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道中畜生道的種類最多
依經上說,畜生道中的種類,無論從其數量、相貌、色類、居處、飲食、飛禽、走獸、昆蟲、水生、陸生、胎生、濕生、卵生、化生......等多方面來看,都是五道中種類最多、最複雜的衆生,其所造作的業因也是最複雜的。尤其于其中間,又有地獄道中出來的衆生,其業因相當混雜難解。這裏因將阿修羅道列于畜生道中,故稱爲五道。畜生道的住處,于人間處處可見,至于受報時間,依其業力與人類需要(再造的業因)及同類互相殘害的情形(也是再結惡緣、再造惡因)......而不一定。
(3)畜生道中別有阿修羅世界
甲、阿修羅有兩大類居住之處
阿修羅道的衆生,因其業力感報,分爲二大類。一事分布在鬼道衆生中,一是分布在畜生道衆生中。在鬼道的修羅衆生,別成魔身餓鬼之形,有神通力。于畜生道的修羅衆生,則居住在「大海底須彌山側」,深入宇宙大海中屬于修羅衆生居住的世界,大約八萬四千由旬(裏數)的範圍內,(此處所指「大海底」不一定是指肉眼所見的「山川大海」)。又因修羅衆生的業力各不相同,依次再分成四類不同業感的修羅衆生居住的世界。大體上來說,智慧愈多,修福愈多,而且布施的對象,是在正道持戒修行路上的修行者,其感報居住的地方便愈寬廣,住處也愈好、身量愈廣大、形貌愈美好......。
乙、四類阿修羅衆造業的原因
(甲)第一類阿修羅衆的業因
第一類阿修羅衆生,居住在海底(宇宙大海中屬于修羅衆生居住的世界,大約寬廣二萬一千由旬的範圍)。這類的阿修羅衆,是四種修羅衆生中福報最大的。在其生前,具有聰明利智,通曉世間各種技術,喜行種種布施,修積世間廣大福德,或有發願以此廣大修因來世獲得欲界最大身相,無人能比。雖有善願善福,但常喜愛鬥戰之事,對因果報應,半信半疑,不正思惟,不信正業。因其修積廣大福德,又深具聰明智慧,命終之後,化生畜生道中的阿修羅衆生,福報最大的爲阿修羅王,居住光明城中,無論眷屬、住處、享樂、婇女......都極盡其歡娛之報。又因福德力用所感,能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隨意變化。又因其福德似天,與欲界忉利天王同依須彌山而住;阿修羅衆住在須彌山底,忉利天衆居住在須彌山頂。因阿修羅王性好戰鬥,經常率領修羅衆生與天主帝釋爲首的天衆交戰,但經常爲天衆所敗。
(乙)第二類阿修羅衆的業因
第二類阿修羅衆,在其生前,經常廣行布施,供養外道邪行之人,或供養破戒雜行之人,內心不淨,心無正思......。死後墮入第二類修羅衆中的其中一種阿修羅衆生。歲命五千歲,少出多減,也有中間夭折者。或者有的人在世時生性好劫盜,以偷竊之物,布施離欲外道,令其飲食充足......。死後亦墮第二類修羅衆中的另外一種阿修羅衆,壽命六千歲。
(丙)第叁類阿修羅衆的業因
第叁類阿修羅衆,在其生前,瞋鬥心深重,喜歡觀看世間相撲、射戲、樗蒲、圍棋......種種博戲之樂。雖然有修布施之福,但是布施時,心術不正,瞋鬥心又重。又有一種人,以食物布施破戒病人,在布施時,又無淨思之心......。由此業緣,大體上,皆墮畜生道中的第叁類修羅世界中,壽命七千歲。
(丁)第四類阿修羅衆的業因
第四類阿修羅衆,在其生前,邪見覆心,不識業果,離佛法僧叁寶。或見第一精進持戒之人,向其化緣,彼見其辛苦乞索,以同情心布施飯食供養。但在施食後,卻诃罵乞食的修行人說:我實在不認爲施食與你,有何福德?你不應該走這條向人乞索的下賤出家之路......。雖施食與正道的持戒修行者,但因心具不淨施因緣,死後投生畜生道中的第四類修羅衆中,又因受到持戒、修行者的咒願及修行力量所感,勝過此類中其他阿修羅衆的福報,一切樂具,皆悉具足。這完全是他依仗布施的對象—福田僧修持所感報,不是從他自心的淨施之心而感報。
丙、阿修羅世界時間與人間時間有什麼不同?
由此可知,四類修羅世界中的每一類修羅衆,皆因修福方法、對象、心術......的種種不同,而形成無量差異的修羅衆生,每一類修羅衆,其受生、壽命、時間、果報、生存空間......,都不相同。因此而使每一類阿修羅世界時間換算成人間的時間不定。例如壽命五千歲的修羅衆生,其所居住的修羅世界一日一夜的時間,換算成人間的時間,是五百年。而壽命六千歲的修羅衆,其所居住的修羅世界一日一夜的時間,換算成人間的時間,就變成六百年。也就是說,修羅衆的壽命越長,其屬于那一類修羅道的一日一夜時間,換算成人間時間就愈長。同理可知,其他如地獄道、鬼神道的換算人間時間亦然。
4、總結叁惡道的業因
(1)叁惡道衆生皆因心力感報
綜合叁惡道的業因,我們印證了經典上所說的話,就是「由心造諸罪,由心感其果,心如彩繪者,畫叁惡道衆生。」
我們看地獄道衆生,經常遭受猛烈大火所燒之苦。餓鬼世界的衆生,亦經常忍受饑火所燒之苦。畜生世界,更是經年累月不斷忍受互鬥食啖,弱肉強食,甚至人類捕捉殺食之苦。修羅世界,雖然享福較多,隨意變化,但亦常有鬥戰之憾。究其原因,無不是衆生身心交雜的黑暗惡業所感報。修羅衆生縱然稍有福德之樂,大多是由供養外道而得。
(2)供養外道爲什麼會墮惡道?
爲什麼供養外道(邪行外道)絕大多數會遭受墮落惡道之報呢?這不是佛陀不讓人供養外道,而故意中傷外道。據理而論,這牽涉到外道修行者的「心力」走向問題,還有我們供養者心態的趨向問題,此亦即說明了「物以類聚」,「界與界聚」的道理。
我們應當明白:每一個衆生的一個思想、一個觀點、一個行爲、一個動念、一舉足、一動目......,都有其邪、正、陰、明、淨、暗、善、惡、隱、顯、深、淺......等極其微細的業影差異;再則與接觸的人、畜生、環境、事物、居處......的種種境域及所親近、認識之人的思想、觀點、行爲、心境......各各不同,自然因雙方相互結緣、相互影響的不同,而形成千差萬別的業網感報現象。
佛教的修行思想、觀念、次第、內容......,都與外教不同,甚至佛教本身的弘法者、修行者、信教者......的思想、觀念、心態、見解都各有所思,各有所見,形成相當大的差距,供養佛教本身的修行者、弘法者,因受供養者本身的修行程度不同,與供養者本身的思想、心態......各各不同,都形成千差萬別的因果報應,何況是供養外道,親近外道,自然與外道互結親因緣,互相因「引力」、「業力」、「共種」、「共業」的牽引、交雜、纏結、影響......而形成雙方相應的「業網」。若是供養者本身,又無因果觀念,心術不正,貪心深重,瞋恨好鬥,雖有布施之行,但是卻無布施清淨之德,死後必然與其受供養者的心境、業力及修行方向,及與今生衆生纏結較深之緣者的業力心向相應,共同交織成極其微細、複雜......,不可預知的果報業網,墮落叁惡道中。又依個人所造惡行與善行的深淺度,而依次墮入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或者修羅道,接受報應。
《初入佛門該從六道輪回的意義認識佛教所說因果報應的道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