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佛在世時,佛涅槃後,佛陀以及佛弟子是如何接受信衆皈依佛教
現在將這個題目分成五個重點來向大家說明:
(一)佛在世時,如何接引信衆皈依
(二)佛在世時,如果佛外出,或僧衆不在佛的身旁,僧
衆如何接引信衆皈依
(叁)佛涅槃後,出家僧衆如何引導信徒皈依佛教
(四)佛在世時,在什麼時候允許比丘以什麼方式接受信
衆皈依
(五)佛指示居士應該以什麼心態皈依佛教
(六)綜合『阿含經』所說佛陀在世時引渡信衆皈依、受戒的情形
(七)《阿含經》有說明出家衆是證明信衆皈依佛教的「引證師」
(一)佛在世時,如何接引信衆皈依?
佛在世時,當然由佛陀直接引渡信衆皈依叁寶。大部分的信衆,在聽佛說法後,聞法歡喜,希望皈依佛教,而自願發心皈依佛教,不像前述列舉的現在皈依的心態那麼複雜,(有拉著去皈依,還願皈依......)(見第第叁題目所述,:「一般信衆皈依的心態有十二種」一文)。當信衆皈依佛時,佛陀爲他做證明: 從今天開始你就是佛教徒,成爲正式的在家居士。
(二)佛在世時,如果佛出外,或出家僧衆在別的地方說法、渡衆、靜修,不在佛的身旁,出家僧衆如何引導信衆皈依?
舉一個例子,譬如佛在世時,有一次佛命令目連去降伏兩條興風作怪的龍,兩條龍與目連鬥法,龍的神通抵不過目連,被目連降伏。兩條龍見目連神通廣大,想皈依目連,目連引導說:你倆不可皈依我,我自有皈依本師,于是就勸他們皈依佛,帶領他們去見佛,皈依佛。
從這個例子可以知道,佛不在的時候,僧衆仍然是引導信衆皈依在世的佛陀,絕對沒有「誤導信施皈依僧衆個人的行爲」!
(叁)佛涅槃後,僧衆如何引導信衆皈依佛教
迦遮延尊者引領婆羅門皈依滅度佛
舉一個例子來說,《增一阿含》卷十(九)說:「有一次,摩诃迦遮延尊者遊行到一個名爲婆那國家的很深的池水旁邊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前去拜訪尊者。當他到達尊者住處時,正有許多年少比丘也在旁邊,見到婆羅門,並沒有向他頂禮。婆羅門非常生氣,以此詢問尊者,認爲年少比丘所行非法,不懂禮拜長老修行者。尊者爲其開導說:『如果有人年紀雖然八九十歲,但是內心淫欲不斷,所作惡業不斷,雖然年老,猶在壯年之地。如果比丘年紀雖然二叁十歲,但是內心淫欲已斷,不作惡行,雖然年紀幼小,猶在老年之地......』
婆羅門受到尊者的道德感化,舍棄了自己的妄見,向尊者恭敬禮拜說:『我從今天開始發誓皈依迦遮延比丘僧,盡我一生壽命不殺生。』
迦遮延尊者回答說:『你不可皈依我,我所發心皈依的導師你也應當發心皈依。』
婆羅門問:『尊者迦遮延皈依的導師是誰呢
』
尊者便朝向當時印度如來涅槃的方向長跪說:『不久之前,在迦毗羅衛國,有轉輪聖王的胎種,出生于釋氏族姓中。國王有一個兒子,名叫悉達多,二十九歲出家學道,成就無上佛果,佛號釋迦牟尼,我隨佛出家,自誓皈依于佛,佛是我的皈依本師,您應該皈依于佛。』
婆羅門又問:『佛現在在什麼地方,我今天想要見他
』 迦遮延答說:『佛已經涅槃了。』
婆羅門感傷的說:『如果佛今天還在人間,我便可以常
往返佛的住所向佛問訊請安。雖然佛今天已經涅槃了,我依然要重新頂禮佛陀,皈依佛、皈依佛法、僧衆,盡我一生壽命,不殺生......。』于是婆羅門隨著尊者朝向佛涅槃的地方,頂拜佛陀,皈依佛陀。」
從上面叁點所說的,可以清楚的認識我們學佛之人的皈依本師是誰
就是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都省略的講是皈依某某法師。依《阿含經》的觀點,詳細的講,詳細的探討,皈依師是出世在古印度的佛陀─釋迦牟尼佛,這還是狹義的講,廣義的說,皈依師,應該是宇宙中的十方一切諸佛。
而帶引信衆在佛前發誓皈依佛的引證師,才是我們出家衆。皈依以後,你如果覺得這位「引證師」的佛法智慧可以成爲你以後「學法」的對象(善知識),你當然可以依止他學習佛法。但是你同時還可以有其他的親教師(教導你佛法的別的法師)、依止師(親近、依止其他法師受學叁皈五戒之法)。也就是說,皈依後依各人環境,因緣不同,也可以同時親近其他僧寶。就像前述所說出家衆一樣可以有:1.剃度師2.受戒師3.親教師、依止師(五年學戒後)在剃度師父同意下,可以離開本山去參學,也可以永遠留在本山受學佛法…。
可是現在有一種現象,就是一分行者在引渡信衆皈依時,往往在度信衆皈依的同時,就是在爲信衆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後的當下,對信衆省略的講:你的皈依師是某某法師。而且在「皈依證上」,明明白白寫著皈依本師是某某法師,以致令初學的人,往往弄不清楚皈依本師到底是誰?由此可知,皈依時不是皈依某某法師個人,也不是皈依釋迦牟尼佛個人,而是皈依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與大慈悲。
再次提醒初入佛門之人,你常常會聽到有人問你的皈依師是誰
你也會問:你的皈依師父是誰
一般皆會回答說:某某法師。而忽略了皈依師是釋迦牟尼佛,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切須牢記:皈依時的引證師是引導你在佛前證明你現在開始已經皈依叁寶的師父,不是你的「皈依師」,是引證師,你的皈依師父只有一個,就是釋迦牟尼佛。
了解了正確的皈依意義,以後你應該問你的「皈依證明師」是誰
或者問:你在哪裏皈依
例如臺北有一個居士,聽我分析後,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皈依這麼多年,一直認爲皈依師是某某法師,現在才知道皈依師是佛,引證師是出家衆。
像前面所說自誓皈依,心已經皈依佛,或者已經自認爲是佛教徒,爲什麼還要做皈依儀式呢
最重要的就是「遵佛遺教」。也就是第四點所說:佛允許比丘以什麼方式接受信衆皈依所要說的。
(四)佛允許比丘用什麼方式接受信衆皈依
佛允許比丘爲信衆受叁皈五戒之法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第一經): 「有一天,佛與比丘僧衆住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的時候,有一位跋提長者,因爲不知道優婆塞法(在家居士法)是什麼
而以這個問題去請示佛陀。佛爲他解釋之後,接著便對比丘們說:『從今天開始,佛允許你們替善男信女授持叁皈五戒,爲皈依的信衆證明他們爲叁寶弟子。當你們爲,發清淨心、正信心的男子、女人講授叁皈五戒時,應該教導善男信女們長跪合掌,稱呼自己的姓名,我某某(俗家姓名),從今日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釋迦牟尼佛是我世尊,唯願世尊聽許我爲「優婆塞」(在家男居士),或在家女居士爲「優婆夷」,如此重複稱念叁遍,就如同佛最初聽受五百賈客(五百位商人)皈依佛法僧叁寶一樣。如果爲信衆受五戒時:應當教導信衆這樣的稱念:我自稱(俗家姓名),盡形壽(盡我一生的性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如果信衆無法五戒全數受持,也可以受一條戒,或是受二條戒,或是受叁條戒、四條戒,倘若能五戒全部受持,當然最好。』比丘們聞佛所說,謹遵奉行。」
佛在世時,沒有皈依證及法名(如同隨佛出家的佛弟子本來沒有法名一樣)。現在有皈依證,因現在人口說無憑,所以設製「皈依證」令信衆有所「憑據」,並且製造其未來有「親近」「引證師」向其「學法」的機緣。現在人又有取法名,表示從此改頭換面之意。當知佛在世,信衆有福報見佛,根器比較利,所以在皈依、受戒後,繞佛叁匝而去,時間極短。如筆者曾見一處精舍的法師在辦理皈依時,令信衆在皈依前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名號,繞佛叁匝,皈依、受五戒後,再稱佛名號,繞佛叁匝,再爲信衆講皈依叁寶的簡單意義與略講「五戒」之意,及再針對信衆問題做回答,幾個小時就完成皈依程序。現在「受五戒」要「七天」,更能將叁皈五戒的意思講得完整,令信衆在莊嚴的氣氛中受學五戒,是信衆之福。但是也有居士問:受戒七天太長,沒有時間去,也可以到一日內就能完成「叁皈五戒程序」的精舍或佛寺去受戒。
(五)佛指示居士應該用什麼心態皈依佛教?
當知佛在世時,並沒有引渡信衆皈依佛陀個人,仍然是引渡信衆皈依、學習佛所說法的內容。從法的內容,來了解佛的德行修證的過程,進而踏上學法的修證曆程,完成佛的德行,這是佛引渡信衆皈依叁寶的目的。
從這裏我們可以清楚的明白:佛指示居士應該皈依佛法僧叁寶的德性。這個道理,在《增一阿含》卷十二第一經有一段話說:「佛在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曾經告訴比丘們說:『有叁種德性,是居士皈依時應當景仰學習的。是那叁種德性呢
第一、即是皈依佛的德性,
第二、即是皈依法的德性,
第叁、即是皈依僧的德性。
佛有什麼德性,值得居士去皈敬、效法、學習呢
因爲佛的智慧和福德是在地獄、畜生、餓鬼、人道、阿修羅道、天道六道衆生中,是最爲尊貴、最爲無上、無人能比的,是佛經過無數劫修行而得來的。如果有信衆能夠恭敬供養佛,景仰佛的德性,贊歎佛的德性,乃至修學佛的…
《認識佛在世時,佛涅槃後,佛陀以及佛弟子是如何接受信衆皈依佛教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