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在世間,如真實之友。第二「由」於「成就清淨境界」者,即以無顛倒義而顯真實之謂,由於境界無顛倒之下,得說四種清淨(注一叁),此在世間,如真實之物。第叁「由」於「在一切善法中最勝」者,是以無分別義而顯真實之謂,此在世間,如真實之行。此「不相違」、「無顛倒」、「無分別」的叁義,於「勝義」不壞失故,所以「說名真實」。
總之,仗因(種子)依緣而生起之者,即名「依他」;依識而識被所緣,顯現之者,名爲「分別」;顯露真如法性者,稱爲「真實」(注一四)。不過,《攝大乘論》中的叁性說,目的在於說明由唯識相而進入唯識性的發展過程,亦即從叁性而進展至叁無性。正如該論卷中所說:「菩薩由入似義顯現意言分別相故,得入分別性;由入唯識義故,得入依他性。及雲何得入真實性?若舍唯識想已,是時意言分別,先所聞法熏習種類。菩薩已了別伏滅塵想,似一切義顯現,無複生緣故不得生,是故似、唯識、意言分別,亦不得生。由此義故,菩薩唯住無分別。一切義名中,由無分別智,得證得住真如法界;是時菩薩,平等平等,能緣所緣無分別智生,由此義故,菩薩得入真實性。」(注一五)
此處的「真實性」,乃是指明爲「真如法界」的真常心,所以必然能與《大乘止觀》的思想相爲呼應的。並且即以此爲基礎而用叁無性來說明止觀境界,複以叁無性來說明止觀體狀。下面就讓我們來對本書的叁性說作一番研討。
(叁)本書以如來藏爲中心的叁性說本書依於一心而展開叁自性,即是以叁性說來說明止觀的境相,又依所觀之境,作爲觀行的入門。這是依於《攝大乘論》的阿梨耶識成立的叁性。《攝大乘論》與護法之後的新義唯識不同,它屬於古義唯識,玄奘所傳者,即爲新義的唯識,真谛所傳譯的《叁無性論》,也屬於古義唯識。至於本書,便是繼承《攝大乘論》的叁性叁無性思想的系統;同時,在前面已經介紹過,當時的攝論宗師,「是以《攝大乘論》和《起信論》視爲一致」的。因此,不妨將這叁種論書的共通點,舉其兩對四例對照如下:
1.《大乘止觀》卷叁雲:「真心是體,本識是相,六七等識是用。」(注一六)
2.《起信論》雲:「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叁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注一七)
1.《大乘止觀》卷叁雲:「所言總名叁性者,謂出障真如及佛淨德,悉名真實性;在障之真與染和合,名阿梨耶識,此即是依他性;六識七識妄想分別,悉名分別性。」(注一八)
2.《攝大乘論》卷上雲:「依他性相者,本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差別,……是名依他性相。分別性相者,實無有塵,唯有識體顯現爲塵,是名分別性相。真實性相者,是依他性,由此塵相,永無所有,此實不無,是名真實性相。」(注一九)
由此可知,本書的所謂體相用,是根源於《起信論》,所不同者,《起信論》是就清淨位的聖者而言,只講淨的體相用,本書由於富有性染思想,所以包攝凡聖染淨,而將一心及八個識,分別名爲體相用的。至於叁性的思想,本書當然是采取了《攝大乘論》的立場,但其標名,也有不同之處。試立二表,將其顯現出來:
我們由這兩對四例看來,對於作爲體大的真實性的真如心,叁書所說是一致的。到了依他性的本識上面,本書便脫離了《起信論》之相大所持的觀點,而采用了《攝大乘論》所持本識的思想,說爲真妄和合的阿梨耶識,而不是《起信論》所說的如來藏具足的無量性功德了。再說《起信論》的用大,是指清淨功德所權現的世出世間的善因果法,與《攝大乘論》所說由識體顯現的塵相之分別性相,並不相同,本書接受了《攝大乘論》所持的識體顯現,而說的分別性,便是六識七識的妄想分別,此妄想分別,當然也與《起信論》所持用大的內容不同,善因果法集亦是妄想分別,但其並非出之於妄想分別。
現在,我們再以《起信論》的「叁大」爲中心,就以上叁書所持的論點,作更深一層的考察。先說《起信論》的體大,即是摩诃衍的自體,即是萬有本體的真如實在,宇宙間的森羅萬象,無不皆以此真如爲其本體(注二零)。《攝大乘論》的真實性相,已如前述,在依他性中的分別性之塵相,已全無所有,它之被稱爲真實性相,乃表其實際尚有,所以名爲真實性(注二一);此與《起信論》所持萬有的本體,意義全同。本書的真實性之「出障真如及佛淨德」,和《起信論》體大的「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的內容,也全然相通。
次說《起信論》的相大,即是摩诃衍的形態,即是指的基於法身如來藏的無量無邊的功德相,這是無限的真實相,因爲凡是顯現現實界的諸法,均非絕對,均非無限,且其亦非功德及真實的體相,例如說山之大及海之大,無一不是有限的大,畢竟不過是虛假不實之相(注二二)。《攝大乘論》的依他性相,除指「本識」之外,並無別的東西,唯其由此本識,顯現十一識(注二叁),此十一識,爲虛妄分別之所攝,以唯識爲體而顯現非有虛妄之塵,這一顯現的依止,便是依他性相;顯現的依止,舍本識而外,別無可依,因而,作爲顯現塵相之所依止的本識,便被名爲依他性相了(注二四)。此處真谛譯的「本識」,在玄奘譯的《攝大乘論》中,名爲「阿賴耶識」(注二五),與本書《大乘止觀》,將「在障之真與染和合名阿梨耶識」的依他性,同樣是指的真妄和合的第八識。此與《起信論》所說相大的無限無量的功德來比較,其內容顯然是不同了。
再說《起信論》的用大,這是摩诃衍的動態,也即是從真如法身的體大,顯現而生的世出世間的一切善因果法;因爲在現象界而言,無非由於無明熏習之所發現者,例如關於看、關於聞等,無一不成爲煩惱之因而生惡因惡果。但是,真如法身是善法之本,是功德之源,顯現於現象界的善因善果,也就無一不是由於這個真如法身內發的動態了(注二六)。至於《攝大乘論》的分別性相,實際上也不是有塵,僅是唯識體顯現爲塵而已;所謂非有塵者,例如無我一樣,是指所取之實體全無,僅以唯識本體,但亦不是以識爲分別性相(注二七)。《攝大乘論》於此處所謂的「顯現」,和《大乘止觀》所謂的「六識七識妄想分別」的「分別性」,是指的同一樣東西,和《起信論》之現於現象界的善因善果,大致也是相通。
所不同者,《起信論》的體相用叁大,是約真、約淨、約功德、約善因果而論的;本書的叁性,皆具有染淨二分的性能;而於《攝大乘論》的立場,叁性之中,唯有依他性「爲染汙清淨分」,此外的真實性爲清淨分,分別性爲染汙分(注二八)。這爲叁種論書之間,最爲明顯的差異點,此亦可用表示如次:
本書雖然未以作爲哲學理論和其宗教實踐的止觀,來廣泛地論及叁性叁無性,但其確已將其論述的叁性叁無性,視作達成止觀法門之修行的究極方便。因此,在本書之中,說明止觀體狀之時,便是說明如何由叁性而進入叁無性的階層。
這在本書卷叁,即有如次的述:「叁性得入叁無性,入叁無性者,謂除分別性入無相性,除依他性入無生性,除真實性入無性性。」(注二九)
再看 益智旭大師的《釋要》卷四,對此所作的解釋說:「觀門成立叁性緣起者,謂觀五陰六塵等法本,但是妄想執實,即能成立分別性緣起。(中略)次觀五陰六塵等法,悉皆心作,其體是,即能成立依他性緣起。(中略)次觀一切諸法。本來惟心,心外無法,不將二無以爲心相,即能成立真實性緣起。(中略)止門除滅叁性入叁無性者,謂疆觀諸法,唯是心相,狀無實;複觀能觀之心,亦無實念。繇此執心止息,故名除分別性入無相性。次觀法,唯心所現,有即非有,無生無滅。繇此虛相執滅,故名除依他性入無生性。次觀淨心,圓離四句,不屬有無。亦非可緣可念,故名除真實性入無性性也。」(注叁零)
益大師的這段解釋,已把本書的止觀行法,用叁性進入叁無性的過程次第,說得相當明白了。主要的意思,是以叁性爲觀行,又以叁無性爲止行。
然與《攝大乘論》所不同者,在《攝大乘論》,僅以叁性叁無性爲唯識觀;在本書的止觀工夫,由於是交替並進的,所以形成爲四個層次的四重止觀,僅以叁性叁無性,作爲四重止觀中的第一及第二重止觀,除此之外,尚有根本真如叁昧的第叁重止觀,以及止觀雙現的第四重止觀(注叁一)。這一點,也是本書的特色之一。
現在且將本書的止觀法門和叁性叁無性之關系,列表如下:
在此表中,由叁性進入叁無性時,竟然成了五個無性,這便是爲了顯明止觀的層次,而將第叁個「無性性」再予以劃分。「無無性」是「無性性」的異名,意義相同。又爲顯示即僞是真,息異執以辨寂滅起見,又將「無無性」名爲「無真性」。其實,名雖不同、層次不同,內容則仍同是一個由真實性而來的性無性而已。
注解:
注 一、《成唯識論》卷九.一頁。《大正》叁一.四七頁下-四八頁上。
注 二、宇井伯壽博士《攝大乘論研究》叁八六頁。
注 叁、《大乘止觀》卷一,《大正》四六.六四二頁雲:「今且依經論,爲子略說大乘止觀二門。」
注 四、宇井伯壽博士《印度哲學研究》卷六.五叁零頁。
注 五、《佛教研究》六卷四號七一頁,高橋勇夫氏〈大乘止觀法門 撰者 就 〉(昭和十七年)。
注 六、《大正》叁一.一零零頁下、一零一頁下-一零二頁上。
注 七、《大正》叁一.一一八頁上、一一九頁中-下。
注 八、《大正》叁一.一叁七頁下、一叁九頁上-中。
注 九、宇井伯壽博士《攝大乘論研究》叁八二-叁八五頁參考。
注一零、《大正》叁一.一一九頁中。
注一一、《大正》叁一.一一九頁中。
注一二、《大正》叁一.一一九頁中-下。
注一叁、《大正》叁一.一二零頁下,《攝大乘論》卷中雲:「此性四種清淨法者,一,此法本來自性清淨,謂如如空,實際無相,真實法界。二,無垢清淨,謂此法出離一切客塵障垢。叁,至得道清淨,謂一切助道法及諸波羅蜜等。四,道生境界清淨,謂正說大乘法。」
注一四、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二叁七頁說:「這叁性的名義,撮要說來,仗因(種子)托緣而有的,名依他起;爲識所緣,依識而現的叫遍計執。法性所顯的是圓成實。」
注一五、《大正》叁一.一二叁頁中。
注一六、《大正》四六.六五叁頁下。
注一七、《大正》叁二.五七五頁下。
注一八、《大正》四六.六五五頁下。
注一九、《大正》叁一.一一八頁上-中。
注二零、望月信亨博士《大乘起信論之研究》叁五九頁參考。
注二一、宇井伯壽博士《攝大乘論研究》叁九二-叁九叁頁參考。
注二二、望月信亨博士《大乘起信論之研究》叁五九-叁六零頁參考。
注二叁、宇井伯壽博士《攝大乘論》校訂本叁叁頁參考。所謂十一識者,含攝一切識。即如玄奘傳譯唯學的八識;《中邊分別論》中,述有根、塵、我、識之四種;《莊嚴論》所說的六種。唯在《攝大乘論》的〈應知勝相品〉第二之一,始說有十一識:「謂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惡兩道生死識。」(《大正》叁一.一一八頁上)
注二四、宇井伯壽博士《攝大乘論研究》叁八七-叁八八頁參考。
注二五、玄奘譯《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叁一.一叁七頁下雲:「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爲種子。」
注二六、望月信亨博士《大乘起信論之研究》叁六零頁參考。
注二七、宇井伯壽博士《攝大乘論研究》叁九二頁參考。
注二八、《大正》叁一.一二一頁上雲:「阿 達磨修多羅中,佛世尊說法有叁種:一染汙分、二清淨分、叁染汙清淨分。依何義說此叁分?於依他性中分別性爲染汙分,真實性爲清淨分,依他性爲染汙清淨分。」
注二九、《大正》四六.六五八頁上。
注叁零、《卐續藏》九八.四七零頁C。
注叁一、《大正》四六.六五八頁上,《大乘止觀》卷叁參考。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叁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 第二節 本書的心意識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