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認識到信仰
竺摩法師
世界上任何宗教,都可做我們信仰的對象,但必先認清對象,然後信仰,方不迷信而有價值;我們信佛亦然,先信仰而後慢慢認識,固無不可,若先認識而後信仰,必更有意義。今先言認識佛陀:
一、 佛陀有大智解 : 佛義大覺,其體爲智。在透視事物的時間上說,佛有叁達智,通達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人事。在修養覺悟的過程上說,佛有叁類智慧:即A、一切智,小乘羅漢,由斷見思煩惱證真空理而得,亦名真谛智,近似哲學者所追求的智慧;B、道種智,大乘菩薩由斷塵沙煩惱,獲得了徹道俗世間一切事物差別的智慧,亦名俗谛智,近似科學家所追求的種種科學技藝的智慧;C、一切種智,是佛陀透視真俗事理,圓明無礙的智慧,亦名中谛智,近似宗教行者所追求的智慧。這叁種智慧,雖與世俗的哲學、科學、宗教所追求的目標近似,可是他們皆未追求得到,原因是他們只有普通學問聞思的智慧,並無佛法上修證的智慧。
在智體的性質上說,佛陀還有兩種智慧,一是從知事物縱的方面,深入法性,窮其底蘊的智,叫做“如所有智”,二是從知事物橫的方面,普遍了知一切法相的智慧,叫做“盡所有智”,從這兩種智慧上說,認爲佛陀是一位無物不知,無事不曉的大覺智者,未嘗不可。
二、 佛陀有大悲願 :悲是悲心,願是願力。同情他人的苦難而出之以救援,叫做悲心;必須以熱力堅持,達到救濟的目標,叫做願力。這悲心願力在使用的程度上,可有叁種不同:一是偏狹的悲心,如普通人只同情救濟自己的親人,與己無關則漠不關心;二是有限的悲心,把普通偏狹的悲心,擴展到救助同一信仰者的苦難,或救助同住的國家,這是通俗一般宗教的悲心;叁是同體悲,佛陀悟證佛性,了知自他同體,遇到衆生苦難,等同自己苦難,故能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加以救援。這因爲普通衆生,能所未亡,境智有礙,未能到達理智與感情打成一片,所以雖有悲心,人我不忘,感情用事,親疏自分,而佛陀深得般若,我法兩空,能所雙亡,故能智境相融,不分彼此,任運濟度,達成平等悲願。
叁、 佛陀有大能力 :佛陀具有很大的德能,這種德能是由修養而成功的,在佛自己由於這德能,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在衆生利益方面,這種德能便是神通,或威神之力,能化長河爲酥酪,變大地成黃金。但這種能力是大能,不是萬能,萬能是迷信神權最高的人,謂有唯一主宰,操有特權,可以生殺萬物。神高興可以帶你上天堂,神不鍾意可以把你打下地獄。佛陀的大能,雖然無限量,但不似神可以隨意任其生殺的,而是慈悲助人,不違緣起業力的原則,仍由各人自己的業力支配自己,不是佛的能力代你支配一切,包辦一切。因此知道佛教是重理智的宗教,不同普通感情用事的宗教。
佛的大能,比喻太陽的熱能,廣大無限,但每個人能利用多少的熱能,則要看每個人自己努力的條件而決定。如用一個普通放大鏡吸收太陽熱能,可燃一根火柴,用一架強力較大的放大鏡,可以吸收太陽能,燃一根木頭;若以現代科學工程的技能,可用吸收鏡吸得的太陽熱能,來充一間大工廠工作的能量,推動機器。佛的能力無限,而在衆生方面受用的大小,全靠自己感應的能力而異,其道理亦是如此,所以佛的大能與神的萬能,意趣不同。
四、 佛陀有大慈愛 :大慈大悲,即是大慈愛的內容。這種慈愛,普遍廣大,是無限量、無條件、絕對平等的。因佛陀要普愛衆生,冤親平等,要度盡一切衆生,有一衆生未成佛,我不成佛,要度盡了一切衆生,而不覺到有一衆生爲我所度,我爲能度者,能施者,他爲所度者,所施者;如有這種存心,即落有相,不能忘我,如何能成他普愛衆生的大機大用。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完全是空諸所有,不落執障。華嚴經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若落執障,即成普通凡夫的染愛,而非淨愛,如普通人只愛自己的親族,非親不愛,那是一種偏私的愛,不是兼利的愛。再擴大一點,就算是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宗教的愛吧,仍是愛而未博,一定要像佛陀一樣,普愛衆生,冤親平等,同時又是愛一切衆生而無有一個衆生爲自己所愛,度一切衆生而不見有一個衆生爲自己所度,心如太空,了無執礙,才是人類真正無可匹敵的大愛。
信佛學佛的人,能先認識佛有大智、大悲、大能、大愛,則其信仰必爲智信,而非迷信,且此信仰必生強大的力量,絕不是泛泛的宗教信仰所能企及的,故此由認識佛陀而信仰佛法,是更有意義,更可發生廣大的意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