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人生
佛教總會主辦的星期弘法會,今天開始在這間大禮堂弘法,我想不論講者與聽者,看到有這樣一座堂皇莊嚴的禮堂給我們作引法工作,大家在精神上一定都是高興而愉快的!
本來佛教總會的主要工作,是要弘揚佛法。過去因爲沒有會所,沒有一個可以集中弘法的地點,同時人材也感不夠,所以弘法的工作,未曾積極的推動;而現在既有了地點,又有不少有德學的法師與居士,以及佛教青年都在學習弘揚佛法的技巧,所以這次由幾位熱心弘法的同事,決定把這個星期弘法會成立起來。這是一個宣傳佛法的良好途徑。
現在我要講的題目,是「佛教與人生」。如果有人問我爲什不講佛教與人死,而講佛教與人生呢?我先來問一間各位:誰願意人死?我想個個人都願意人生而不願人死的,所以要講人生,不講人死。同時佛陀出世人間,在人間成道說法,佛教也就是爲人生的需要而施設的,並不是爲人死或死人而設立的,自然我現在要講的亦是人生的佛教,不是人死的佛教。
一、兩個問題
不過在這裏有兩個問題:一般社會不明佛理的人,的確有誤會佛教是人死的,不是人生的,因他們看見許多人平常與佛教沒有什關系,每到家裏死了人,才到廟中請僧尼去念經,這不是證明佛法是到人死的時候才用得著的嗎?還有人誤會佛教是消極厭世的,逃避現實的,與人生社會沒有什關系,因佛教專門談空,說一切法都是空的,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還不足以證明佛教是厭世,是逃避現實社會的責任嗎?所以認爲佛教與人生似乎沒有多大關系。關於這兩個問題,現在簡單地先來解答一下:佛教的法門,原有兩類:一類法門是注重現實人生的身心健康,家庭和樂,社會互助,政治修明,國家繁榮,世界太平,如藥師法門,及菩薩所修的六度法門等等,都是正視現實,憑自己的力量,廣建善業,以期自利利人的。一類法門是提倡念佛禮誦,加被生者消災滅罪,福佑死者往生樂土。如求生淨土的彌陀法門,就是憑他佛菩薩的力量扶助,使罪業沈重者轉危爲安。但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盛行很廣,大家都認爲念佛容易,尤其能幫助死者往生,所以造成家裏死了人就請僧尼念佛念經的風氣,於是有人看到這種情勢,就認爲佛教是人死了才用到的,把佛教注重現生行善修福,面對人生,正視現實的人倫正法,善生之道都疏忽了,遂使人生的佛教,變成人死的佛教。同時佛教講空,是要空去煩惱主觀的執障,並不說空了什都不要,如果是這樣,何必勸人爲善?爲善有什用!
二、人性提高
先從人性來講,佛教與人生最親切的關系,是在提高人性。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發現大地衆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的都可成佛,這佛性,就是人性的提高與開展。這一發現,給予人生無限的光明與福樂,也找到了人生向善最高的目標或歸宿;在佛陀沒有發現佛性以前,我們的人生,可說是迷迷糊糊,渺渺茫茫,長夜漫漫,黑漆一團,沒有光,也找不到熱。同時這個發現,在人生社會,引起兩個很大的啓示作用:一是人人皆有佛性,則人生社會,絕對平等,一切社會不平等的階級製度,在平等的佛法中都站不住腳。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是如此。一是人人都可做佛,給予人生很大的鼓勵,因爲不但富貴智慧的人可以學佛,可以成佛,就是貧窮愚癡的人,只要自己能向善學乖,一樣可以有成功的希望。如佛陀在世時,做馬夫的優波離,掃地的周梨盤特,擔糞的尼提,都能夠從學佛獲得成功,他們從最卑下的奴隸賤民,而翻身爲最尊貴的聖者。就拿現在來講吧,亦有人因境遇坎坷,時運不濟,往往心情消極,意志消沈,走向自殺的道路,想要毀滅自己,後來聽到佛法,或看見佛經,體會佛陀的道理,對人生種種的啓示興鼓勵,自己可以創造自己的福運,改變自己不良的環境,即生可以實現理想,因此激發本能,心情由消極轉趨積極,改變觀念,重新做人。在兩年前,我在一個佛教雜志上,看到張君志聖寫的「信佛因緣」。他有個小康之家,家裏有一妻一子,生活尚好。但在他廿九歲那年,忽然發生不幸之事,妻子急症亡故,跟著兒子放學回家,又被車撞死,真是禍不單行,使他的精神陷於極度痛苦,朝晚都徘徊於海邊,想跳海自殺。而因他常常徘徊海邊,小偷又乘虛而入,偷了他的財物,使他對人生更感悲哀與失望,再也生活不下去。可是一次無意中經過寺門,被人拉入法堂聽經,剛剛聽到法師在講叁世因果的道理,說及人生的父母兄弟,妻子眷屬,都有冤緣的關系,有緣的是來報恩,令你歡喜,有冤的是來報仇,令你苦惱。使他想到自己妻兒的逝世,害他痛苦,莫韭前世害過他們,今世來報仇,於是心就平了一半,精神的痛苦也減輕了。因爲多與佛門中人接觸,有些人知道他過去生命中的一頁慘史,也時時以佛理開解他,使他的心情漸漸的積極起來,重建家庭,重新過著溫暖的生活,且爲我佛信徒,幫忙佛教做了許多慈善事業。一個人到了死亡邊緣,而被佛法救回來,重新做人,這正是佛教對於人生有益的證明。
叁、少欲知足
再從修養來講,佛教與人生的關系亦很切實。佛陀成道不久,在鹿野苑爲五比丘講阿含經,常常教誡門徒做生活修養的工夫,先由「少欲知足」,做到「離欲清淨」。這欲,是指飲食男女等貪欲。人生有貪欲,就有煩惱,有煩惱障蔽佛性,失去靈明,愚癡無智,是非不辨,爭奪以興。故中阿含苦陰經說:「以欲爲本故,子共母爭,母共子爭,父子兄弟親族輾轉共爭,更相說惡,何況他人?」這是說明家庭鬥爭,親族鬥爭,都起於私欲。又說:「以欲爲本故,王王共爭,民民共爭,國國共爭。彼因共相爭故,以種種器杖轉相加害,或以手杈石擲,或以杖打刀斫。」這也是說明人類由於私欲作祟,弄得王與王爭,民與民爭,國與國爭。因此佛陀誡人少欲知足,除了爲公衆的利益與人論辯,決不爲達到私欲的希求,貪取無厭,與人爭執。故由少欲知足,做到離欲清淨,身心快樂,是佛陀從經驗中教人修養的一貫工夫。
世人皆因徇於一己的私欲,被私欲俘虜,做私欲奴隸,世間才有戰爭,使人類受到腥風血雨的災劫。如世界第一次大戰時,許多人都說是爲了「面包問題」。及戰爭結束,所耗去的軍費,以美鈔連續起來,可繞地球幾個圈子。倘以這些所耗的軍費,轉移過來發展農業,增加農産,推想收成足以養活另一個星球的人。可見打仗並不完全爲了面包,還是爲逞私欲、鬥英雄。又以世界第二次大戰來說,第一次估計二千二百萬人死亡,叁千零四十萬人受傷。毀滅物資,難以估計。所受的影響,遍於地球每個角落,慘痛之深,史無前例。可是戰爭結束,人心仍未痛定思痛,不見有何覺悟,依舊各爲其私,乘亂取勢,以人食人,以人殺人。這種由貪欲而自私的禍害,試想除了佛法的法藥
少欲知足,離欲無爭,慈悲濟拔,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還有什更好的方法,能使世界和平,衆生安樂呢?
四、無我爲人
人類的多難,起於多欲,是指自私的欲愛。這欲愛有自我的欲愛,眷屬的欲愛,境界的欲愛,而以自我的欲愛爲主體。自我的欲愛,是愛自己的身體,爲人生最大的禍根,一切的貪欲,都因執我而起。由於執我的身體,跟上來的就有我的財産,我的名譽,我的妻子,我的車馬,以及我所占有的一切東西。凡是我心所欲,我力所及,莫不恣意爭逐,據爲己有,爭之不已,世界從此多事,人生也就從此淪於苦海的泥淖,越陷越深,難以自拔。對於人生執我爲是的道理,佛經中有個比喻說得很好:從前有一個人,天天想金,想得發狂。一天經過鬧市,看見一間金店,便走進去,拿了金子就跑,當堂被店主人捉住送將官裏去。官問他爲何在衆目睽睽之下,竟敢拿走人家的金子?這人答得很妙:當我拿金時,只看到金子,沒有看到旁人。這比喻執我的人,只知有我,不見有人。人們爲了滿足自我的私欲,不惜明爭暗鬥,要爭權,要奪利,要享用豐富,要優越他人。你要如此,我亦要如此,弄得人我鬥爭,團體不和,社會不甯,禍根都從一個我字,生出一個私字,使人生走入了不光明的黑暗時代。佛法的修養,首先注重無我,但要知無我,須先識唯心,一切都要從自己的本心做起。這從消極方面,先要鏟除自己的私欲,打掃自己的心境,清淨無染,如鏡照物,明察秋毫,不被塵汙;從積極方面,由透視一切事物的緣起性空,如幻如化,舍小我爲大我,發出大智大悲無畏的精神,深入社會,廣建淨業,不惜犧牲自己,而爲社會大衆廣謀福利,爭取世界和平,使人生趨於升平樂業的和善之境。
五、緣起唯心
佛教的無我,是從緣起法上闡明的。佛教闡明世間一切的事物,它的生起,都有它的主因與助緣,單獨是不能生起的。如這張桌子,木料是它生起的主因,但如果沒有人工等助緣,是不能做成這張桌子的。由此一物推至其他的東西,因緣所生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此,人生社會的存在,無非是種種主因與助緣的交織和合,所以社會應互助,人生應合作。同時人生社會既是從緣而起,這緣若是好的,人生就清淨和平,這緣若是壞的,人生就貪染雜亂。所以法華經說:「佛種從緣起」。又說:「隨於染淨緣。遂分十法界」。十法界分六凡法界與四聖法界。六凡法界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是從染緣而起的;四聖法界的佛、菩薩、聲聞、緣覺,是從淨緣而生的。而染淨之緣的諸法,都是從心所造,心是一切萬法的總源,源清則水清,源濁則流濁,所以佛法注重修行必先修心。修得心淨則家庭淨,沒有了家庭鬥爭;心淨則社會淨,沒有了社會鬥爭;心淨則國家世界俱淨,沒有了國家鬥爭,世界鬥爭。故楞嚴經說:「當平心地,則世界一切地皆平」。在這裏,我們應深深地理解到佛教的推行與否,與人生的泰否,世界的安危,是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在儒書大學上說:「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學主張治國平天下,先由格物明理,誠意正心做起,這與佛教的基本修養,先修其心的道理,亦很接近。而憨山大師解釋格物之格字,爲格去君心之非,格去物欲之蔽,則更顯出佛教呵欲止爭,離欲清淨的道理,與人生向善,世界升平大有關系了。
(一九六五年講於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星期講座)
《佛教與人生 佛教與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