善不積,無以成聖」。

   講到大善,則不但世間煦煦之仁,孑孑之義是小善,即佛教的五戒十善,消極地貪圖世間富貴,人天福樂,也都屬於小善。大善是什 呢?如孔曰殺身成仁,孟曰舍生取義之類忘我所爲,都可以說是大善。至於佛教中說的大善,即學大乘佛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學六度萬行,犧牲布教,舍己爲人,施恩而不望報,無住而生其心,都成爲積極的大善。如佛陀的本生經,菩薩的 本事經,那種舍身救人的壯烈史迹,真是隨處拈來,舉不勝舉了。

   唐朝曹洞宗的洞山禅師,把人類的善惡人格,分析成叁層來說:

   1.知惡不能止,知善不能行: 是模棱兩可的人格;

   2.勉強而止惡,勉強而行善: 是中庸性的人格;

   3.知惡而忘惡,行善而忘善: 是最高大善的人格。

   這裏第叁種人行善的人格,是人善的境界,善惡忘懷,可說是達到爲善最 樂的高尚至善。金剛經的觀空無相,離相布施,無住生心,正可說是行善而止 於至善的境界。所謂「滅度一切衆生,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四、行善的榜樣

   佛教中舍己爲人而行大善的行者,固然很多,但普通儒家真能行善的人,亦不在少數,在曆史上有很多事實,亦是不勝枚舉的,現在姑寫幾位行善的儒士,多是近於菩薩舍己爲人的大悲心腸者,可作爲行善的榜樣。

   1.保侄棄子的鄧攸:晉石勒將過泗水,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鄧攸以牛馬負妻子而逃;又遇賊掠其牛馬,乃步行擔其兒及侄兒,自度不能兩全,就和其妻說:「吾弟早亡,惟有一息,理不可絕,正應棄我兒耳;幸而得存,我後當 有子」。妻泣而從之。攸棄子後,妻不複孕,過江納妾,甚寵之,訊其家屬,乃攸之甥。攸素有德行,聞之感恨,逐不複畜妾,後遂無嗣。有嗣無嗣,有系於 因果業報,蓋彼雖存侄有德,棄子則有罪,故無後嗣,暫且勿論;然其甯舍己子,而全侄命以存弟息,亦爲利他而行心之所安,非矯揉造作者之所能爲, 實踐真善,確實難能可貴,值得贊美,非一般人容易做到的。

   2.凶馬不賣的庾亮:庾亮有馬名「的驢」,白額入口至齒者,是凶煞之馬,騎之必傷其主,友或勸其賣出。亮對友說:「賣之必有買者,即複傷害其主, 甯可不安己而移乎他人哉」!這亦是菩薩心腸,甯可傷己,不欲傷人,誠孔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亦我佛在戒經所說:「好事向他人,惡事向自 己」的大士之道。

   3.有車不借的阮光祿:光祿在剡溪,曾置好車,人來借車,無有不借的。 有人葬母,意欲借車而不敢言。光祿聞而數曰:「吾有車而人不敢借,何用車爲 」!就把車毀了。

   擔侄而棄子,凶馬不願賣,可惜好車未借,心地善良,猶如光風霁月,何等 胸襟,令人佩仰!

   五、及時須行善

   人生在世,數十寒暑,生命短促,行善須要及時。四十二章經雲:「生命在呼吸間」。如有遇行善的機會,錯過行善,雖欲再行,只恐難以如願了。

   佛陀說法,每多譬喻:過去有叁條大魚,隨著潮漲而流入小河。等到潮退水漸淺,叁魚自相謂道:「我們若不從速隨潮水退回大海,生命便有危險」。適來小船,阻住水道,叁魚無法隨潮退去。第一條魚便盡自己的氣力,躍出水面,越舟而過,得免於難。第二條魚,亦從小船邊的疏草奮勇穿過,亦免於難。惟第叁條魚,因循苟且,既無能力躍過小船,亦不知從船旁疏草處穿出,不久潮退水乾,窒息而死,遂爲漁夫所得。佛陀說了這個故事,就告訴弟子們道:魚以水爲舍宅,亦依水而活命,離水則命不存;我們人亦是這樣,依命根而維持身體,命根不存,身即亡故。但人命無常,時序推移,瞬息即逝,如果不把握時間,及時行善,以期廣種福田,招集來生的福果,那 一到臨終,手忙腳亂,所帶得去的,只是一身的罪業,再受輪回往來之苦,就不免「空在人間走一遭」了!

   (八十年冬爲佛學院建吉祥法會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