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性,未來最基本的,便會得到天上人間的福樂果報,所以要皈依佛。
「佛所證的法」有什麼德性,值得居士去皈敬、效法、學習呢?佛平常所說的諸法,就是有漏法、無漏法、有爲法、無爲法,還有無欲、無染、滅盡煩惱的涅槃法,乃至成佛之法。這些道理,以後如果有因緣,再和大家說明。在佛說諸法中,涅槃法及(成佛之法)是一切佛法中最尊貴最無上沒有任何法能企及的……,是修學佛法,證入解脫之道(成就佛的無上大解脫之道)的核心歸宿。如果有衆生禮敬佛所證入的大寂滅海(佛道究竟之法),贊歎涅槃法,修學涅槃法(修學佛所證成佛之法、無上涅槃之法),未來最基本的一定能夠獲得天上人間的殊勝果報,所以要歸依法。
而什麼叫做皈依僧寶的德性呢
因爲依佛製出家,修學佛法,證入聖果的聖衆僧,在所有看得見、有形相的衆生中,他們的德性、智慧除佛以外是最爲尊貴、最爲無上、沒有任何衆生所能企及的。他們已經沒有世俗的欲望、煩惱,心地正直、純善,有的出家僧寶已經了脫生死,有的正在朝向解脫的聖道前進……。如果有衆生崇敬、供養依佛出家、修法、向果、證果的聖衆僧,贊歎聖衆僧的德性,修學聖衆僧的解脫德性,未來最基本的,一定能夠得到天上人間的福樂果報,所以要皈依僧,…..。」
這是《增一阿含經上》介紹皈依佛、法、僧叁寶的德性的最基本的意義。後面會和大家再深入一層的來說明。
(六)綜合『阿含經』所說佛陀在世時引渡信衆皈依、受戒的情形
現在綜合《四部阿含經》中所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當時引渡信衆皈依、受戒是個怎麼樣的情形,來和大家做一個扼要的說明。
在《阿含經》上告訴我們,佛在世的時候,如果有信衆聽佛說法以後,想要皈依佛,佛便會直接引渡信衆皈依佛法僧叁寶的德性,爲信衆作證明說:從今日開始,你就是正式的佛門弟子,男居士稱爲「優婆塞」,女居士稱爲「優婆夷」,這是進入佛門,信佛、學佛的第一步。而在佛陀接引的皈依信衆之中,因爲衆生宿世種植佛緣善根的深淺不同,有的聽佛說法以後,僅僅皈依叁寶,沒有進一步去受持五戒;有的在聞佛說法以後,隨即皈依叁寶,求授五戒;有的人在皈佛受戒後,一再聽佛說法之後,就得證聖果,這是佛在世時才有的情形。但是現在已經是末法時期,衆生根器薄弱,絕對沒有這種聞法便證果的情況。佛在世時,有的人在聽佛說法、證果後,才脫口稱佛爲師,皈依佛陀,求授叁皈五戒。而且在印度當時有許多苦行外道、異教徒,出生在佛陀時代,因爲宿世播種的差別因緣,當時隨婆羅門外道出家,但是前世(宿昔無量劫中)早就已經植下佛種善根,加上宿昔無量劫的離欲、苦修,今生一聽到釋迦牟尼佛說法,便立即遠離塵俗粗惑煩惱,得證聲聞初果(開悟證法性),超出惡業因果,不墮叁惡道。這些外道修行者,在聞法證果後,因爲感激佛陀說法使他們證果的恩德,蒙受到佛陀法乳之恩,而在證果的同時,感激佛陀的心情,表現在言談和表情上,于是以純直誠善之心恭敬稱佛爲師,皈依佛法僧叁寶,並且發願以現在的在家居士身份盡他一生的壽命守持叁皈五戒,護持佛教。這種情形,在《阿含經》中記載的很多。而且唯有在證入聲聞果位的初果之後,才能毫無疑異的一心皈命、修學佛法僧叁寶的德性,直入佛法涅槃解脫的道路而沒有障礙。在印度的當時又有的外道修行人,在聽佛說法之後,雖然立即證入初果(已經開悟了),但是並沒有稱佛爲師,在法喜充滿(開悟、悟道)的當時,就已經帶著佛陀的法乳之恩而離開佛陀,到別的地方去了。雖然他們沒有稱佛爲師,但是已經親證了法性,已經開悟了,對于了脫生死的道理不會再有疑惑,其實他們是佛陀的真正的得法弟子,他們的心已皈依佛的一分大解脫之德, 真正稱爲得法的佛弟子。爲什麼這類聞法、證果的外道行者,沒有隨佛出家呢?應該是他們宿世的某種業緣關系,致使他們雖然得證聲聞聖者初果,但是仍然繼續過著在家或非家(沒有家屬,又不隨佛出家)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確知的,就是他們的心已經出家,再經過七次生死天上、人間七次往返生死,就可以度脫叁界的欲望、煩惱、證入涅槃了。佛出世在印度的當時,也有的長者、民衆在聽佛說法後,因爲宿世善根深厚,今生度脫的因緣已經成熟,也得證初果開悟了,這些長者、民衆感激佛陀法乳教誨之心 ,自然油然而生,發心皈依佛陀,做佛教的在家居士,護持佛法,廣做布施供養。而這一類的長者、居士聞法、證果之後,也沒有發心隨佛出家,而是繼續以在家居士的身份,度化了許多民衆信佛、學佛,因爲今生聞法、證果,利人利己的因緣,死了以後都生到天上去了。他們所獲得的天福果報,也比其他天衆殊勝。又有的外道的出家人,他們原本已經欲望淡薄,一經過佛陀點化、說法,就立即身心皈依佛,發心出家,在出家精進的修持下,很快的就頓證阿羅漢果。這類的例子,在《四部阿含》中都有記載,而且以《雜阿含經》所記載得最多。又有的利根器的外道修行人,在聽佛說法、證果後,立刻身心皈依佛,發心出家,也很快的得證聲聞四果。像舍利弗、目連等都是這類的利根器的外道修行者……。在《阿含經》記載,又有的外道、民衆在聽佛說法之後,就得到佛法的益處,歡歡喜喜的回家去, 雖然他們今生沒有皈依佛,但是已經種下了未來信佛、學佛的深厚善根,而且今世又能值遇佛陀出世,又能見佛聞法,就證明了他們前世(宿昔無量劫中)一定有深厚的佛緣。相形之下,看看我們今天身處末法時代,想要再在這個世間遇佛出世,短劫之內已經不可能了,這就說明了我們的慧淺福薄,才不能再這個世間遇佛出世。我想每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都會有這種感慨!
(七)《阿含經》有說明出家衆是證明信衆皈依佛教的「引證師」
以上是《阿含經》上記載,佛在世的時候,出生在當時印度的長者、民衆、外道出家人親自逢佛出世,又能親自見佛的情形。有的人皈依佛,有的人皈依佛又受五戒,有的人在聞法、證果後才皈依佛受持五戒;有的人在聞法、證果後,隨佛出家;有的人在聞法之後,立刻身心皈依佛,出家學道……,這種情形,在《阿含經》上記載的很多。這是說明了因爲他們宿世種植佛法的善根,有深淺的差別因緣,所以産生不同的果報情形。但是他們在皈依佛陀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在聞法之後,對佛法生起信心,才自願發心皈依佛法僧叁寶,並且是佛陀親自爲他們做證明:從現在開始,你們就是正式的叁寶弟子,正式的佛教徒了。」後來比丘們無論在佛住世的時候,或者在佛滅度以後,當他們接引信衆皈依叁寶的時候,也是以引導信衆皈依當時出世印度的佛陀或者已經滅度的佛陀爲指歸。而當信衆對比丘生起景仰、學法的信心,想要皈依比丘個人時,有德的比丘,一定會立即開導他說:你不可以皈依我,應該皈依我出家、學法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才對。現在雖然佛已經涅槃了,離我們遠去,但是現世的出家二衆引渡衆生受持叁皈五戒時,也應該以印度當時有德的比丘引領信衆皈依滅度佛爲榜樣,才是一個身爲釋迦牟尼佛教法下出家、學法的弟子應該有的美德與智慧。話又說回來,而皈依滅度佛,皈依當時出世在印度的佛,皈依佛所說的法,皈依隨佛出家的聖衆僧,是否是皈依佛法僧叁寶另一種團體的權威式的偶像崇拜呢?不是,當然不是。這一點從我們上面引述的例子中可以得知,大家要聽清楚:佛在印度允許比丘們接受信衆皈依,開示比丘們接引衆生皈依叁寶求受五戒的簡短儀規後,便立刻訓示比丘們說:「弟子們啊!你們在接受信衆皈依佛教時,要引度信衆皈依佛、法、僧叁寶的德性。」
「皈依、學習佛法僧叁寶的德性」,便是信衆皈依叁寶的真正目的。我們出家衆帶領信衆皈依佛教,只不過是證明信衆從今天開始已經皈依佛教,已經是正式的佛教徒,乃是引領信衆皈依叁寶德性的證明師而已。這一點從上述阿含經所節錄的實例中可以看出。至于皈依以後,居士們是否應該繼續跟著皈依叁寶時的「引證師」受學佛法,那就不一定了,這必須看居士們過去生中積植了那一類的福德、智慧,修集了多少的宿慧、福份,就會與那一類有緣的善知識相應,做爲修學佛法接引入門的對象。但是初學的人多聽法師說法、多看佛經、多發掘問題、多思考佛經的內容、對佛法做廣泛的分辨,多親近善知識,廣學多聞,你的佛學智識,一定會一天一天的開啓,當你抱著锲而不舍的精神學習佛法,若幹年後,必會有漸入佳境、智慧啓悟的一天,那個時候,你才能分辨什麼是善知識?什麼是明師?什麼是方便法?什麼是究竟法?才能夠稍微有智慧選擇自己應該走的修行方向,才能擇明師而修學,才能真正領悟依法不依人的真義。在初學的人現在佛法智識尚未啓悟的一天,別無選擇的情況下,當然必須隨著你的宿世福德因緣,今生遇著前世某一類有緣的善知識做爲最初入門修學佛法的對象了……。
《認識佛在世時,佛涅槃後,佛陀以及佛弟子是如何接受信衆皈依佛教
》全文閱讀結束。