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示壽命之理
人生在世,誰不愛壽命?富貴的人,不稍說是愛壽命,不論說話寫信,都 喜歡聽吉祥如意,大吉大利一類的話,如果聽人說到「死」字,那就避之唯恐不及,好像死神就會降臨他的身上。怕死,換句話說,就是怕自己沒有壽命。 貧窮的人呢,環境很苦,照理應該不愛壽命,可是不然,他們同樣地愛壽命,縱使窮到沒有飯吃,苟延殘喘,輾轉流離,仍掙紮著要活下去。除非那些受了 很深刺激的人,神經變態,失了理性,才會去跳樓,投海或吊頸;除此之外,我想誰都愛惜自己的生命,也即是希望自己長命壽考,永遠地活著才快樂。
一、假相的壽命
我們這個有形體的生命,依佛經的看法,只是一種假托的壽命;即是壽命 雖然有,只不過是一種假相,根本沒有可以不變壞的實體。故金剛經告訴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無壽者相」。在這「四相」上都加一個「無」字,正顯不論我相乃至壽命相,都是虛幻不實的假相,其性本空,沒有實體的。但世間的人,很少覺察到人生四相皆空的道理,因此不論富人或窮人,都掙 紮著要壽命,愛壽命;而且爲了壽命好,生活得好,還可以做出種種不擇手段的舉動,搞出許多亂子,明槍冷箭,你爭我奪,弄得社會不安,世界不平。
有些富貴而又聰明的人,想保存自己的地位和産業,永遠地繼續下去,便尋找種種的方法,想延長自己的壽命。例如過去中國的秦始皇,到「六王畢, 四海一」,長城萬裏,坐擁江山時,就更愛起自己的壽命來,恐怕一旦命盡,失去基業,所以要派徐福帶了五百童男童女,入東瀛海島求仙,希望得到仙丹 ,吃了長生不老。其他如漢武帝等訪求方士,覓不死之藥。可是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早已沒有了秦皇漢武的存在,故知他們想藉仙術來延長這個假相的生 命,終是不可得的。又如有詩仙之稱的李太白,曾說過「我當乘雲離,吸景駐光彩」,也是想返老還童,不改容色,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 釋迦牟尼佛從前說了一個故事:印度古代有個國王,想求一種長生不老的仙丹,使自己吃了永遠不死。於是派臣子各處訪查,希望能得到這種仙丹。後 來查到在一個深山中,有一個道人藏有長生不死的仙藥,即刻下令臣子去要求;可是在臣子趕到山中的前一日,那個道人已壽盡逝世。臣子拿不到仙藥,回來將道人已死的消息禀告國王。國王大怒,說臣子做事太不認真,如果早一日趕到山中,道人未死,一定可以拿到仙藥;於是就定臣子以重刑。當時有一個智臣在旁,對這事大抱不平,就向王進言道:「如果那種仙藥吃了可以長生不死,爲何這個擁有仙藥的道人,也保不住自己的老命呢」?經此一問,國王頓然覺悟 ,放了那個無罪的臣子。這個故事啓示我們有形假相的壽命,終歸無常壞滅,除非是不懂人生無常真理的愚夫,才會要求仙尋藥,做一種非分的希圖!在 佛經中把這個世界擴大到叁界二十八天,而最高的非非想處天,壽命長到八萬大劫,結果還免不了死亡,正是「縱經百千劫,還是落空亡」,所以說假相的壽命是不真實的。
二、真理的壽命
真理的壽命,是永恒的生命之流,不若假相的壽命可以變壞的。真理的壽 命,它的本身是清淨無雜,法爾本然的;但在無始時期,忽爲某一種不清淨的無明所薰染,於是妄動煩惱,造諸行業,就在真理的壽命上幻起假相的壽命。 這假相的壽命所代表的東西,就是我們這個五蘊四大緣成假聚的身體。身體是代表這一期的壽命;身體百年,終歸散壞,所以前說假相的壽命,終是留不住 的。
真理的壽命,怎知是永
呢?說個比喻,好如一個碧清的大海,狂風不起,水平如鏡。這本來清淨的水體,正象徵著真理生命的本質;而水的本性是 動的,時時很微細地在生生滅滅,相續推遷,正是象徵著真理的生命之流,永無停止。但忽然狂風吹來,掀起軒然巨浪,把這海水攪濁了。一風來生一浪, 多風來生多浪。這些風浪的生起,正象徵著我們衆生因受境界的業風所吹,就從真理的生命中,幻起一個至多個的假相壽命。則知本性清淨的真理壽命之流 ,是一種靜止的狀態,到了假相的壽命因業風而現起,就成這個惡濁的人生,甚至不好的事物都紛至沓來了。 在佛學上明白揭穿,真理的生命就是真如。真如是諸法的理性,證悟到這理性,智慧的生命,永遠擴展,永無停止,也就是諸佛菩薩的淨命慧命的開始 ,盡未來際,無有窮極。假相的壽命,就是無明。無明與真如,無始以來是同時俱有的;由於無始以來有真如時就有無明欲染,所以就覆蔽真理,妄現假相 的壽命,隱藏了真理的慧命,成了衆生惡濁的形象。因此,我們真的要獲得壽命無量,長生不老,唯有憑此假相的形命,修習聖道,打破無明殼子,建設真 如理性,那智慧的壽命,才會擴展至於無盡。猶如狂風一息,海不揚波,那無限碧清的水體,仍然趨於無限靜止的狀態,而相續推移,永無停息。
但是真理的壽命
真如,既然本來清淨,如何會生起虛妄假相的壽命和無明呢?如果是清淨壽命仍可生起煩惱惡濁的壽命,那末諸佛菩薩由於修證而獲真淨的慧命,豈不是將來亦可以生起無明的壽命,諸佛菩薩豈不是仍與衆 生一樣可再輪回生死嗎?這在經中,比喻金與金礦是同時俱有的,而礦的惡濁不能損害金的本質。金即代表真如,礦則代表無明,兩者雖同時而有,不相妨 礙,不過由於礦隱覆了金,好像由無明煩惱隱覆了真如理性的生命一樣。一旦礦盡金露,金即永遠清淨光明,不複重與礦俱。衆生由修行工夫,破除無明, 證悟真如,獲得真理永恒的壽命,證成佛果,不再退爲衆生的假相壽命,亦猶金既由於鑄煉而出礦,就不會再退入於礦中。其道理是一樣的。
叁、事業的壽命
事業的壽命,即精神的生命。一個人的精神,可以寄托於事業,事業不朽,便是精神不朽。假相的壽命雖然過去,而精神所寄的事業卻永遠地存在。也即是精神壽命永遠的存在。
我們中國人的觀念,人生最可貴的是叁不朽的精神。一是立言不朽:言是言論,包括一切文字的著述。一個人自己對學問有研究、有心得,有成就,須要發表言論,著書立說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爲百世之師。如孔子被人目稱爲 至聖先師,就因他能著書立說,傳下許多有關世道人心的匡時文章。所以他雖已逝世很久,而他的精神卻寄托在他的言論裏,永垂不朽。二是立德不朽,一 個人只有言論著述,而沒有修養的道德來陪襯,還是不夠的,所以必須要再建立自己的道德氣節,那 你的言論才會得人尊重;不然,只會高談闊論,空洞 無物,或下筆千言,倚馬可侍,而毫無道德,人格掃地,那就得不到衆人的尊重,其人雖存,精神已死,更談不到不朽。這便是有言無行的缺點,因不能立 德,雖有言論也徒然無用了。叁是立功不朽,功是功業,功勳。人生於世,不能專爲自己打算,光是爲了自己,這人生未免太渺小,太狹隘,太無價值。所 謂「男兒志在四方」,應該要爲社會,爲國家、爲世界人類,有所貢獻,有所建樹,立下不朽的功業,方不辜負這寶貴的人生。古來的聖賢,能流芳百世, 遺愛於人間,多是對立言、立德、立功有所成就。他的精神不朽,就是他在事業永恒的壽命!
中觀論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依世俗谛,一依第一義。若不說世俗,不得第一義」。第一義是佛法,是真谛之理;世俗谛是世間法,是俗谛 之理。契真谛,就是得到真理的壽命;契俗谛,就是建立事業的壽命。真能體證真谛,獲得真理壽命的永生,從古至今,唯有了生脫死,超出輪回的出世聖人
諸佛菩薩;世間的聖賢,至多在世間事業的壽命上,建立了叁朽,對於出世的真理壽命,似乎還未曾夢見。真能在世間事業上立言、立德、立功,同 時又能契證諸法真如,獲得永
真理壽命,唯有福慧雙修,真俗並融的佛陀,才能由修證而實現了的真理慧命。
不論是誰都好,沒有契證真理的壽命,又無事業不朽的壽命,光是從假相 的壽命上尋求永生,那是等於緣木求魚,亦如炒沙欲冀成飯,終是辦不到的。 要得無量壽命,唯有基於不朽的事業,而進求真理的擴展,才獲得永恒的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