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果有僧寶住世,而你卻自己在佛前自誓皈依,就犯下幾點過失

  如果有僧寶住世,而你卻自己在佛前自誓皈依,就犯下幾點過失

  佛爲何要初學之人在僧衆面前做「皈依儀式」

  

  其一,初入佛門,一定要有善知識導引,才不致盲修瞎煉。

  其二,當知初皈依在佛前由「引證師」帶領「信衆」發願,這顆誓願心會存放在八識心田中增加對皈依叁寶的信心,又可以和「引證師父」結清淨法緣,來世再遇到佛法時,你就會發出要皈依叁寶的信心,這顆清淨信心、皈依的誓願心,會生生世世帶下去。

  如果有僧寶住世,而你卻自己在佛前自誓皈依,就犯下幾點過失:

  1.如果初學佛時不遵守、不接受佛陀製定下來的皈依方式,就會破壞佛教的團體形象。

  2.如果你在學佛前沒有以佛陀製定的方式皈依,以後人家問你信佛要不要皈依

  你會說不用,因爲我自己也沒有皈依。甚至你成爲大居士,教人家不用遵佛遺教,只要心裏皈依就好,這樣當然會破壞佛教團體形象,讓初學之人沒有一個遵循的方向前進。

  3.甚至現在有一種怪現象(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存在),就是很多自恃高根器的人,在佛前自誓皈依──自性皈依,不找出家師父當引證師,認爲現在的出家人不配做他的皈依師,原因是看到佛教人爲是非的一面,這就是不明白皈依的意義,不遵佛遺教,不知《阿含經》早就開示說,出家師父是「引證師」不是「皈依師」,于是對「引證師」精挑細選(以爲是「皈依師」),這也不明白《阿含經》所以說自皈依的意思。

  如果皈依可以自誓皈依,出家可以自誓出家,就不用剃度師,不明白剃度師父的意義。

  如果可以在佛前自誓皈依,佛也不必製定出家僧寶,接引信衆皈依、學佛。

  如果僧寶可以自誓出家,佛也不必出世,以身作則出家,引渡弟子出家。

  必須明白,佛製定: 有僧寶住世,要遵佛遺教,接受僧寶爲信衆皈依、受戒,這是維護佛教的團體形象問題。

  如果佛未出世,有辟支佛自己出家,修行、解脫,也沒有隨佛出家、受戒,即是生無佛世,才能這麼做,是特例中的特例。現在有僧寶住世,無論出家或者「皈依叁寶」,皆要依「明師」而出家,或者依「引證師」「皈依叁寶」。

  4.如果大家都在初入佛門時,在佛前「自誓皈依」,廣大的信衆在沒有「認識佛、法、僧叁寶」的基本、正確的意義前,就走向自以爲是的「自性皈依」之路,以盲引盲,這是很危險的,如此會讓初學之人失去正確的方向導引他們前進。初學的人沒有善知識(明師)指引一條由淺入深的學佛道路行進,很容易走向「相似佛法」中,走入外道修法。而且現在邪說橫行,相似佛法比比皆是,初學之人如何能分辨什麼是「正道之法」?什麼是「相似佛法」?什麼是「外道法」?什麼是與「鬼神道相近的業行」?

  5.不遵佛遺教,破壞佛教團體形象,不明白佛製:皈依叁寶的重要性,也不明白引證師的重要性,沒有深入經藏去研究自性皈依的意義。

  6.當你自己自誓皈依的那一刻起,就是看不起現世的僧衆,先生起我慢心,怎能將清淨光明的本性顯發出來做到自性的皈依呢?

  現在一般廣大的佛教徒有一種模糊的觀念,認爲自己的皈依師是某某法師,這是因爲在皈依時將「皈依證明師」省略的說,才會造成這種模糊的觀念。

  像筆者俗家阿姨皈依多年,已受五戒,也不明白「皈依師」是釋迦牟尼佛,發好心要度我母親「皈依我」,這是錯誤的觀念。原因就出在皈依時的觀念沒有弄清楚。

  當知皈依不是皈依僧衆個人,是在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外又可以「依止」「引證師」做爲你未來「學法」的對象,只要是受過戒的出家衆,都可以擔任「引證師」,不必對「引證師」精挑細選,「引證師」只是引導你在佛前皈依,爲你做證明,證明你今天已經皈依叁寶,是一個正式的佛教徒。你要向「引證師」學習佛法,或親近別的僧寶學習佛法都可以。但是「引證師」是否有「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見」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任何僧衆」具有「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見」,都可以做爲你的「引證師」。了解正確的皈依觀念,就不會將自己的心量局限于某個道場、某位法師的狹小親近、學習的領域裏…。

  初入佛門,一定要多聽、多看、多觀察、多分辨,慢慢來選擇「未來依止師父的學法方向」……,你才會海闊天空,更能早日踏上「正確的分辨法義、學佛之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