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死之網可以被撕碎

  生死之網可以被撕碎

  

  作者:一行禅師

  

  還有一種觀法可以代替真空觀,這就是妙有觀。"有"的意思就是當下之存在。"妙有"就是覺悟到一一事物皆含攝整個宇宙,整個宇宙亦含攝一一事物,若不含攝,宇宙即不存在。一旦領悟了萬物間互相聯系、互即互入的本性,我們就不可能再宣稱某件事情是或者不是,因此我們只能稱它爲妙有。

  盡管歐彭海姆就電子性質的問題回答了四個"不"字,但是他並沒有說電子不存在。盡管佛陀說:"甚至在此生你也不可能發現如來,"他的意思並不是說如來不存在。《大般若波羅蜜經》使用"非空"(asunya)一詞來描述這一狀態。"非空"與"妙有"是同一個意思。"真空"與"妙有"可以防止我們落入有無分別之陷井。電子和如來都是超越于有無概念之上的。電子和如來的真空和妙有的本性防止我們落入有無的樊籠,並引導我們進入非概念化的世界。我們怎麼樣來修習妙有觀呢?任何一個了解相對論的人都知道,空間是與時間和物質密切相關的。空間對懂得相對論的人而言,比對那些仍然相信空間是獨立于時間和物質之外的人來說,意義更廣泛。當我們觀察一只蜜蜂的時候,我們或許喜歡先用懂得相對論的物理學家的眼睛來觀察,進而超越它,以便從蜜蜂身上看出真空妙有來。假如你努力這樣有規律地去修習的話,用你的整個生命,我相信,它會幫助你擺脫生死之網的纏縛。在禅門裏,生死問題永遠被視爲最迫切的。Hakuin禅師曾寫過一個非常大的"死"字,落款時寫道:"能看透這個字的人是個真正的英雄。"我過去認爲了脫生死是一個遙遠的目標。在塞根之梵漢佛教大學(Van Hanh Buddhist University)任教的時候,我看到過瘦弱的阿羅漢的雕像,並認爲要實現生死之解脫,必須徹底地耗盡我們的精力,以便減少我們的欲望,直到整個疲勞征服了我們。後來在中部越南馮波(Phuong Boi)修行的時候,我領悟到擺脫生死不是一個抽象的長遠的目標。生與死僅僅是一個概念。擺脫了這些概念就是擺脫了生死。它是可以達到的。

  但是了脫生死不是單憑知性的理解就能到達的。當你看透了宇宙中每一個事物相互依存的本性,明白了真空妙有的含義時,你就在你的心田中種下了解脫的種子,爲了讓這些種子能夠茁壯成長,我們需要修習禅觀。通過修習禅觀,我們會變得足夠強大起來,可以突破生死概念;生死概念實際上僅僅是我們所創造的許多概念中的一種。

  一個物理學家能夠看透基本粒子的互即互入性,卻沒有超越他的知性認識。從佛教解脫的觀點來看,他僅僅是獲得了一個華麗的外表。同樣,一個人只研究教理,都不去修習禅觀,也僅僅是積累了一些知識作爲自我裝飾。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有能力修行,直到將有關生與死,有與無等等所有概念連根拔掉。

  我已經提到過的種種意象,如太陽、椅子、毛毛蟲、自行車、電子等等,都可以作爲帶領我們去直接體悟實相的對象。把太陽作爲你的第二心髒 你的身外之心 去禅觀。觀想太陽就在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裏面。觀想太陽就在植物中,就在你吃的每一口甘美的蔬菜中。漸漸地,你將會看到"終極真實之體"(即法身)(Dharmakaya),並體悟到你自己的"真如本性"。這樣生死就不會光顧你,而你也就獲得了解脫。TueTrung,十四世紀越南的一位禅師,曾經寫道:

   生與死

   你一直在碾軋我

   如今

   你再也無法碰我

   請深入地禅觀這兩句話,直到你能從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裏看到Tue Trung。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